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非遗”沔阳雕花剪纸的民俗美探析

2016-01-31 21:51黎周佳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3期
关键词:非遗

黎周佳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世界级“非遗”沔阳雕花剪纸的民俗美探析

黎周佳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本文以沔阳雕花剪纸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为基础,运用民间艺术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理论为依据,从生产生活、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时代风尚四个方面对沔阳雕花剪纸的民俗美进行论述,并试图揭示产生这些审美特征的深层动因。

【关键词】沔阳雕花剪纸;民俗美

沔阳雕花剪纸再现了沔阳的生产劳动、生活场景,表现了沔阳的风土人情、节日民俗,它与婚丧嫁娶息息相关,展现了沔阳独特的民间文化、人文风情、历史概况,是沔阳人民生活生产实践的产物。沔阳雕花剪纸与沔阳风俗相伴而生,是民俗美的集中表现。

一、生产生活之美

沔阳雕花剪纸植根于沔阳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沔阳人民生产生活的产物。“沔阳古属云梦泽,湖泊星罗棋布。”[1]沔阳雕花剪纸表现了沔阳人民水边捕鱼、耕种等劳动情景,剪纸艺人常常将沔阳优美、广阔的湖光水色纳入自己的创作题材中,流露出对沔阳“鱼米之乡”的无限眷恋。档枕花《渔樵耕读》生动地再现了沔阳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记录了农耕历史。沔阳地处长江流域,是农耕文明的典型地域,剪纸作品《渔樵耕读》既是对沔阳人民的赞颂,也是对沔阳地域风情的还原。

“生活需要剪纸,剪纸表现生活”。沔阳雕花剪纸“花样子”曾是妇女们竞相选购用以刺绣的必需品。过去,人们不能在市场上购买到现成的衣服鞋袜,针线功夫都靠妇女们勤劳的双手,于是剪纸艺人走街串巷售卖的“花样子”拥有广泛的市场。在沔阳雕花剪纸艺人的花样箱里,鞋花、帽花、帐飘花、围涎花等,应有尽有。以鞋花而言,又分为鞋尖花、鞋边花、鞋垫花、鞋底花等。在刺绣与针线活计日渐式微的今天,沔阳雕花剪纸堪称沔阳服饰民俗的“活化石”,它记录着那个时代的潮流与时尚,具有民俗价值与美学价值。调研的过程中,鞋花最为常见。剪纸艺人将各种花卉纳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其样式之多、雕工之细足见其智慧与技艺。

历史上的沔阳地势低洼,水患频仍,常遭水灾,“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是旧沔阳的真实写照。沔阳人民生活在水乡泽国之中,为了谋生存沔阳几乎人人会一两门谋生的手艺,雕花剪纸便是其中之一。“剪纸之乡”、“剪纸世家”在沔阳较为集中,有其历史的原因和地域的因素。走街串巷卖“花样子”是沔阳历史上的一种特殊风俗。自强不息的剪纸艺人凭自己的手艺换大米、换鸡蛋。因剪纸而结缘组成的帮会形成了许多行业约定,进而形成了行业民俗。如拜师学艺的师承制度、行业从艺行规等。

二、岁时节令之美

每逢春节,沔阳家家户户除了贴春联,还会在大门上贴剪纸挂门笺。挂门笺的数目一般为三个或五个,颜色以红色居多。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沔阳的元宵节不仅有吃元宵、大米团子的习俗,还有赛花灯的传统。花灯制作是否精良,剪纸图案是否寓意深刻,都是剪纸艺人暗暗较劲的重点。沔阳地区有慎终追远、祭祀祖先的传统。春节、清明、七月十五都是重要的祭祀日期。人们在故人的坟前上香,焚烧一些用剪纸做成的衣服鞋袜,以表哀思。据霍春枝介绍,家住郭河镇的剪纸艺人刘长刚曾经一度陷入对亲人亡故的悲痛之中,每逢重要祭祀日期,就给亲人剪制成套成套的冥器,这些剪纸冥器既是表达亲情的物件,更是精美的艺术品。沔阳地区的中秋节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是亲人团聚的日子,沔阳的剪纸艺人不仅在这天与亲人团聚,也在中秋节与其他剪纸艺人聚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换“花样子”,纪念剪纸先师。

剪纸与采莲船、纸扎、皮影是姊妹艺术,沔阳是个“戏窝子”,自明代就有“歌艺之乡”的美誉。因此,有民俗表演的日子就有雕花剪纸的身影。

三、人生礼仪之美

“人生礼仪与社会组织、信仰、生产与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交织,集中体现了在不同社会和民俗文化类型中的生命周期观和生命价值观。”[2]婚丧嫁娶是沔阳人极为重视的人生礼仪,沔阳雕花剪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沔阳姑娘的嫁妆是极为重要的,男方会在婚前两三天到女方家中“催妆”,女方则把所有的嫁妆提前送至男方家中,称为“上头”。嫁妆数量是否齐全,制作是否精巧,都关乎女方母家的体面。在所有的嫁妆中,鞋是重中之重,一双男鞋一双女鞋,“女鞋套在男鞋中,成双成对”[3],寓意“同偕(筒鞋)到老”。新房里的枕头和铺盖也是宾客们关注的焦点。到了婚礼这一天早上,男方会请出家族中德高望重、子女双全、父母健在、夫妻和顺的女性到新房中铺床。也即象征性地打开新娘亲手绣制的枕头、被子。这枕头和被子的花样若是精致动人,常常引来宾客们不绝于耳的赞叹。

沔阳雕花剪纸中的许多帽花也与丧俗相关,据邓德芹介绍,她收藏的帽花大都是为尚未出阁就不幸夭折的少女做丧帽用的,因其造型宛如荷花,一称“荷花帽子”,又因其花瓣上绣了打坐的和尚,也称“和尚帽子”。邓德芹说:“信迷信的人常来我这里订这种帽子,现在依然有人来买。”可见,沔阳雕花剪纸不是单纯的工艺品,更是关乎沔阳人民生产生活、民间俗信的重要物件。

除了喜鞋和丧鞋,老人过生日用的档枕花、小孩子的斗篷花也是沔阳民俗与沔阳雕花剪纸结合而产生的艺术精品。人们在献给老人做寿礼的枕头上绣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千百子孙、富贵万代”,并辅以寓意长寿的花卉、吉祥纹样,祝福的心意一目了然。仙桃市群众艺术馆收藏了剪纸斗篷花。整个作品形似一枚长命锁,用它作底样,绣给刚出生或满月的孩子,表达了对新生命无尽的爱意与期望。沔阳雕花剪纸的民俗美从这种人与人之间质朴的情感之中凸显出来。

四、时代风尚之美

沔阳雕花剪纸关注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一方面,剪纸艺人把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纳入他们的创作题材。另一方面,紧跟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人文观念也大量出现在沔阳雕花剪纸的内容之中。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减租免息、改革开放等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雕花剪纸艺人紧跟历史,将这些重要的事件用雕花剪纸的方式记录了下来,剪纸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宣传时策、时政的字样和花样。一方面,剪纸记录历史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另一方面,当我们追寻剪纸年代风格研究的时候也有了有力的依据。这些记录时代风尚的作品表明,沔阳雕花剪纸关注现实,是历史与社会的掠影,同时具有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沔阳雕花剪纸也记录着沔阳不断变迁的人文观念。过去,婚姻大事由父母决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不少人的婚姻成为悲剧。沔阳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水陆交通便捷,幅员辽阔,这里的人民接受新思想迅速,自由恋爱、登记结婚一经推出即受到沔阳人民的推崇。人们将“双方同意、政府登记”作为口号绣到枕头上。《沔阳县志》载,清末民初之前,沔阳婚俗都遵循古礼,没有“婚姻登记”之说。到了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要求男女结婚时,“双方都到指定机关签订婚约”[4]。新中国成立以后,主动到政府按规定登记结婚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这说明,人文观念的变迁在雕花剪纸中亦可找到依据。

沔阳地区很早就开始移风易俗,对婆媳关系恶劣的风气加以革除,沔阳人以尊敬婆婆、爱护媳妇为荣耀。档枕花以“尊婆爱媳、一家合益”为主体,有力地宣传了沔阳新风尚。然而,“尊婆爱媳”并非只在雕花剪纸中出现,《沔阳县志》将“尊婆爱媳”作为值得表彰的典型载入其中[5]。《长淌口区志》也有关于“孝媳”的记载。可见,沔阳雕花剪纸将与时俱进的人情美、人性美用特殊的方式记录了下来,成为激励后人向善向美的文化符号。

五、结语

沔阳雕花剪纸艺人大多是贫苦的农民,他们扎根民间,对生活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寻常的剪纸中常常潜藏着劳动人民对生命、对生活最朴素的追求。沔阳雕花剪纸与时俱进,它观照现实、关注时代,它记录着沔阳质朴纯真的价值观念,在历史的淘漉中历久弥新。

注释:

[1]沔阳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湖北省沔阳县地名志[M].沔阳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内部资料,1982:1.

[2]钟敬文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56.

[3]何红一.“同偕到老”鞋花及鞋俗的文化探析[J].民俗研究,2001(4):22-28.

[4]仙桃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沔阳县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29.

[5]仙桃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沔阳县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02.

参考文献:

[1]王隽,武身龙编.沔阳雕花剪纸[M].湖北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

[2]萧国春.沔阳民间艺术[M].湖北仙桃:仙桃市商校彩印厂,1998.

[3]仙桃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沔阳县志[M].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何红一.中国南方各民族民间剪纸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仙桃市剪纸学会.仙桃剪纸集锦[M].内部资料,2007.

作者简介:黎周佳(1991-),女,籍贯:湖南省浏阳人,学历:硕士在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民俗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非遗
“非遗”视角下岭南武术保护与传承对策研究
河南“非遗”项目圣门莲花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遗”乐种:宜昌丝竹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非遗”影片的文化接纳与精髓消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古村落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传播应用示范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