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中豪(1905—1930),又名伍昭茀,湖南耒阳人,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院、黄埔军校第四期。他是秋收起义重要领导人,参加过湘南起义,曾任红四军三十一团团长、红十二军军长、红二十一军军长,首届中革(中央)军委委员,1930年10月牺牲在江西安福县。军事界、党史界公认伍中豪是毛泽东的第一爱将。那么,伍中豪为何会成为毛泽东的第一爱将呢?
伍中豪从小聪明好学,19岁考入北京大学,在校接受进步思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冬,伍中豪大学毕业回到耒阳县,与邓宗海、刘泰、伍云甫等人秘密创建党组织,成立了中共耒阳地方执行委员会,他任宣传委员。
不久,伍中豪调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军事考官,得以与仰慕已久的毛泽东结识。伍中豪听了毛泽东对时局的分析和对国家前途的判断之后,激动地表示要一生追随毛泽东。毛泽东也很欣赏这位才华横溢的小伙子,引为革命知己。
1926年7月,伍中豪参加北伐军,经过家乡耒阳时,党组织把他留下来,领导耒阳县的农运工作。伍中豪担任耒阳县团防局长、农军独立团团长,开展农民运动。长沙“马日事变”后,伍中豪遭到反动当局的悬赏通缉,被迫远赴武汉。在党组织安排下,到国民政府警卫团第十连担任连长。
黄埔军校时期的伍中豪
三个月后,他辗转到湖南找到毛泽东。当时,毛泽东正在组织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伍中豪的到来使毛泽东如虎添翼。毛泽东任命他担任起义部队三营营长。伍中豪作战勇敢,胆略过人。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后,大家对下一步发展方向,存在很大分歧。毛泽东主张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得到伍中豪的坚定支持。
1927年11月,起义部队在茶陵被湘军吴尚一个师包围。伍中豪率领一支敢死队,杀出一条血路,确保主力部队成功突围。当时,团长陈浩、副团长韩庄剑对前途悲观失望,企图率部投敌,伍中豪发现后,果断挽救了这支队伍。上井冈山后,伍中豪始终坚定支持毛泽东的决策,即使在毛泽东受到排挤、丢掉前委书记职务的时候,也站在毛泽东这边。这就是肝胆相照的知己之情。
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途中,敌人前堵后追,形势严峻,毛泽东很忧虑。伍中豪向他建议,采取“时东时西,时分时合”的策略以甩掉敌人。伍中豪的军事才华,得到毛泽东的肯定,他的建议也得到采纳,部队顺利到达三湾。
伍中豪随同毛泽东上井冈山后,有一次部队迷路,恰好在粤北遇到朱德的部队,于是一起隐蔽在范石生的十六军中,并与朱德商议湘南起义。湘南起义中,他与何长工率部队从井冈山下来,到资兴接应起义军上山。
朱毛会师后,伍中豪参加指挥大小战斗近百次,敌人只要听到他的名字,就闻风丧胆。1928年2月,伍中豪率一个营的战士,运用围城打伏击的方法,解放宁冈新城,歼敌一个团。6月,伍中豪率第三营到永新夏幽,分兵做群众工作,建立了工农兵政府和中共特别支部。夏幽成了根据地一面旗帜,为毛泽东写《永新调查》提供了蓝本。9月底,赣敌二十七团进犯茅坪,当时红军主力外出游击,只剩下三营和团部。伍中豪采取“出兵要奇,冲锋要猛,追敌要快”的战术,突发袭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仓惶北逃。伍中豪乘胜追击,指挥三营收复宁冈全境。毛泽东多次在根据地干部会上,表扬伍中豪“能打仗,会做群众工作,是文武全才”。
伍中豪还具有战略家的眼光。1928年冬,蒋介石调集6个团“围剿”井冈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在宁冈白露召开会议,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策略,留下彭德怀的红五军与红四军三十二团固守井冈山,红四军突围向外发展,以牵制敌人。但是,突围的红军向何处去发展,成了争论的焦点。伍中豪力主向赣南发展,认为赣南地域广阔,高山多,物产丰富,易筹给养,有回旋余地,而且那里的敌人力量薄弱,有地方革命武装,群众觉悟高。
朱德、毛泽东采纳了伍中豪的意见。后来的形势发展果如伍中豪预料的,红四军围魏救赵策略失败,井冈山失守,红军主力多亏选择了赣南,得以站稳脚跟,才有了后来的中央苏区。1930年春,毛泽东在赣州会议上说:“红军在赣南有今日之发展,伍中豪应记第一功,他是力主到赣南来的。”
1930年5月,伍中豪奉命率第三纵队三次攻克龙岩,全歼陈国辉旅2000多人,建立苏维埃政权。6月,伍中豪任十二军军长、中革军事委员会委员。那时,伍中豪患肺炎,正在汀州福音医院住院治疗,毛泽东和朱德轮流看他。由于党中央的“左”倾盲动思想,毛泽东不得不率部去攻打长沙,到医院与伍中豪道别。伍中豪对他说,中央取长沙,攻武汉,饮马长江的指示是错误的。后来事实证明,伍中豪的判断是正确的,红军主力攻打长沙伤亡惨重。
著名军事专家金一南少将对伍中豪评价极高,把伍中豪与林彪相提并论:两人一起毕业于黄埔四期,一起从叶挺的第四军走出来,都是连长。湘南起义中,林彪在耒阳敖山庙一战受到朱德赏识,被提拔为营长。秋收起义中,伍中豪受到毛泽东赏识,担任营长。井冈山斗争时期,伍中豪接替张子清任三十一团团长,林彪接替王尔琢任二十八团团长。后来,两人同时担任纵队司令、军长,被称作红军中的两只“雄鹰”。金一南多次在《浴血荣光》中讲到这样一句话:“伍中豪牺牲了,带出了寻淮洲;寻淮洲牺牲了,带出了粟裕。”
伍中豪在北京大学读的是文学专业,空闲时喜欢写诗。井冈山时期,二十八团二营营长袁崇全(后来叛变)爱好诗歌,常与伍中豪唱和。伍中豪回信说,作诗要意境好,还要音调铿锵。
伍中豪有出色的文学才华,毛泽东更是文韬武略,诗词写得非常豪迈、大气。行军打仗之余,他们经常一起切磋、探讨诗词创作,互相唱和。伍中豪很喜欢毛泽东早年求学时仿写的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他模仿这首诗,创作了一首充满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诗:“男儿沙场百战死,壮士马革裹尸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
伍中豪十分欣赏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认为“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两句很出彩,多次在部队官兵面前深情吟诵,并称赞毛泽东“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伍中豪每有新作,都会主动给毛泽东看,请毛泽东指点。他俩不但是肝胆知己,还成了文学挚友。
1929年2月2日晚,红四军主力部队到达江西寻乌县吉潭镇圳下村。伍中豪负责前卫,部队驻扎在五里外的吉潭镇,林彪负责后卫,警卫军部的安全。天亮时分,因林彪提前撤岗,被敌人一个团趁虚而入,包围了军部。危急关头,伍若兰机智地从朱德身上脱下他的黄大衣自己穿上,装成最高指挥官,引开敌人。伍中豪听到枪声,也率部急奔而来,拼死把毛泽东、贺子珍、陈毅等人解救出来。伍若兰在战斗中受伤被俘,在赣州狱中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圳下战斗差点改写中国革命的命运。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中写道:“那真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后来消灭八百万蒋介石军队建立新中国的共产党领袖们,差点就被国民党的地方武装包了饺子。”
1930年8月,伍中豪改任二十军军长。毛泽东从浏阳写信给伍中豪,要求补充兵员。伍中豪接信后,从长汀赶到江西吉安,然后带领一排警卫,到横江渡去调集各县地方武装。途经安福县城时,突遭敌人袭击,仓促应战,壮烈牺牲。毛泽东获悉后,泪流不止。
伍中豪牺牲后,当地村民出于敬仰,将伍中豪的遗体安葬于安福县亮家山大塘村。2014年清明、2015年清明、2019年清明,笔者三次与伍中豪烈士的侄女伍曼丽等亲属赶到江西安福县亮家山的将军墓地祭拜。伍中豪将军墓地位于半山坡,山顶环绕一条300多米的战壕,对面是空旷的田野,山坡荒草萋萋。我们摆上贡品,烧香祭拜将军在天之灵,不觉吟起将军生前的诗句:“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