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女子凯蒂的自为存在

2016-01-31 19:03游不佞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面纱凯蒂

摘  要:《面纱》是毛姆访问中国以后的力作。女主人公凯蒂体验了自我迷失,自我恶心、自我成就三部曲,经历从自欺、恶心到自为的心路历程,她的一生很好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元素。

关键词:《面纱》;凯蒂;真我之旅

作者简介:游不佞(1990-),男,汉,湖南娄底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01

一、缩小存在空间——自欺存在

凯蒂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女性,总是跟随自己内心的选择,坚信能构造自我的存在和本质。她对爱情的追求就是遵循自由选择。当爱情没有如期而至时,她选择了另一种自由——一种“逃避自我”的自由。出于与妹妹的攀比和逃避一直在为凯蒂寻找“杰出丈夫”的母亲的唇枪舌剑,凯蒂跟随了内心另一种呼唤,选择了一场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嫁给了瓦尔特。凯蒂的选择建立“自欺”基础上。自欺“不是把它的否定引向外部,而是把它转向自身”。也就是说是一种缩小自我存在的存在。她生活在他人的镜子中,任由外界的标准与准则决定自己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

二、扩大存在空间——恶心自我的存在

凯蒂在天主教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恶心自我的存在,对于自我价值进行反思,扩大了自我的存在空间。当她和修道院长第一次接触后脸上就流着眼泪,承认自己的愚蠢。她哀叹自己是个无足轻重的人。 修道院院长更是在危难之时临危不惧,处理事情有条不紊,凯蒂深受启发。 她开始对自己的内心加以审视,处于萨特所谓的“恶心”状态。萨特的“恶心”指的是存在的觉醒,人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以恶心的态度去面对存在本身,比起根本不去面对自身存在,总是要略胜一筹的”。萨特认为,假如一个人没有恶心的感觉,说明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对自身意义的反思让凯蒂开始寻找真的自我。

三、我存在—自为存在

在潜移默化中,凯蒂开始坚持参加天主教的嬷嬷们的礼拜,尽管她自己本身是一个新教徒。凯蒂学会了自己对自己负责。同时他也学会了奉献他人。在修道院长点拨下,凯蒂自告奋勇地要帮忙,因为她要让自己觉得有用,好让灵魂有个暂时的栖息之地。院长语重心长地告诉她:“安宁,在工作中是找不到的,……它仅仅存在于人的灵魂里” 。于是凯蒂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看它是否平静如水,因为她领悟了到了假如我们忘记了对宁静的渴求,宁静就会降临了。不刻意追求宁静,反而能够得到宁静。凯蒂在照顾那些孤儿的时候找到了一种归属感。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当提到自己腹中孩子的来源时,原本凯蒂可以选择对瓦尔特撒谎获得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她选择了“我不知道”的坦诚,以便真实地面对自己,也给别人一个真实的答案。这是自为存在的为他结构,帮助她丈夫获得心灵上的自由以便自己也获得精神的超越。在拥抱责任的同时,凯蒂收割了真正的自由。

结语:

凯蒂生活在他人的镜子中逐渐沉沦,在自欺中缩小了自己的存在空间。然而,凯蒂通过承担责任彰显了自我存在的意义,拓宽了自己存在的空间,升华为自为的存在。从萨特的存在主义来解读凯蒂的真我之路,见证了她的自由之旅。

参考文献:

[1]Jean Paul Sartre. Being And Nothingness[M]. Washington :Washington Square Press,Reprint.1993.

[2]伏爱华:《想象·自由 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3][英]毛姆(W. S. Maugham):《面纱》,阮景林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6。

[4][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猜你喜欢
面纱凯蒂
揭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
揭开剪纸题的神秘面纱
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揭开人脸识别的神秘面纱
凯蒂与星夜——凡·高作品之旅
凯蒂与睡莲池——莫奈作品之旅
凯蒂游伦敦
凯蒂游苏格兰
揭开藏北草原的神秘面纱
凯蒂的画中历险——第一次美术馆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