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知识与南音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6-01-31 21:51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3期
关键词:南音人类学遗产

肖 娴

(泉州师范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地方性知识与南音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肖 娴

(泉州师范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南音作为地方性文化,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更凸显其地方性文化的魅力与地位。笔者将阐释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先生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作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从其内涵、外延、价值逐层深入论述,以“地方性知识”研究视角来分析南音的生存现状、文化形态等方面问题。最后,回归文化生存现状,讨论南音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南音;文化资源;遗产;开发与利用

一、地方性知识之辨析

如今,与人类有关的物质、制度、信仰等都已进入人类学的研究视野,形成了文化的相对论、跨文化比较的研究观点。“地方性知识”的提出是以现代的人类学观点来指导人们研究不同历史时间与生存空间的文化的新思维。

(一)“地方性知识”内涵与外延

“地方性知识”是由阐释人类学代表人物克利福德·吉尔兹(Clifford Geertz,1926—2006)提出的。 “地方性知识”,不是狭义指某个地域或某个具有地方特征的知识,而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和价值取向。“地方性”涉及了在知识的形成和辩护中所形成的特殊情境(context),包括由特定历史所形成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由特定的关系所决定的立场和视域,由特定的认知偏好对外部事物的解读等等。①

从人类学学科内部发展来看,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体系的形成,得益于认知人类学、符号人类学两大学派。认知人类学,其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行为的普遍规律,而是为了探寻支配人们行为的组织原则,强调“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from 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②,这一思想影响了吉尔兹阐释人类学的理论,并贯穿其阐释人类学的思想中。

对吉尔兹影响巨大的另一学派则是符号人类学,与认知人类学不同的是,符号人类学认为文化是一种符号系统,体现在具体的公共符号上,比如宗教仪式、人们的生活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活动等,同一文化内的人们通过这些公共符号交流各自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二)“地方性知识”的实践价值

知识是无国界的,世界上所有的学术成就皆是为全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服务的。吉尔兹提出的“地方性知识”体系理论,对于今天中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言,同样是有价值的。

育人的价值。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方性知识是一种自然的精神存在与价值存在,它凝结在某个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集体意识之中,与人们的生产劳作、当地的民风民俗等息息相关。某个地区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是具有其独特性,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更变。③

保护文化的价值。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的经济也呈现出高速、迅猛的发展态势,而这样的发展是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从而也导致了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濒临消失的境遇。中国五千年文明为我们留下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

可见,地方文化的发展在整个社会甚至全球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保护与发展地方性文化,将为全球的文化发展提供创新与互动的发展空间。

二、地方性知识体系下的南音文化探究

地方性知识体系下的南音文化探究,笔者将以“比较视野与功能视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从南音的历史发展与现存空间以及其社会功能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比较视野中的南音文化

1.南音在闽南地区

南音不仅是一个古老的独立乐种,而且它还与闽南地区的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如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提线木偶、芗剧、笼吹、十音、十番等相联系。这里的很多戏曲艺术,在音乐唱腔方面,大多是吸收、依赖南音为主要音乐唱腔,他们流传在泉州、厦门、漳州及闽南周边地区。

2.南音在台湾地区

明末清初,漳泉人曾三次东渡台湾,参与了台湾的开发,闽台关系日益密切。古代台湾鹿港与泉州只有一昼夜的航程,是台湾文化城。今天的鹿港有百年历史的南管乐团(台湾地区称南音为“南管”),在南管兴盛时期,仅鹿港一地就有五馆鼎立、争相竟唱。

3.南音在东南亚地区

东南亚是闽南侨胞聚居地,凡是有闽南籍侨胞聚居之处,就有南音的社团组织。南音通过侨胞的迁徙,广泛流播到东南亚华侨地区,并与侨胞所在国家、地区的音乐文化产生交流与互动。近年来,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各地的南音社团日益增多,如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印尼东方音乐社等。频繁的交流演出活动,南音已经在国际间的音乐交流中获得了极好的评价。

(二)功能视野中的南音文化

社会文化的功能性,是任何社会文化得以繁衍生息的生命力体现。南音文化的诸种功能主要依附于该乐种流传地区的民间信仰、礼仪民俗、社会风尚和大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等。南音界崇奉后蜀主孟昶,通过郎君祭祀仪式,为行业人士提供了聚会、交流的平台,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郎君祭祀仪式不仅体现了“弦友”(南音人以“弦友”互称)的团结,还体现了“弦友”间的文化认同。

古代泉州就曾出现过大街小巷的弦友,一齐唱曲奏乐的繁盛情景。元宵节、中秋节的踩街游行、唱奏南音,更是闽南人的一项重要的节日庆典和祭祀仪式活动。“弦友”间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各个村落的其他民俗活动,依稀见到“弦友”们忙碌其中的身影。这种密切地互动和联系着,这也正是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体现,展现了弦友间的文化认同与集体凝聚力。

南音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文化整合、文化冲突、文化变迁”④等几个发展过程。无论是在社会习俗方面,还是在文化认同方面,南音文化都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空间的转换而逐步的地方化。

三、南音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势头下,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价值、文化影响力也逐渐凸显出来,理性开发与利用各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是当下所有文化资源持有者亟须正视与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持有者的理性开发与适度享用

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文化,它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文化的内在价值包含了审美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象征价值、真实价值。

众所周知,文化不仅会影响群体或个人的思维方式,而且将对整个群体的行为产生影响,文化资源的理性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首先,文化影响群体的共同价值观,进而影响地区的经济效率,这种共同价值观确定了群体成员“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经济生产劳作”;其次,文化与社会公平相关联,文化与社会道德准则相影响;最后,文化将会影响群体或个体追求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⑤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南音并不是一层不变、原模原样的传承下来,久经岁月洗礼,每个时代的南音人相继成为了南音的 “再创造者”。2009年,南音成功申报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几年,各地逐渐形成了一股“遗产热”,有些地方甚至打着“遗产”这一公共品牌为地区发展造势,遗产的“再创造”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现代资本、商业、经济因素的影响,过分地看中眼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价值,从而忽略了他们所持有的遗产真正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

如果一味地追求眼前的文化经济价值,会致使我们的文化在未来的表述中走向“他者化”的发展趋势。⑥笔者呼吁南音文化资源的持有者,理应客观对待自己所持有的的文化资源,合理对待、理性开发。

(二)文化持有者的资源保护与世代延传

南音最初的样子,或许我们仅能凭借现有的历史资料、文化的生存现状和文化持有者的“记忆”来想象。 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南音文化形态,或许可以说是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按照所处的那一时代的原则与标准进行有计划的、有选择地进行描述与解释。

从史料考证,南音文化的生成源头可以追溯至后蜀孟昶时代,其文化发展与变迁是随着族群变迁、政治变迁而变,不可否认其文化的内在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音,南音遗产的持有者仍然身兼另一个重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对世界各地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是建立在一个美好而宏观的愿景基础上。

在保护遗产的同时,过度挖掘遗产价值、利用遗产获利以及建立不利于遗产传承的制度,让遗产脱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走向灭亡,这将有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各地遗产抢救与保护的初衷。留给子孙后代,也将仅剩一个空有“遗产”虚名的遗产空架子而已。

笔者认为,只要不过度地开发而致使文化资源走向枯竭的命运,得以保护与传承文化,与子孙后代共同享有文化财富,并在“传承基础上重保护,传承同时求发展”,这将是每一个文化资源持有者的共同使命。

四、结 语

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是一种试图将文化的研究从“主流文化”(西方的)向“正在边缘化的文化”(非西方的)跨越的知识体系,亦是一种研究视野、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转变与革新。

南音作为一种地方性文化,对它的研究就不单针对其音乐的本体探究,而是将其推向文化空间、族群空间、历史记忆等更深层次的研究领域。借用吉尔兹的话:“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即揭示他们的通常性,又不淡化他们的特殊性。”⑦这也正是笔者将地方性知识理论用于南音文化研究的初衷。

对于南音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笔者认为,南音文化赋予持有者的“权利与义务”是同等重要的,文化资源持有者在享受、享用权利的同时,对于文化资源更应尽到“理性开发、适度享用”的文化义务。

注释:

①黄长征,郑梅青.《地方性知识与知识进步的两个方向》,《五邑大学学报》,2007年第04期,第76页。

②Clifford Geertz (1926-2006) .Local Knowledge .New York: Basic Books,1983.pp.55-59。

③安富海.《论地方性知识的价值》,《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第02期,第36页。

④Clifford Geertz (1926-2006)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B asic Books,1973.pp.404-411。

⑤[澳]戴罗·思罗斯比(David Throsby,1939-),《经济学与文化》,王志标、张峥嵘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8、69页。

⑥彭兆荣.《遗产:反思与阐释》,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2、23页。

⑦Clifford Geertz (1926-2006).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New York: Basic Books,1973.p.14。

参考文献:

[1][宋]欧阳直卿.《温叟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清]吴任臣《十国春秋》第2册4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Clifford Geertz (1926-2006) .Local Knowledge .New York : Basic Books,1983.

[4]Clifford Geertz (1926-2006)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Basic Books,1973.

[5][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6][澳]戴罗·思罗斯比著,王志标,张峥嵘译.经济学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安富海.论地方性知识的价值[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2.

[8]黄长征,郑梅青.地方性知识与知识进步的两个方向[J].五邑大学学报,2007,4.

[9]彭兆荣.遗产:反思与阐释[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10]吴桐.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评格尔和劳斯的观点[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1.

[11]周显宝.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互育——来自皖南民间戏曲舞蹈音乐表演实地考察与研究的启示[J].文艺研究,2006,4.

[12]周显宝.弦管表演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下)[J].中国音乐学,2007,3.

作者简介:肖娴(1986-),女,福建福州人,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南音文化推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南音人类学遗产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李进杰的南音情
FATE, PLAY, LOVE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千万遗产
长征的两个遗产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