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针灸科,江苏 无锡 214023)
颈型颈椎病的基础研究及其针灸治疗进展
苏 旻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针灸科,江苏 无锡 214023)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最早期的状态,此时椎体不稳,但并未形成压迫症状,是颈椎病治疗的黄金时期,治疗得当,可以防止其向其他各型颈椎病的发展。针灸作为一种保守治疗颈椎病的常见的中医传统疗法,能够舒筋通络、消炎止痛,值得更加深入的推广与学习。
颈椎病;颈型;针灸;综述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各种退行性疾病开始慢慢侵扰人们的生活。对于长期低头工作、缺乏锻炼的人们来说,颈椎病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词,它已经慢慢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最早期的状态,又称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或颈椎椎间盘源性颈椎病[1],此时椎体不稳,但并未形成压迫症状[2],结合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念,此时是颈椎病治疗的黄金时期,若治疗得当,可以防止其向其他各型颈椎病的发展。而针灸疗法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常用而有效的手段,现将颈型颈椎病的基础研究及其近五年来针灸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因椎间盘变性、突出,颈椎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等退变而造成颈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被刺激受压引起的头痛、眩晕、颈部肩部以及上肢部疼痛麻木或者胸痛,甚至下肢发生痉挛性瘫痪等等的一种病变[3]。根据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可分为七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混合型、其他型(主要为食管压迫型)。颈椎病好发于40岁以上者,或者从事长期低头工作或者颈肩部不对称负重者,劳累、损伤、受寒是常见诱发因素。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快,人们体力活动日渐减少、脑力劳动逐步增加,长期保持不良的坐姿及低头姿势,颈椎病的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4],有报道称30岁以下的颈椎病患者已经占到了总患者数的11.1%左右[5]。因此预防以及控制是关键,作为颈椎病初期的颈型,就更有治疗的必要。
在传统医学中,颈椎病属于“痹证”范畴,近代名家朱春霆[6]认为颈椎病多数是因为颈部肌肉过度劳累,逐步形成颈肌慢性劳损,正所谓气血凝滞,阻塞经络,不通则痛。另一致病因素便是外感风寒湿,致使气血不和,进而出现颈肩上肢的疼痛或者麻木。颈型颈椎病属于颈椎病中的轻症,气血凝滞、筋脉阻塞均不严重,正是治疗的最佳时期。《医宗金鉴》有云“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雍聚,以散郁结之肿,其患可愈。”可见及早治疗颈型颈椎病,完全是可以痊愈的。
3.1形态改变:颈椎有一个正常的“前凸”(即曲线的凸面向前),这是一个稳定的位置,由韧带、肌肉、关节突及椎间盘的形状来维持。颈椎的前凸曲线顶点在C5、C6间,下颈椎最大限度的屈曲、伸直与旋转发生于此,此区因活动度大而易受损伤。曲度的大小受很多因素影响,实质上,肌肉的紧张度是决定脊柱弯曲程度的主要因素[7]。椎间盘占颈椎高度的25%,是椎间盘而不是椎体本身使颈椎保持背屈的状态[8],颈椎前凸减小会使椎间盘承受额外的压力[9],这种曲度的减小可能因既往创伤及前部韧带的继发性短缩造成,也可能因颈深屈肌的持续性收缩造成[10]。
3.2病理生理改变:颈椎病是经过了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赘形成等一系列的病理性改变,对脊髓、神经根以及周围血管等造成压迫或者刺激后产生的症状和体征[11]。颈椎间盘正常的应力分布依靠颈椎生理弧度的存在,而颈椎生理弧度的存在依靠颈背部肌肉的弹韧度。所以,肌肉弹韧度下降,久而久之便会造成颈椎病的提前发病。颈型颈椎病单纯以颈背部肌肉局部劳损为主,颈椎整体失衡状态还比较局限,还没有对颈部神经、血管等造成影响。因此针对颈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积极的物理干预,能够比较明显的延缓颈椎退化的趋势,从而缓解症状[12-13]。
3.3生物力学改变:与健康人对照组相比,颈型颈椎病患者的前屈、后伸以及旋转肌群的肌力均显著下降,后伸肌群的肌力减弱尤其明显[14]。颈椎存在一个动力平衡和静力平衡的动态平衡稳定状态,由于急性损伤、慢性劳损所导致的颈椎外源性失稳,以“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渐渐激发颈椎的内源性稳定失衡,颈椎生理弧度的改变便是其最直接的表现,除了生理弧度的改变,颈前肌群挛缩,颈后肌群牵张也是主要变化,这些变化使得颈椎出现反弓甚至出现肩部疼痛、活动不利等症状[15]。
颈椎是脊柱中活动最大的部分,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是颈椎退行性变引起的。正常椎间盘的退变,男性从11~19岁开始,女性从21~29岁开始[16]。可是临床发现,颈椎病的发病逐渐低龄化,经过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7],工作紧张及长期伏案工作者颈椎病发病率高,达到58.70%~78.83%。黄宏、段伯良[18]研究颈椎生理曲度后指出:长期低头工作、或者有不良生活习惯和睡眠姿势的人群有很大概率出现颈椎生理弧度异常,他们的颈部肌肉和韧带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导致椎间盘应力分布不均匀,纤维环排列继而出现紊乱、断裂,最终导致椎体松动不稳。而这种颈椎不稳的状态一方面会造成颈部周围肌群失衡的加重,疲劳性损伤反复出现;另一方面会引起椎间出血、水肿,刺激窦椎神经节,引起头颈肩背不同程度的疼痛[19],随后进一步刺激外周神经分支,形成一个疼痛、肌肉痉挛、神经水肿、疼痛的恶性循环,长时间维持这种状态就会有颈椎活动受限、生理曲度变直、颈椎间盘变性突出以及颈椎椎体骨质增生等退行性改变的出现[20]。刘兵等[21]研究指出,颈椎生理弧度的改变是一种机体代偿性的保护反应,这种改变虽然能暂时稳定颈椎,若该保护一旦失代偿,在一定的诱发因素下就会引发或加重疼痛或麻木的症状,生理弧度的恢复,在一定年龄段内,与各项症状的恢复有密切联系[22]。
根据对颈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我认为改善甚至治愈颈型颈椎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走:①调整姿势:选择高度适中的枕头,调整睡眠姿势;②劳逸结合:针对长期低头的情况,养成有意识的抬头并活动颈部的习惯;③注意运动:定期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放松身体,但也要注意运动姿势,也不可过激,引起运动损伤;④调节情绪:根据自身爱好,听些和缓的音乐,放松心情;⑤及时就诊:一旦出现颈肩部不适,及时就诊,作为医者,确诊颈椎病后,首先通过针灸放松局部肌肉,缓解无菌性炎症,其次若有必要根据手下摸骨情况或者X线片调整骨关节,将不稳甚至错位的椎体回捺归正,最后再次放松局部,同时按压局部穴位,疏经活络。
从1992年10月在青岛召开的“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关于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修改方案)[23]、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4]中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以及2003年《中国康复医学》第2版[25]中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这三项比较权威的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来看,通过对比,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变化不大,均以颈部僵硬不适、活动障碍及感觉异常为主要症状,体征主要是颈项僵直、压痛为主,X线也提示生理曲度改变为主。因此在处理颈型颈椎病时,应从缓解颈肩部不适入手,调整颈椎曲度。
经过查阅文献并分析,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指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颈椎病的症状体征评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总体疗效评定、颈椎病专用量表(NPQ)、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简式McGill疼痛积分、颈椎关节活动度测量、颈椎X线片生理曲度测量等,基本以主观评定为主,缺少更为客观的评价标准。
针灸治疗颈椎病,功能舒筋通络、消炎止痛:舒筋者,即能缓解肌肉痉挛;通络者,即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局部营养供应,帮助局部炎症吸收,从而消除水肿、缓解疼痛[26]。若配合手法或牵引治疗可以增宽椎间隙、规整紊乱的后关节,改善骨赘与神经和血管的相对位置,从而可以缓解临床症状,所以在颈椎病发作时及时治疗尤为重要,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6.1普通针灸:陈秀萍等[27]运用耳针镇痛功能,将耳针颈椎区和体针风池、合谷、颈夹脊相结合治疗颈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颈部疼痛。
丁怀利等[28]选用《内经》针法中的巨刺法针刺“董氏奇穴”中的灵骨、大白来缓解颈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时的颈部疼痛、酸胀等不适,取得较好的疗效。
程芬等[29]认为可以通过升发督脉经气来改善颈椎病的经脉瘀滞情况,针刺长强、肾俞、气海俞等穴位来调节经气的上下平衡,从而恢复脊柱整体的内外平衡状态。
程宾[30]采取温针灸靳氏颈三针(天柱、百劳、大杼)来治疗颈椎病,发现不仅能解除颈部疼痛,还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率。
陈宁[31]针刺八脉交会穴之一的腕骨穴来舒筋通督脉,配合温针灸夹脊穴改善局部血供、温通经脉、振奋阳气,有利于恢复颈部功能。
曾沁[32]运用关刺刺筋以放松肌肉痉挛、输刺刺骨(颈椎横突)直达病所来治疗伴有肩胛骨内侧缘疼痛的颈型颈推病,疗效比单纯针刺颈夹脊更佳。
6.2综合疗法:王丽萍[33]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肩部行刮痧治疗,然后对相应穴位行温针灸,最后进行颈椎斜扳法治疗,超七成患者颈部活动恢复自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
李川雄[34]采用适当牵引颈椎调整颈椎生理弧度,结合针刺大椎、风池、C5~7颈夹脊缓解痉挛的颈肩背部肌肉,可显著改善颈型颈椎病的疼痛以及颈部受限症状,还可以改善颈椎曲度,达到标本同调的目的。
廖家权[35]首先运用自拟方(桂枝、防风、秦艽、羌活、延胡索等)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肩部进行中药熏蒸,然后根据X线上相应病变节段选取夹脊穴进行针灸,症状基本得到改善。
刘世平[36]自拟项痹汤(桂枝、白芍、当归、川芎、葛根、桑枝、羌活等)解肌止痛、和营养血,缓解颈椎病患者的局部疼痛;后再配以针灸风池、天柱、颈夹脊解除肌肉痉挛对窦椎神经节的刺激,从而解除疼痛。
傅惠兰[37]运用薄式腹针疗法调节脏腑气血缓解颈型颈椎病急性期疼痛,随后配合麦肯基自我锻炼疗法改善颈项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以达到减少疾病复发的目的。
针灸疗法在治疗颈型颈椎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从各家医者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法来看,均以松解局部肌肉、扫除肌肉痉挛、解除软组织异常改变为先,在放松的前提之下施以牵引或者正骨手法来增加关节间隙、调整生理曲度、减轻压迫症状。
相对病患而言,早期治疗往往收到良好的疗效,疗程也相对较短,患者易接受、依从性佳。如若在治疗过程中将头颈的正确使用及保养方式教与患者,可以减缓颈椎的退化并减少颈椎病的复发。
但在研究过程中,还是发现以下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①针刺穴位的选择:对颈型颈椎病来说,松解肌肉痉挛、调节椎体关系是主要目的,大部分医者以局部取穴为主,颈夹脊为最常见配穴,运用率[38]达40%,颈夹脊也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有效穴位之一。笔者搜看近五年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文献,发现针刺配合口服药或牵引或正骨疗法能够得到比单纯针刺更好的疗效,也可减少复发率。但各项报告很少经过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的验证。②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久未有更新,主要围绕疾病的症状和体征的主观标准上,实验室或影像学等客观标准不足;疗效评价大部分停留在疼痛、感觉、生活影响等的主观层面上,而对颈椎弧度及周围软组织等客观评定标准较少。这对各种治疗方法实际疗效的评判带来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建议尽快建立或更新统一的疾病诊断标准以及疗效评价标准,在同一个水平面对各种疗法进行评价,找出通过验证的对治疗颈型颈椎病最为有效的针灸方法,更好地指导临床,使疾病治疗更有效率,对提高颈型颈椎病的疗效也更具有深远意义。
[1] 刘建航,刘汝专.椎间盘源性颈肩痛的特征及中医药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7):135-138.
[2] 廖俊星,周良安.颈型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J].新医学,1997,28(5):232-233.
[3] 曹仁发.中医推拿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 杨振武,吕博.中青年颈型颈椎病的X线征像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8,17(4): 200-201.
[5] 陈道振,樊孝俊.青少年期颈椎病病因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2007,19(9):65-66.
[6] 朱鼎成.推拿名家朱春霆学术经验集[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
[7] Cailliet R.Neck and Arm Pain[M].Philadelphia:FA Davis,1991.
[8] Magee,D.J.罗卓荆.骨科检查评估[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9] Kendall F,McCreary E,Provance P.Muscles:Testing and Function [M].4th Ed.Baltimore: Williams & Wilkins,1993.
[10] Hendrickson T,叶伟胜,万瑜.Massage for Orthopedic Conditions(骨科疾病的矫形按摩)[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4.
[11] 贾连顺.颈椎病研究的现状进展和展望[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19(8):733-734.
[12] 张鸣生.颈椎病的物理治疗[J].现代康复,2001,5(22):10.
[13] 李红,李凤.颈椎病物理治疗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 (32):4787.
[14] Jari Ylinen,Petri Salo,Matti Nykanen,et al.Decreased isometric neck strength in women with chronic neck pain and the repeatability of neck strength measurements[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4,85(8):1303-1308.
[15] 刘志坤.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13(3):44-45.
[16] 王亚渭.青少年颈椎病的预防和推拿治疗[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12(1):109-110.
[17] 王冰,段义萍.颈椎病患者特征的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9(4):472-474.
[18] 黄宏,段伯良.颈椎生理曲度与颈椎病[J].右江医学,2002,30(4):319-322.
[19] 郑晓峰,刚敬平.颈型颈椎病的探讨[J].医学动物防制,2005,21(9):672-673.
[20] 汤志宏,胡闯.手法松解前、中斜角肌腱膜治疗颈型颈椎病[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8(12):40.
[21] 刘兵,戴玉景.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解剖及流体力学研究[J].中国骨伤,2003,16(2):83.
[22] 韦贵康,韦坚.颈曲改变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治疗研究[J].中医正骨,2003,15(2):6.
[23] 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2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5]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09.
[26] 姜淑云,严隽陶.颈椎病人颈伸肌群等速运动测试试验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06(2):13-15.
[27] 陈秀萍,梁清.耳穴沿皮透刺结合体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6):122-123.
[28] 丁怀利,连晓文.巨刺灵骨、大白治疗颈型颈椎病急性期4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3):64-65.
[29] 程芬,文洪.上下平衡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5,30(6):1176-1178.
[30] 程宾,董晓斌.温针灸颈三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1,34(3):24-25.
[31] 陈宁,针刺腕骨穴联合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颈型颈椎病76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3,45(11):55-56.
[32] 曾沁.关剌、输剌颈椎横突法治疗颈型颈椎病——肩胛区疼痛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33] 王丽萍.刮痧加温针灸联合正骨治疗颈型颈椎病298例[J].人民军医,2014,57(5): 540-541.
[34] 李川雄,邱玲.牵引合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40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11):83-85.
[35] 廖家权.中药熏蒸配合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60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30(1):80-82.
[36] 刘世平,徐永爱.自拟项痹汤配合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210-211.
[37] 傅惠兰.腹针配合麦肯基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
[38] 蔡耿喜,赵洋.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取穴规律探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
R245;R274
A
1671-8194(2016)23-00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