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莺莺传》为著名的唐传奇,因客观艺术效果和主观议论评价的巨大矛盾引起了后世戏曲的再创作动力,对后世戏曲影响很大,唐传奇的出现,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至金时期,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从最大限度上的超越,同时也为后世《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美誉起了最大作用。因此本文从崔莹莹的故事接受角度进行研究,分析莺莺传故事从唐代至宋金时期的接受过程,从其中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社会观念以及人们看待事物的心理特色。
关键词:莺莺传;宋金文学;接受发展
作者简介:马丽杨(1989-),女,天津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01
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莺莺故事的发轫之作,是后代所有写崔莺莺与张生爱情故事的原始素材,崔莺莺与张生爱情故事的流传、发展与变化,成为后世《西厢记》传世名作的直接源流。
《莺莺传》以莺莺之哀怨宣告了崔张爱情悲剧的结局。人们在对此惋叹之余,对于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多数更是指责。结尾处文后,有张生自诩其“善补过者”等云,更加显得恶趣。在唐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从政治、经济上都使得文学发展逐渐兴盛,阅读群体增加,传奇故事逐渐被广大市民接受。但就是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开始越来越喜欢这样的爱情故事本身,抛开始乱终弃的结局,人们愿意相信“自是佳人、合配才子”或者“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在这样的背景下,宋金文人的创作不仅在满足于自身的浪漫爱情同时,另一方面又迎合了市民的阅读情感。
宋朝时期,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莺莺》,赵德麟《商调蝶恋花》,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莺莺传》进行了改编。
《调笑转踏》作为一种歌舞曲的出现,其表现形式应该是以载歌载舞的宴乐佐以清欢,其结构由一首七言八句诗和一首《调笑令》组成。我们看到这些文学作品都提现出对崔张爱情故事的惋惜之情,尤其对于张生的谴责,士大夫文人则多是关注月下私会偷期之美以及痛苦的离别,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文人士大夫对于女性审美融合的体现。由于诗词的出现本身就该与社会时代相融合,因此,我们在看待对《莺莺传》的接受程度,也要与北宋的社会政治联系起来。这些接受中都有一个突出点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即文人士大夫通过对崔张爱情故事的改编重新接受,根源在于并非对张生存在价值观的否定,而在于社会道德的评价对于女子的境遇出于同情,出于对故事大团圆的接受过程。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董西厢》的本事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原作一方面以婉曲深挚的笔触描述张生与莺莺的相爱;另一方面又肯定张生“非礼不可入”的行径。在文坛上,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卷首即称:“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明确谴责张生的薄情。但是,《董西厢》的成功创造有两点最不容忽略:一是顺应时代文化发展潮流所进行的主题升华,一是以一种崭新的风格艺术地、成功地塑造了几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董解元的《西厢记》热情地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由于董解元对原作中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做了大幅度的改造和改动,因此《董西厢》成了一个以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的爱情故事。董解元开宗明义,自称“曲儿甜,强儿雅,裁剪就雪月风花,唱一本倚翠偷期话”。《西厢记诸宫调》在情节上作了如下的改动:第一,张生对莺莺的爱情是忠贞的,他们两心如一,但却受到了老妇人的破坏;第二,在红娘帮助下,他们终于结合了。这样,此作品的主题就转化成为争取恋爱——婚姻自由。
任何文学阅读和接受,都是置身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而且,文学接受本身也是构成这种社会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它应该要重视读者的阅读,认为文学史应该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接受的效应史。文学活动,包括从创作到作品再到接受这样一个动态过程,同其他一切艺术活动一样,都是一种文化活动,都是人们创造、改善自身生存条件提高自己文明水准的活动。文学接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社会文化整体之间存在着两方面的关系。每个读者或一定的读者群,当他们阅读文学作品时,由于他们各自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艺术敏感、审美能力的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审美经验期待视界,他们接受我恩学作品的程度和对作品的感受理解也会各不相同。
中国的叙事文学由唐代兴起,以唐传奇为代表的文人文言小说开始日渐成熟,唐传奇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宋代的美学也发生了由唐韵向宋调的转变。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繁荣,城市规模扩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美学又追求化俗为雅,追求高逸韵致的审美境界,更多的文人阶层自觉地加入文艺创作中,一方面在世俗休闲文艺形式中吸取大量的民间素材及创作灵感,另一方面由于文人的广泛加入,也进一步提升了市民休闲活动的内涵与层次。这其中,小说、杂剧、诸宫调等,更是在元明两代高度发展,可以说这是宋代市民休闲文化对后世的巨大贡献,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元杂剧的繁盛。
参考文献:
[1]霍松林编.西厢记汇编[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
[2]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