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杨郭英杰崔国庆李扬
1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10020)
2北京大学第三医院3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
优秀女子单板U型场地滑雪技巧运动员肩关节损伤康复个案报道
程杨1郭英杰1崔国庆2李扬3
1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10020)
2北京大学第三医院3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
单板U型场地滑雪技巧为我国雪上潜优势项目。因项目的高危性特点,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不可避免发生严重急性运动损伤[1]。因此,在术后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案是早日恢复训练、再创佳绩的关键。我国优秀女子单板U型场地滑雪技巧运动员刘某某肩关节损伤术后,为备战2014索契冬奥会,经国内外著名运动医学专家及康复专家会诊,我们借鉴国外先进的康复理念及方法,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训练计划,取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
刘某某,女,1992年生,国家单板U型场地滑雪技巧队运动员。2003年开始从事此项目,曾多次获得世界杯冠军,最好成绩为2009年韩国横城世锦赛冠军、2010年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会第四名。运动员在备战2010年冬奥会训练期间,因动作失误导致左肩关节脱位,造成关节盂及关节软骨撕裂。于2010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行微创手术,术后半年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但双肩及肩胛骨内侧缘持续性疼痛。在2011年5月25日游泳体能训练中,一个压水动作后,左肩关节出现术后的第一次半脱位,现场立即复位并冰敷后至医院进行检查,B超显示韧带与肌肉正常,前关节囊有血性渗出,经MRI再次诊断,关节囊和盂唇均有轻度损伤,建议暂时保守治疗。2011年7月8日进行雪上训练时,在一个腾空的瞬间再次出现左肩关节滑动,随即自行回位。7月25日回国后经MRI检查,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专家诊断,结果为:关节囊撕裂,盂唇损伤,需手术治疗。于8月3日实施韧带重建术。
为帮助运动员全面恢复,经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专家及美国康复专家协商,制定了结合体能训练的康复训练计划,分4个阶段。
2.1第1阶段
此阶段为制动期(术后2个月,共约8周)。采用肩关节支具在肩关节外展位进行固定。本阶段任务主要为充分制动,使重建韧带生长,预防伤肢肌肉萎缩,尽可能缩小粘连范围。
2.1.1术后1天
运动员开始腕及手的练习:(1)用力握拳、伸指,每次用力握拳持续2秒、随即张开五指持续2秒;(2)腕关节的屈伸。每个动作5次×5组,后逐渐增至10~20次×10组,每天1次、每周5天。
2.1.2术后1周
运动员开始进行肘关节屈伸及腕关节旋转练习。每个动作15次×3组,后逐渐增加次数和组数,预防因长时间固定引起肘关节活动受限。
2.1.3术后2周
运动员开始肩周肌群等长收缩练习:肩周肌群等长收缩(绷紧),每次持续4秒、强度为最大收缩的二分之一、5次×5组,后逐渐增至每次持续6秒、最大肌肉收缩强度、10~20次×10组,每天1次、每周5天。
2.1.4术后4周
运动员在去除肩关节支具的状态下,做钟摆、划圈训练,并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肩关节各个方向的被动活动5组,每日1次训练,后逐渐增加为10~20组,每日2~3次训练,每周训练5日。
上述每次治疗后,均给予冰敷15~20分钟。术后8周应完全去支具。
2.2第2阶段
此阶段为功能恢复期(术后3~4个月,共约8周)。主要任务是松解粘连,恢复肩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及其他部位肌肉力量。从本阶段开始,在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一定量的体能训练,并辅以物理治疗(周一、二、四、六上午体能训练,下午治疗;周三、五上午治疗,下午体能训练;周日休息)。
2.2.1康复训练和体能训练
2.2.1.1第1期(1~3周)
主要任务为松解粘连,恢复肩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及其他部位肌肉力量。第1周,运动员肩关节活动度因粘连受限,在人体正常解剖站立位,左肩前屈只可上举90度。因此,以肩关节的物理治疗和松解粘连康复训练为主,体能训练以下肢和腰腹力量为主,强度中等。进入第2周,运动员肩部肌肉紧张僵硬明显改善,被动牵拉时肩活动度有所改善,但自主运动时活动度无明显改善。第10天,于患者手术位置采用Dynatron Solaris 709仪器中的IFC和超声进行治疗;体能训练增加有氧训练。第3周,运动员肩关节活动度已明显改善,前屈上举达135度,外展达125度,开始做小力量康复。至本期结束,肩关节活动度较大改善,肩周围肌肉力量仍较弱。
2.2.2.2第2期(4~8周)
在上述康复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跳跃及灵敏性训练,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第4周,首先增加肩关节力量训练: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利用有弹性的皮筋一头固定,进行肩关节抗阻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肩胛骨抗阻内收;抗阻耸肩。经训练,运动员肩关节前屈上举达155度、夹大臂外展小臂40度。体能训练增加平衡和跳跃训练,运动强度明显增加。第5周,进一步加强肩的力量训练,继续做肩关节各方向的皮筋抗阻练习,并增加皮筋弹性;使用杠铃进行耸肩练习,增加肩胛提肌力量。体能训练中,平衡训练加入上肢负重,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尽量抬高上肢。进入第6周,运动员肩关节活动度基本达到正常,即站位时前屈上举双臂,患、健侧达同一水平;外展双臂,可至头顶。体能训练减少了下肢力量训练,增加肩关节力量训练,并加强跳跃性训练。在第7~8周,以肩关节力量训练为主,体能训练各项目均有肩关节的参与。
2.2.2物理治疗
采用Dynatron Solaris 709(美国制造)仪器,包括IFC、激光(Laser)和超声(Ultrasound)。IFC为干扰电刺激(interferential):以能耐受的强度,低频和高频分别治疗15分钟;激光:每个疼痛部位治疗4次,每次30秒;超声:1.0赫兹,50%,治疗6分钟。
2.3第3阶段
此阶段为功能恢复巩固提升期(术后5~7个月),分为2期。
2.3.1第1期(术后第5个月)
主要任务为巩固加强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全面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体能状态水平,为进行专项训练做准备。康复训练时间安排:上午3小时,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下午2小时,核心、下肢训练,跳跃性训练;晚上肩关节位置治疗及按摩。方案如下:
2.3.1.1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康复训练
准备活动(20分钟,以有氧运动为主),肩关节拉伸运动(10分钟),肩部力量训练:(1)平衡半球上,单臂负重上举;(2)带肩转体上拉;(3)带肩转体下拉;(4)划船;(5)耸肩;(6)双肩外展;(7)推胸;(8)站立于平衡半球上,双手平举杠铃,深蹲至90°;(9)侧卧位,伤肩在上,手持哑铃,外旋;(10)侧卧位,伤肩在下,手持哑铃,内旋;(1)~(7)项训练方案为12次/组×4组,在耐受的前提下,逐级增加每组负荷;(8)~(10)项训练方案15次/组×4组,负荷相同。每天选择上述训练项目5~6项,与跳绳交替进行,即做一项康复训练,跳绳30秒~1分钟(逐渐增加跳绳时间)。
2.3.1.2肩关节物理治疗及按摩
采用Dynatron Solaris 709中的IFC:以能耐受的强度,低频和高频分别治疗15分钟;超声:1.0赫兹,50%,治疗6分钟。按摩以放松手法为主,包括左侧大臂、肩颈及肩胛骨内外缘。
2.3.2第2期(术后第6~7个月)
此阶段核心是进一步巩固肩关节的力量,与专项训练结合,帮助运动员克服恐惧心理。
2.3.2.1康复训练
前半个月,增加蹦床训练,动作模仿,上午:跳蹦床、徒脚跳、穿单板跳,跳海棉坑、学习如何摔,克服心理障碍;下午:肩和其他部位的力量训练。
后一个半月,增加滑板和滑雪,上午:除了肩的力量训练及3次滑雪外,每周2次游泳,2次滑板,1次蹦床;下午:肩部物理治疗及其他部位力量训练。
2.3.2.2心理训练和模拟专项训练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穿插进行。
第一步进行弹网训练:从康复小弹网上蹦跳,逐渐过渡到专业弹网上背弹、空中做简单的转体动作,穿单板跳等,增加空中体会和感知觉;滑板训练:从平直路面滑行,逐渐过渡到滑板公园内做一些简单花样动作,体会脚下感觉。在上述训练基础上,进行跳海棉坑训练,让运动员敢于用肩正确地着落。
第二步进行游泳训练,因运动员术后第一次肩关节脱位是在游泳压水时发生,所以通过游泳训练帮助运动员进行心理康复,同时自由泳姿势也能加强肩部力量。
最后采用表象训练,要求运动员观看自己最好状态时训练和比赛的录像,观看其他优秀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动作,对自己的专项动作进行心理模拟训练;通过模拟专项训练高山滑雪加强单板的基础滑行,在受伤六个月后首度触雪时,帮助运动员克服恐惧心理,恢复脚下感觉,为下阶段的专项训练做准备。
同时坚持其他训练,包括利用综合力量训练器材、杠铃、瑞士球等,加大核心力量和小肌群力量的训练,利用功率自行车和跑步机进行有氧能力训练,全面提升运动员机能状态。
2.4第4阶段
此阶段为从康复训练向正式训练的转化。运动员回队参加常规训练,以雪上训练为主,辅以肩关节的物理治疗及力量训练。物理治疗在肩关节有症状反应时进行,采用华佗牌电针治疗仪(采用电极片)每次以能耐受的强度,低频和高频各治疗15分钟;超声每次1.0赫兹,50%,治疗6分钟。在常规训练后,每天进行肩关节力量的维持性康复训练,包括利用弹性皮筋进行抗阻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肩胛骨内收,耸肩等练习,维持肩关节周围肌群力量。此阶段正式训练应从恢复性雪上训练开始,循序渐进。
经过积极、系统的康复训练,该队员于2012年3月回队,6月起在严格的医务监督下,开始专项槽内训练,技术动作由简到难,虽时有疼痛,但经过训练后的冰敷、物理治疗、按摩和及时调整训练量,症状和体征很快消失,未出现肩关节脱位症状。专项训练计划进展顺利,按预定技术难度参加了2014年索契冬奥会,并顺利进入决赛,最终取得第9名的成绩。
4.1单板U型场地滑雪技巧运动员肩关节急性损伤发生机制
单板U型场地滑雪技巧运动员肩关节损伤的发生与肩关节解剖特点和运动项目特点有关[2]。肩关节的解剖特点使其具有“高度的活动性”,同时牢固稳定性较差,故很容易脱位[3]。在运动中,摔倒时肩关节若处于上臂外展位、手或肘着地,肱骨头就会移向肩胛盂的下方,使关节囊的下部处于紧张牵扯状态,外力过大,肱骨头将冲破关节囊前下方的薄弱区,由关节盂脱出,造成肩关节前脱位,并常伴关节囊或关节周围的肌肉撕裂。而单板U型场地滑雪技巧是重力落下运动,同时运动员还要与雪板一体化,从助滑坡快速下滑至一侧槽壁入槽,滑至对侧槽沿起跳,在空中完成复杂的转体或翻转动作,最后准确落回到槽壁。有报道统计,我国运动员在起跳、空中转体及动作连接这三个主要技术环节的失误率较高[4]。在下滑过程中出现身体着陆失衡跌倒,运动员一瞬间很难快速做出保护性反应,大多数人潜意识展臂以手或肘撑,导致肩关节异常着地,发生损伤。
4.2单板U型场地滑雪技巧运动员肩关节急性损伤的康复训练体会
对单板U型场地滑雪技巧运动员来说,肩关节的协调与配合是完成槽内各种翻腾和转体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完成全套动作的关键。因此,根据运动员损伤机制和实际情况,制定的结合一定量体能训练,并在中后期加入心理康复和模拟专项训练的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能够保证运动员尽快重返赛场,获得优异成绩。
本例运动员手术成功,术后状态良好,因此,在保证肩关节制动的前提下,术后1天就开始腕、手及肩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既制动保证肩关节周围组织的生长,又防止因制动引起的上肢肌肉萎缩及肩关节粘连现象。随着患者手术创口的愈合,通过小力量抗阻训练牵拉肩关节,目的在于松解粘连,恢复肩关节活动,增强周围肌肉力量,同时辅以物理治疗,改善粘连状况并减轻疼痛。在患者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利用海绵坑、弹网训练及滑板,强化运动员正确的摔倒姿势、空中本体感和脚下感觉,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消除心理障碍;并通过表象训练,对专项动作进行心理模拟训练,同时通过高山滑雪加强单板基础滑行等专项模拟训练,为下一步槽内雪上训练做准备。
本康复训练计划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康复效果。尽管是康复个案,但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可适合于该项目运动员肩关节急性各程度损伤的康复训练。在具体实施时,建议第1阶段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尽早开始手、腕及肘关节活动度练习、肩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这样有助于减少粘连,防止肌肉萎缩的发生,且每次治疗后需进行冰敷;第2阶段肩关节康复的同时,不能放松腰腹及下肢的力量训练,有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第3阶段心理训练要融入康复训练之中,循序渐进,且二者要逐步与模拟专项训练结合;第4阶段,关注常规训练后运动员的感觉,适时调整物理治疗时间及力量训练量,预防复发。
[1]Gajdzińska A,Kunysz P,Marciniak M.Injuries in modern snowboarding.[J].Studies in Physical Culture and Tourism,2006,13(Supplement):134.
[2]庞晓峰.单板U型场地雪上技巧运动损伤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3,35(2):93-94.
[3]曲绵域,于长隆主编.实用运动医学(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625.
[4]白冰,肖宁宁.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失误动作种类、特征及原因分析[J].冰雪运动,2009,31(1):29-33.
2014.12.29
程杨,Email:luckychengy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