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花 陆宇超 韩奇宏
(无锡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无锡 214021)
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与防治
李 花 陆宇超 韩奇宏
(无锡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无锡 214021)
及时识别猪伪狂犬病,进而采取科学的治疗措施尤为关键。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文章以“猪伪狂犬病”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简述的基础上,就其诊断与防治展开探讨与分析,希望能为今后更好做好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猪 伪狂犬病 诊断 防治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通常是由疱疹I型病毒所引起的,根据生猪年龄的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因为其发病的特殊性,往往影响极其严重,会给生猪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与防治尤为关键。
猪伪狂犬病的症状表现由于生猪猪龄、病毒传染力以及感染量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是,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则是猪龄。猪龄越小,患病后的病症也会越严重,致死率往往也是最高的。
在患病后的第一天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但是从第二天开始,进入病发期,之后的1~2d病情发展尤为迅速,同时也是死亡的高峰时期,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整窝仔猪的死亡。需要注意的是,仔猪患病后的显著症状主要在于相关的神经症状出现,伴有昏睡、呕吐以及腹泻等现象,病情发展迅速,致死率非常高。
断奶仔猪发病率较仔猪降低很多,但也在20%~40%左右,死亡率也相对较高,主要是有神经症状,伴有腹泻和呕吐症状。
成年猪症状表现不明显,很容易恢复,通常有发热、精神萎靡或者咳嗽等症状,治疗合理的话,往往在4~8d左右的时间就能够恢复。
怀孕期患猪很容易导致流产或者是胎儿异常甚至是死胎现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头胎母猪还是经产母猪都发病,而且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以寒冷季节即冬末春初多发。据近年来的报道,奇痒症状以往在猪罕见,但目前则常可见到。
肾脏部分布满了大量的出血点,呈现针尖样,也会有肺水肿或者是脑膜表面充血、出血的现象。如果仔猪还不足15日龄,则致死率高达100%。
首先,就是要全面认识猪伪狂犬病
大量的养殖实践告诉我们,对于猪伪狂犬病,目前并没有特别显著的治疗方法,换句话说,做好日常的预防远比治疗要重要,而这恰恰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要素。为此,一定要尽快转变传统的、粗放式的养殖方法,科学养猪,尽快实现生猪养殖的科学化、合理化与规范化,提升猪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概率,避免可能因此而引起的各种经济损失。
其次,针对不同猪龄的患病猪,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由于不同猪龄的患病猪,患病后的症状表现差异显著,因此,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也无必要加以区别。对于成年病猪来说,症状轻微,通常不需要特别治疗,但是为了尽快回复,建议在还没有出现相关的神经症状之前,进行高免血清或者是病愈猪全血的注射,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一旦出现了神经类症状反应,上述方法则没有很好的效果。
再次,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对于猪伪狂犬病的防治尤为关键
与其他疫病不同的是,伪狂犬病通常会与其他疫病并发,进而导致临床症状的复杂化。因此,治疗尤为困难。也正是因为如此,一定要做好日常的预防工作,而疫苗接种则是有效的防治手段之一。
但是,从目前所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种并发症,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猪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而导致各种疫苗达不到理想效果,尤其常使猪瘟免疫失败,因此,务必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疫苗接种工作。
对于种猪来说,建议每6个月,就采用背颈皮下注射的方式完成伪狂犬病基因缺失油佐剂苗的注射,建议注射剂量为3ml;母猪在产前1个月左右加强免疫一次;种用仔猪28~35日龄注射一次1.5ml,4~6周重复注射一次,育肥仔猪30日龄注射1.5ml。
最后,做好养殖场的日常管理
科学的管理对于猪伪狂犬病的防治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猪场的消毒工作和对病猪、死猪的处理工作很关键。
消毒不仅仅要及时,同时也要彻底、全面,一旦发现病情,不仅仅要及时采取相关的隔离措施,同时也要对养殖场进行严格的消毒工作,以免导致生猪间的交叉感染。对已发病仔猪隔离或扑杀,对隔离病猪可用青霉素、链霉素、利巴韦林治疗;此外,务必要严把检疫关,培育健康猪群。对猪群反复多次进行血清学检查,淘汰阳性猪,直到全群为阴性为止。坚持自繁自养,严禁从疫区引种。对引种的每头猪均采血样检查抗GE抗体,如为阴性方可引进。
[1] 孙广力,杨本,魏萍,等.猪伪狂犬病防治技术措施的经济评价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15):21-22.
[2] 王守有,张举华.浅谈猪伪狂犬病的诊断要点及防治措施[J].中国动物检疫,2013,(19):37-38.
[3] 范伟兴.猪伪狂犬病的危害及其预防[J].农业知识,2009,(49):61-62.
[4] 杨宜生,杨向军.猪伪狂犬病防治研究进展(上)[J].湖北畜牧兽医,2010,(23):45-47.
[5] 杨长昆,王成达.浅谈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与防治[J].吉林畜牧兽医,2010,(7):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