王小琳
摘 要:鲁道夫·阿恩海姆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之一,他的诸多著作已成为研究艺术心理学和美学的权威性教材。本文对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中的“张力”理论做了简要的阐述,并举例说明“张力”理论在艺术史里的体现及运用,加强对张力更深层次的解读,以期在未来艺术创作道路中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张力;知觉;运动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1
一、张力的理论概念
《艺术与视知觉》中,阿恩海姆提到了知觉思维在观赏艺术品时起到的重要作用,由此提出了“张力”说,书中提到位移,倾斜,变形,频闪,简化这些张力关键因素并不是以往的运动经验向知觉对象的投射,而是一种独立的知觉现象。它客观的直接的存在于我们观看到的物体中,这就是张力。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认为张力是直接投射到人的视知觉上的运动,是一件作品直接呈现在人的视网膜再刺激大脑感受到的运动。不管是推力、拉力,悬念,紧张,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会传递给我们一种信息,一种似动非动的力量,刺激我们的大脑,抓住我们的眼球。而一件缺乏张力的作品,就会显得僵硬、呆板、没有生气,所以说张力是艺术品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性质。
二、形成张力的因素
1.倾斜引起张力
阿恩海姆认为:某种式样包含着倾向性的张力,最有效和最基本的手段就是使它定向倾斜。倾斜被眼睛自觉的知觉为空间定向上的偏离,这种偏离会像是努力回复带静止状态,从而造成一种紧张力。倾斜是否能产生运动的张力,取决于偏离物体的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表现某种活动所达到的最大幅度的动作,这样才能使激烈的物理运动转换成绘画的运动力。在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列宾利用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十个衣衫褴褛的纤夫构图通通向前倾斜,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尽的向前挣扎。这幅画被后人评论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充满了沉重的力量感。
2.运动性的式样创造张力
“运动性”首先取决于比例,运动性建筑代表作--巴洛克建筑中最常见的就是常常使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用大弧线代替了直线,通过比例上的改变创造了张力。我们可以从伽玛运动中得知,在垂直定向上,向上运动的倾向总是比向下运动的倾向大。还有在锲形形状中,运动的方向一般是类似箭头前进朝向顶点的,在尖塔、金字塔中,这种向上的运动可以借助于建筑物本身的体积和坚实的基底而进一步加强。如圣保罗大教堂,覆有巨大穹顶,高约111米,宽约74米,纵深约157米,穹顶直径达34米,整个建筑看起来气势辉煌。
在巴洛克式的建筑物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由树叶形和果实形组成的垂花饰,它将曲线和一种宽度上强弱的趋势结合起来,而它那倾斜的涡旋形式有助于使正面的逐渐扩大,被看成一种逐渐成长的活动。
3.变行创造张力
书中指出“倾斜手法会产生一种具有倾向性的紧张力”,倾斜可以看做是位置上的偏离。实际上,偏离也包含这形状的变形。我们仍可以从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品中找到由变形产生紧张力的例子,巴洛克风格盛行时,一种将黄金比例的长方形拉长或收缩的长方形盛行,这种变形使得这些长方形有更大的张力。用于建筑中,建筑物看上去也蕴含着巨大张力。在圣保罗教堂的窘顶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堂的正面,两端是向内弯曲的,而在它的中心部分,却显示出一种直冲向上的活生生的运动倾向。乌尔富林曾说过,在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中,其脉搏速度的加快,是通过拱形比例的变化和半壁柱之间间隔距离的变化体现出来的,随着间隔的逐渐变小和拱形逐渐变细,脉搏的速度就随之加快了。
我们还会从未变形的观赏回忆中加强艺术品的变行效果,在2015年全国十二届美展中,有一幅现代风格的都市女郎中国画得以入围,画中女郎身姿高挑曼妙,颈部、腰肢、脚踝都极度收缩变形,可画面依旧不失趣味性,我们之所以能接受这样的形象,是因为这些形象与我们现代人的向往是一致的,我们可以把她跟正常人体连接起来。
4.物理力产生张力
在一些静态的自然物中我们感受到的运动,往往是物理力留下的痕迹。比如蜗牛的房子,是它自身分泌的石灰质通过自己的爬行运动建造出来的,是蜗牛力的痕迹,在书法中,我们看字的章法与结构有没有力度,是看书者在进行书写与作画时内在力量的释放。元四家之一王蒙,由于家庭中道败落,自己弃官归隐山林,所作山水画苍茫浑厚,寄秀润清新与厚重浑穆之中,借书画以抒情。
5.作品主题、内涵产生的张力
在绘画中,画家通常会制造矛盾,然后解决矛盾,突出画面最精彩的部分。想要深刻理解一件作品,只靠分析它的作品的平衡与统一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先分析作品的主题,围绕主题有哪些紧张力式样,带着这些紧张力式样与作品内容联系起来,一件具有张力的作品需要我们面面俱到地去把握各个细节,创造出好的艺术品。
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研究对视觉艺术的研究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在各个艺术门类也有这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美学研究和文学发展史上也有突破性的成果。我们应该重视张力理论的应用,积极把它应用于平常的书画欣赏与创作中,力求在作品中彰显张力与平衡,创作出优秀的书画作品。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