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江波
(承德市避暑山庄管理处,河北 承德 067000)
清朝时期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周江波
(承德市避暑山庄管理处,河北 承德 067000)
【摘要】清朝时期所修建与应用的避暑山庄占地面积非常大,建筑风格恢宏大气,以其所营造的秀丽清新的景色而为世人所称奇。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例,该山庄共由平原区、湖区、宫殿区、以及山区四个部分所构成,各个部分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自成系统。避暑山庄的存在可以说完整地见证了清朝时期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其自身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作为清朝时期皇家园林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避暑山庄除具有皇家避暑的功能以外,还具有处理政务的功能,体现出了深刻的历史发展以及文化内涵。文章即就清朝时期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详细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避暑山庄;清朝时期;历史文化价值
避暑山庄是清朝时期皇家园林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保存至今的清朝时期避暑山庄包括承德避暑山庄等,这些避暑山庄除了在清朝时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外,也是当今我国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清朝时期修建而成的避暑山庄往往耗时较长,就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例,其始建于1703年,历经三代皇帝方建成。自康熙起,历代皇帝都在承德避暑山庄避暑,也将其用于与多民族领导人的交往合作,故而使得避暑山庄在体现避暑、休闲价值的基础之上,还成为了我国自清朝时期以来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见证。
承德避暑山庄修建于康熙四十二年间,该建筑物的表面价值是为清朝皇帝提供休闲、避暑的场所,也可兼作处理政事的场所。然而,从当时历史发展的情况上来看,承德避暑山庄的修建还具有非常浓厚的政治色彩与背景。承德避暑山庄修建时的康熙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内有吴三桂等藩王的叛乱,外有蒙古国边境的动态。康熙机皇帝为了安抚少数民族的民众,稳固国家整体政权,于是下令修建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二年开始修建,共历经康熙、乾隆两个阶段,至乾隆十九年修建完毕。自承德避暑山庄修建以来,清朝皇帝每年都会在山庄内接见少数民族的首领以及外国出使使节,使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加的畅通与有效。据史册记载,清朝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有很大一部分都在承德避暑山庄内处理与进行。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都城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乾隆皇帝曾经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还在此接见过以特使马戈尔尼为首的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换言之,承德避暑山庄已成为了清朝时期多民族沟通与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
有相关研究中指出:清王朝的建立与巩固,乃至长久的统治不单单与历任君主英明的管理有关,更与本朝与各民族间关系处理的得当这一因素密切相关。清朝皇帝大多非常注意去争取与团结其他各个少数民族的领头任务,共同商议国家大事。而在其中,避暑山庄可以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承德避暑山庄修建以后,康熙皇帝开始将其作为第二政治中心,成为了接见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外国使节的重要场所。自康熙至乾隆皇帝,他们在位期间先后于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高山族、藏族以及哈萨克族的首领与使节,为各个民族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乾隆年间,承德避暑山庄作为接见外宾场所的这一职能得到了更加深入的体现。以乾隆二十四年间为例,乾隆皇帝下令让准格尔蒙古的一支部队迁入承德避暑山庄内居住,将该部队安顿在热河行宫中,实质上使他们成为了清朝的部族,一方面彰显了清朝时期我泱泱大国对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友好,另一方面对促进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多民族融合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除此以外,避暑山庄还成为了清朝皇帝接见重要宗教人物的场所。其中,康熙皇帝就在承德避暑山庄中接见并封赏了喇嘛教的三大活佛。可以说,承德避暑山庄所扮演的角色是接见重要宗教任务,故而有效地帮助了清朝时期统治者对边境事务、政务的处理,且通过积极地沟通与交流,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了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地区民众所起到的作用于意义。乾隆皇帝为了加强对蒙古喀尔喀部落的控制与管理,在哲布圆寂后还下令帮助部落在西藏地界中选出下一任哲布,并且在承德避暑山庄中亲切地接见了他。通过这种方式,清王朝统治者实现了与蒙古宗教活佛的密切沟通与交流,进而加强了对蒙古族部落的管理,在促进清王朝政治局面稳定以及各民族团结共存方面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在与外国使节的交流中,避暑山庄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清朝皇帝与外国使节在避暑山庄中进行交流沟通,一方面获得了诸多来自于外国的信息,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将本朝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向世界,对促进文化的双向沟通而言有非常确切的价值。在这一背景之下,各个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实现了促进本朝多民族、多文化发展的重要目的。
清朝时期避暑山庄的建筑艺术博大精深,在体现文化融合的基础之上,建筑风格上面还体现出了多变、多样的特点,具有自成一派的艺术风格。承德避暑山庄从建筑布局上来看可以分为平原区、湖区、宫殿区以及山区四个部分。其中,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湖泊区在宫殿区的北面,湖泊内共有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平原区在湖区北面的山脚下,地势开阔,有万树园和试马埭;山峦区在山庄的西北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整个山庄将南方、北方的建筑特色以及建筑风格充分融合起来。建筑上的“如诗如画”也是对清朝时期所宣扬“满汉一家亲”理念的充分印证。
同时,在避暑山庄周边也一并新建了大量的寺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外八庙,分别为:溥仁寺、溥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寺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外八庙以汉式宫殿建筑为基调,吸收了蒙、藏、维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创造了中国的多样统一的寺庙建筑风格。这些寺庙虽然与避暑山庄相互独立,但在建筑结构整体上又相互衬托,通过这种方式,将避暑山庄的和谐之美淋漓尽致得展现了出来。同时,康熙皇帝更是在避暑山庄的每一处景点题词,更是将汉文化中的诗词之美充分地展现了出来。换言之,清朝时期所修建的避暑山庄中处处可见汉文化对建筑风格以及建筑意蕴的影响,这不单单是清朝时期统治者对汉文学推崇的一种体现,更是对“满汉一家亲”这一政治理念的贯彻落实,在促进清朝政治政权高度统一,促进多民族间文化和谐交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代表的清朝时期避暑山庄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这些避暑山庄不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胜地。在清朝历史中,这些避暑山庄的修建与应用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清朝历史背景下的避暑山庄除了是皇帝们夏天避暑的行宫,更成为了帮助清朝皇帝与多民族领导人进行交流合作的场所,可谓是清朝时期的第二大政治中心。文章即以承德避暑山庄为典型代表,详细分析清朝时期所修建避暑山庄发挥的历史文化价值,望能够促进当代社会对避暑山庄的保护,以更好地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精髓。
参考文献:
[1]徐兴志,陆贵巧.东西方皇家园林的比较分析——以凡尔赛宫和避暑山庄为例[J].河北林果研究,2010,25(4):418-422.
[2]舒苑.读戴逸先生的《应该建立“避暑山庄学”》——编写《避暑山庄学概论》的总体思考[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3(3):14-16.
[3]岳爱华,段钟嵘.避暑山庄“水”的审美妙趣[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28(1):6-9.
[4]冯春芳,张斌翀,邱珊珊等.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对清代承德多元文化的影响[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5,28(1):109-112.
[5]樊淑媛.“避暑山庄学”一题——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特征[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32(1):19-25.
[6]门立新.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的历史价值及其保护探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4,15(4):111-112.
作者简介:周江波(1983-),女,辽宁大连,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避暑山庄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