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末 姜忠敏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病理科,天津 300450)
皮层肌动蛋白与磷酸化黏着斑激酶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郑末姜忠敏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病理科,天津300450)
〔摘要〕目的探讨皮层肌动蛋白(Cortactin)与磷酸化黏着斑激酶(FAKPY39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该院收治的行择期手术的NSCLC患者120例,分别取患者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Cortactin和FAKPY397表达,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正常组织中Cortactin和FAKPY397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肺癌组织(P<0.05);Ⅲ期和Ⅳ期患者肺癌组织Cortactin和FAKPY397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P<0.05);淋巴结转移者Cortactin和FAKPY397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Speaman分析显示:Cortactin表达与FAKPY397表达呈正相关(r=0.532,P<0.05)。结论NSCLC组织中Cortactin和FAKPY397表达会显著增高,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可能对NSCLC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皮层肌动蛋白;磷酸化黏着斑激酶;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确诊时一般处于中晚期,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1〕。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高者预后往往较差,其恶性程度也较高。皮层肌动蛋白(Cortactin)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侵袭性伪足中的肌动蛋白结核蛋白,与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存在较大关系。磷酸化黏着斑激酶(FAKPY397)与细胞增殖有关,有研究显示〔2〕,FAKPY397与癌细胞的浸润、转移和增殖具有较大关系。本研究旨在分析Cortactin与FAKPY397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行择期手术的NSCLC患者120例,均经病理确诊,且均未经过任何治疗。其中男63例,女57例,年龄37~80〔平均(56.3±1.1)〕岁,其中鳞癌69例,腺癌51例。根据WHO制定的分期标准〔3〕:Ⅰ期者54例,Ⅱ期24例,Ⅲ期者25例,Ⅳ期者17例。根据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分为:有淋巴结转移54例,无淋巴结转移66例。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取所有入选者NSCL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将其放置于甲醛溶液中固定,然后采用石蜡包埋,将其制备成厚度约4 μm的切片,然后进行脱蜡、脱苯和水化待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组织中Cortactin与FAKPY397表达情况,染色法根据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试剂说明进行操作,抗Cortactin和抗FAKPY397均经高压修复处理,抗原修复液缓冲液pH6.0,以磷酸盐缓冲液(PBS)代替一抗作为对照。
1.3结果判定细胞染色强度为4等级:0分表示无染色;1分表示浅黄色,2分表示棕黄色,3分表示棕褐色。细胞阳性所占百分比分为5等级:0分表示<10%;1分表示10%~25%;2分表示26%~50%;3分表示51%~75%;4分表示>75%。总分=细胞染色强度等级×细胞阳性占比例等级。其中0~2分表示阴性,>2分表示阳性〔4〕。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2结果
2.1正常与肿瘤组织比较正常组织中Cortactin和FAKPY397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9.2%(23例)、24.2%(29例),显著低于肺癌组织的57.5%(69例)、52.5%(63例)(P<0.05)。
2.2不同分期比较Ⅲ期和Ⅳ期患者癌组织Cortactin和FAKPY397表达阳性率78.6%(33例)、69.0%(29例),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57.7%(45例)、44.9%(35例)(P<0.05)。
2.3不同淋巴结转移比较淋巴结转移者Cortactin和FAKPY397表达阳性率72.2%(39例)、64.8%(35例),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43.9%(29例)、42.4%(39例)(P<0.05)。
2.4相关性分析Cortactin表达与FAKPY397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32,P=0.017)。
3讨论
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多数患者确诊后处于中晚期,患者的预后较差,而癌组织的转移和侵袭是导致患者预后差的最重要因素〔5〕。Cortactin的氨基端含有5或6个重复氨基酸序列,是Cortactin与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连接的桥梁。也有报道显示,Cortactin在肝癌、肺癌、结肠癌等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量显著高于周围正常组织,且转移和侵袭病灶中Cortactin表达能力会显著增强〔6〕。Cortactin与肿瘤转移有关的机制是:Cortactin可以和肌动蛋白相关蛋白(Arp2/3)复合体相互作用,进而导致F-actin的骨架发生重构,促使细胞之间的黏附能力降低,进而肿瘤出现转移〔7〕。有研究显示,前列腺癌、结肠癌等肿瘤细胞中FAKPY397的表达能力会显著增加,且多种肿瘤细胞中存在FAKPY397基因扩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FAKPY397表达增强可能与基因扩增存在较大关系〔8〕。有报道显示,FAKPY397可以和多种含有SH2结构域的蛋白质分子进行结合,如细胞信号抑制因子、Src家族、生长相关蛋白(GAP)、生长因子连接蛋白等,可以使下游相应的事件被启动,进而参与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9〕。本研究证实了Cortactin和FAKPY397表达与NSCLC进展有关,Cortactin导致细胞黏附能力降低,骨架发生重组,进而导致细胞出现转移,导致肿瘤组织进展。FAKPY397可能增强Cortactin表达。
有研究显示,FAKPY397能够通过PRR2与PRR3区域和Cortactin相连接,进而增强Cortactin的表达能力〔10〕。也有研究显示〔11〕,FAKPY397与相应蛋白相结合以后,可以催化相应的氨基酸位点,进而使其发生磷酸化。Cortactin是FAKPY397的催化对象,可以催化Cortactin导致其构象发生变化,致使其发生磷酸化,Cortactin发生磷酸化以后其表达能力会较前增强,使细胞的转移能力显著增强〔12〕。本研究充分说明Cortactin表达与FAKPY397表达具有协同作用,共同促进NSCLC组织的转移和侵袭。分析其原因:Cortactin表达增强可以导致细胞骨架重组和黏附能力降低,细胞黏附能力降低会导致其转移和侵袭能力增强。FAKPY397可以与Cortactin相连接,其表达能力增强可以促进其与Cortactin的连接能力,而FAKPY397与Cortactin相连接会增强Cortactin的表达能力,如此两组相协同增强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临床可以通过抑制Cortactin与FAKPY397表达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
4参考文献
1姚婵,刘益飞,章建国,等.Cortactin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肿瘤学杂志,2015;21(1):44-7.
2黄晓峰,张宁,王亚芳,等.siRNA下调Notch3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能力的影响〔J〕.现代肿瘤医学,2014;22(11):2534-8.
3卢家奇,赵松,杨洋,等.Ki67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3):6617-8.
4Mukherjee S,Kim J,Mooren OL,etal.Role of cortactin homolog HS1 in transendothelial migration of natural killer cells〔J〕.PLoS One,2015;10(2):e0118153.
5王凤,吕京澴,沈铭红,等.肺癌组织中HE4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4;21(12):768-70.
6王涛,李小飞,韩勇,等.非小细胞肺癌不同肺叶切除术后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5):885-8,903.
7裴峰,宋立彪,宋瑛,等.血清CYFRA21-1、NSE和CEA对非小细胞肺癌辅助诊断的价值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4):530-3.
8Shen HL,Liu QJ,Yang PQ,etal.Protein interactions of cortactin in relation to invadopodia formation in metastatic 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J〕.Tumour Biol,2015;36(5):3417-22.
9Labrador-Horrillo M,Martínez MA,Selva-O'Callaghan A,etal.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myositis-associated antibody directed against cortactin〔J〕.Autoimmun Rev,2014;13(10):1008-12.
10谷艳娇,张敬坤,包翠芬,等.FAK、FAKpY397和Src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和意义〔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3;38(8):851-4.
11何菁,夏添松,王水,等.皮动蛋白与肿瘤侵袭性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22(1):72-5,80.
12孙波,于涓瀚,齐新阳,等.Cortactin及FAKPY39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关系〔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4):464-7.
〔2015-12-20修回〕
(编辑袁左鸣/滕欣航)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6)05-1132-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5.051
第一作者:郑末(1978-),女,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病理学及肿瘤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