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说过清朝皇帝的避暑胜地“避暑山庄”,它位于古代的热河省,也就是今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最早是由康熙皇帝下令建造,经过乾隆一朝不断完善。但是避暑山庄仅仅是清朝皇帝用来避暑享乐的地方吗?实际上它承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更加需要重视。
避暑山庄为何而建,不妨先了解一下建造地的基本背景。热河连接京津冀辽蒙,在康熙时是军事要地。彼时,北方蒙古地区势力蠢蠢欲动,康熙把目光投向了热河。在承德,康熙干了两件大事,一是修建木兰围场,方便练兵,也给敌人威慑;二是修建避暑山庄,方便北巡,推行绥靖政策。康熙软硬皆施的政治策略,是造就避暑山庄的原因之一。
对康熙来说,避暑山庄有天然的政治功能。17世纪80年代,中俄爆发边境纷争。1689年,清朝官员就是在避暑山庄将《尼布楚条约》签订明细告知康熙帝。可见,避暑山庄是康熙处理军国大事之地。康熙之后,清帝便把避暑山庄当成了处理政事的第二紫禁城。
康熙帝建造避暑山庄时做了长远的打算。彼时,满汉关系尚未十分和谐,边境也不安定,康熙试图不断完善避暑山庄,让其成为文化大观园,增强各方依附感。具体说来,一是吸收了汉人的园林文化,运用汉人的园林技法去构造避暑山庄的景观。二是修建了独具各民族特色的“外八庙”,如溥仁寺是蒙古贵族庆贺康熙寿诞而建,有些安抚蒙古的味道;安远庙是仿新疆建筑而建,所以清人也把它称作伊犁庙;普陀宗乘之庙与布达拉宫十分相似,极具西藏特色。仅仅几座建筑,就已经隐藏着蒙古族、维族、藏族等文化习俗的影子,可见康熙期盼民族团结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