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消息”的诠释学研究*

2016-01-31 05:19刘超武王泓午张国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桂枝汤义项伤寒论

刘超武,张 涛,王泓午,张国骏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伤寒论》“消息”的诠释学研究*

刘超武1,张 涛2△,王泓午2,张国骏2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伤寒论》“消息”一词作“斟酌”解释,为学界所公认;然而借助词汇学研究成果,发现“斟酌”义项应出自西晋,而“起居”义项则“不晚于东汉中期”。另外,应用语文学方法,《伤寒论》原文387条的“消息和解其外”,“消息”以名词,作主语时,其最合适的解释应为“起居”也非“斟酌”。在诠释学理论指导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出一源,《金匮要略》“疟病篇”的“以饮食消息止之”也应作“起居”,以完成诠释学的融合。

诠释学;伤寒论;消息;

“消息”在《辞源》中,义项有消长、卦名、音讯、机关4项。在《汉语大词典》中,“消息”的义项多达15条。《伤寒论》原文第387条:“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的“消息”解作“斟酌的意思”[1]常无争议,本文将应用诠释学理论与方法试作探讨。

1 “消息”词义学演变

“消息”的词义演变是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的公开问题,有多位古汉语著名学者参与其中。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引《文选·七发》李善注:“消”是“减”,“息”是“生”。“消息”是等立词组,即“消长”的意思。如《易经·丰》:“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庄子·秋水》:“消息盈虚,终则有始。”王力认为,到第五六世纪以后,“消息”才有“音信”的意义[2]。而在东汉至隋的中古汉语中,“消息”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词义系统,王力先生并未太多论述。

王锳就王力的观点继续阐发:“消息”从“联合词组一跃而为名词,似嫌过于突兀”,并引《颜氏家训》《后汉书》《晋书》等资料指出:“消息”在词义演变中,在魏晋南北朝之际,存在从“消长”到“斟酌”、从“斟酌”到“音信”的演变过程[3]。王利器[4]在《颜氏家训集解》则说:“是消息为颜氏习用语。寻汉、魏、六朝人消息都作斟酌义用。”朱庆之[5]在几位学者基础上,在“从魏晋佛典看中古‘消息’词义的演变”一文中指出,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消息”约有10种新产生的意义和用法:①仔细斟酌,仔细考虑;②仔细,小心;③起居,日常生活;④问候;⑤看护,照顾;⑥爱护;⑦休息,修养,将息;⑧治疗,疗养;⑨消除,免除;⑩音信。在“仔细斟酌”义中指出:“王利器谓汉代即已出现,似不可信,当出自西晋”;“起居”义项则“不晚于东汉中期”。

2 《伤寒论》中的“消息”

宋本《伤寒论》原文第387条(本文所举原文编号与统编“新一版”教材一致):“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在近30年历版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的“词语解释”中大致作“斟酌的意思”。“消息”这个义项的由来,上溯可以到明·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消息,犹斟酌也。”除398条原文外,《伤寒论·伤寒例》:“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此处“消息”的词义与上387条解释也常不悖。

《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同出一脉。《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此条主要从脉象论述疟病的病机和治则。词语解释中“消息,犹言体察、斟酌”[6]。综上,《伤寒论》的“消息”作“斟酌”义,被广泛接受而无异议。

3 “消息”的诠释学研究

诠释学顾名思义,简而言之,即是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问。对于经典的诠释不仅是其早期的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也是20世纪80年代自欧洲引入中国后的反向格义[7]。

西方诠释学理论与方法对于中医经典的研究意义,首先在于诠释学对方法的重视。诠释学虽产生于欧洲,然而进入中国后更加重视文字、音韵、训诂等,适合于经典自身的研究方法与科学逻辑,而非“医者意也”。朱庆之已通过词汇学研究明确指出,“斟酌”义项产生于西晋,成书于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的“消息”当不是此义。另外,原文“消息和解其外”,“和解”是动词,“消息”应是名词,作主语;而非动词“斟酌”。目前,尚未见唐以前“消息”作“斟酌”义时,作为副词在句中充当状语的情况。

其次,诠释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是诠释学循环。即文本如果是完整的,它的诠释前后应当统一。在《伤寒论》文献学研究领域,基本认为“伤寒例”篇与其余各篇产生年代不同;《金匮要略》与《伤寒论》虽然同出于《伤寒杂病论》,然而《金匮要略》经后人整理修改的内容较《伤寒论》更多。那么“消息”虽然出现3次,但从诠释学循环角度看,并不是严格完整的循环,只能作为参考。

第三,诠释学重视“让文本自己说话”,即作者完成作品时就与其分离。诠释学认为,作者可以把自己写作意图加入作品之中,但并不同意从作品中就一定能诠释出作者的意图,更强调文本的独立价值。现存《伤寒论》版本中,基本认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开美复刻宋本《伤寒论》(以下简称宋本)最为完整,逼近“元祐旧观”[8]。在宋本《伤寒论》中,桂枝汤应用共有21条原文,除164条以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痞证为主,仅言“解表宜桂枝汤”外,其余均有指出桂枝汤的煎服方法。在煎服法中,以12条最全面,其余在同篇中常写“用前方”“如前法”等或另写“服汤后,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取微似汗”,只有原文387条方后未言饮粥及取汗的调护方法。这就可以解释原文“宜桂枝汤小和之”,其实是指霍乱后期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不须汗出。

综上,原文387条“消息”最合适的诠释为“起居”而非“斟酌”,既符合词汇学的研究成果,也与《伤寒论》的内容相和。《金匮要略》“疟病篇”的“以饮食消息止之”,则更明显是起居的意思。“伤寒例”中的“当临时消息制方”的确是“斟酌”义,基于上述结论也进一步证明此篇应出自两晋南北朝而非东汉。

[1]熊曼琪.伤寒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10.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640-641.

[3]王锳.文史(第25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5:300-301.

[4]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74.

[5]朱庆之.从魏晋佛典看中古“消息”词义的演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5(2):74-80.

[6]何任.金匮要略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3.

[7]张涛,陈明.“反向格义”与《伤寒论》六经诠释[J].中医杂志,2011,52(11):923-924.

[8]伤寒论[M].钱超尘,郝万山,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8.

R222.2

A

1006-3250(2016)12-1632-01

2016-07-09

国家“973”计划课题项目(2011CB505406)-中医健康状态精气神辨识法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校级教改课题(JC201308)-《伤寒论》中外教材比较研究

刘超武(1982-),男,湖南武冈人,主治医师,医学博士,从事慢性气道疾病及《伤寒论》对呼吸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通讯作者:张 涛(1982-),男,黑龙江人,讲师,医学博士,从事《伤寒论》六经辨证规律研究,Tel:15122103421,E-mail: zhangtaotcm@163.com。

猜你喜欢
桂枝汤义项伤寒论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伤寒论》中甘草的运用探析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
《伤寒论》中桂枝汤应用范围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