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红色足迹回望

2016-01-30 22:32林思翔
红土地 2016年4期
关键词:永福闽西红四军

林思翔

漳平红色足迹回望

林思翔

漳平地处福建中南部,为龙岩、漳州、泉州、三明四市结合部,地理位置特殊。境内山岭耸峙,河道密布,水量充沛,林木蓊郁。方圆近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仅县城一带地势稍为平缓,“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独平”,古代官员大概仅在城里转了一下,便取此县名。其实漳平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广袤的丘陵山地,不仅盛产山货,资源丰富,也是往年打游击的好地方,为开创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极为宽阔的战略回旋余地。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漳平就是闽西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建立,漳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不怕牺牲,坚持斗争,浴血奋战,留下了一路闪光的红色足迹。

红色沃土 孕育火种

漳平是闽西南最早发展共产党员的地区之一。1919年,漳平人郑超麟赴法国勤工俭学,追求马列真理。1922年,郑超麟与周恩来、赵世炎等留法学生共同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郑超麟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成为闽西南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4年9月,郑超麟回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长等职,出席中共五大和八七会议,翻译《共产主义ABC》,与瞿秋白等人一起编辑中央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挥重要作用。

漳平本土孕育的革命火种也在点燃。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漳平籍共产党员陈国华、林仲堪、陈文成、陈天枢、陈尚益、陈福庆等人积极开展工农运动,并促成漳平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1925年10月,永福中学进步教员林仲堪、陈文成发起成立漳平县农民运动委员会。同时成立农民夜校,组织农协会员学文化、学武术、学革命道理,培养了一批农民骨干分子。随着会员的扩展,1926年春正式召开漳平县农民协会成立大会,与会者达2000多人。同月,漳平县工会、县妇女部也相继成立。这些群众组织因势利导,有效地开展“二五”减租、反对苛捐杂税的斗争,在民众中播撒革命火种。工农运动出现方兴未艾势头。

当然,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斗争就会有牺牲。陈国华就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为革命视死如归的优秀共产党员。1904年出生于漳平中甲上郭畲村的陈国华,在龙岩省立九中读书期间,参加了同学邓子恢创办的“奇山书社”,为进步刊物《岩声》撰稿。后考入集美师范部,与进步学生一道出版刊物,宣传国民革命,揭露军阀的黑暗统治,并加入国民党左派组织。1925年秋,国民革命军东征时,陈国华毅然走出校门,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

陈国华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县长的不满,曾遭逮捕。后因各界公愤,示威游行,方被释放。1927年1月,经郭滴人等介绍,陈国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龙岩总支的一名党员。根据党组织安排,他回到漳平担任国民党县党部(左派)秘书。

1927年“四一二”后,白色恐怖笼罩大地,陈国华在漳平再次被捕。在狱中,国民党右派对他威胁利诱,“劝导”他放弃马克思主义,遭到陈国华严词拒绝,后由组织营救出狱。出狱那天,1000多工农群众夹道欢呼,陈国华感动得热泪盈眶。随后他又与邓子恢、郭滴人等一起深入各地,开展党的工作。1928年3月,龙岩爆发后田暴动后,敌人派暗探盯梢陈国华,他第三次被捕。敌人用金钱美女诱惑不成,就抽出指挥刀,用刀尖直逼国华心窝,以剖腹挖心相威胁,陈国华面不改色,痛骂军阀祸国殃民。敌人无计可施,便对他施以酷刑。在狱中,他和谢宝萱一起领导50多位难友进行绝食斗争,并准备越狱。敌人知道后,便密令处决,殉难时年仅24岁。陈国华牺牲后,漳平大地传唱着《漳平出了个陈国华》的歌谣:“深坑砍竹好做箩,漳平出个陈国华;领导工农闹革命,推翻地主和军阀。山上羊角开红花,铮铮铁骨陈国华;为咱穷人谋幸福,工农暴动保伊出。”邓子恢同志称陈国华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民英雄!”

革命不会因挫折和牺牲而停步。从1927年冬至1929年8月,漳平境内共产党员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实现了完全抛弃“左派国民党”的旗帜,坚决亮出苏维埃红旗的重大转折。1928年2月,三县交界的岩漳龙赤卫队成立,成为漳平境内第一支地方工农武装。与此同时,邓子恢、郭滴人来到永福,在龙车村头溪坂林游氏宗祠直接领导建立了漳平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郎(龙)车支部,游祖辉任书记,隶属中共闽西临时特委直接领导。同时,中共龙车支部组建龙车赤卫队(漳平第三中队),陈世鉴任队长,队员63人。这支由农会人员组成的武装,参加了闽西红军和各县赤卫队联合攻打龙岩城的战斗。1929年,永福相继建立永福总区苏维埃与东河区、南河区、北河区等各区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漳平第一块红色区域雏形初步形成。5月,永福总区苏维埃组织3000民众的盛大游行,成为酝酿革命暴动的大胆尝试。至此,革命火种已经点燃,漳平的革命斗争开始了基层红色政权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

出击闽中 星火燎原

红四军二次入闽、三打龙岩的节节胜利,震动了远近。国民党当局调集闽粤赣三省二万多兵力,对闽西苏区和红四军实行“会剿”。1929年6月29日,蒋介石下令委托赣军金汉鼎为三省“会剿”总指挥,以赣省为主力,闽粤为堵截。七月中旬以后,参与三省“会剿”的国民党军队相继向闽西推进。

7月29日,红四军前委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留在闽西与敌周旋;一路由军长朱德率第二、三纵队和军部出击闽中,从外线打破敌三省“会剿”。8月4日,朱德指挥红四军第二、三纵队,攻占宁洋县城(今漳平双洋镇),在城内住了三天,做了三件事:一、张贴标语和布告,召开群众大会,宣讲红军的宗旨和工农革命的道理。朱德在大会上演讲,号召广大工农群众起来闹革命;二、打击当地3个土豪,没收了他们的粮食和其他财物,分给贫苦群众;三、烧毁国民党宁洋县的衙门,处决了从连城押来的两个土豪劣绅。

8月7日,朱德率第二、三纵队离开宁洋县城,沿双溪南下。在过罗溪渡口时,朱德亲临前沿阵地,指挥部队一举击溃守敌,乘胜追击,于第二天进入漳平,消灭了当地民团和张贞的一个营。

朱德在漳平召开了群众大会,号召工农群众起来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他还召集手工业工人和农民代表,分别座谈,进行调查研究。然后,组织了漳平县工会和农民协会,红军前委朱德、刘安恭主持成立的中共漳平支部(书记郭日辉)积极吸收城关及附近乡村的工农群众加入党组织,进一步壮大党组织力量。8月中旬,红四军战士、赤卫队员和贫苦群众500多人在西园乡钟秀村“彰福堂”召开漳平县城防第一赤卫队成立大会。朱德亲临会场,为与会者分析形势,宣传革命思想。在漳平开展革命活动12天后红四军前委决定跳出外线,出击闽中。8月17-19日,红四军分两批离开漳平,奔赴闽中。

闽中,是福建土著军阀卢兴邦的地盘。他依仗人多枪多,霸占闽中、闽北和闽西20多个县,同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主席杨树庄分庭抗礼。当红四军入闽时,他的部队据守在各个县城里,以逸待劳。红四军决定暂时不与卢兴邦匪部交战,在大田城附近,朱德派信使到卢兴邦司令部,称“借道过境”,老奸巨滑的卢兴邦怕红军“暗渡陈仓”,借口“本乡地僻土瘠”,没有答应。8月20日,朱德率红四军第二、三纵队围攻大田县城不克,遂转入永春、福鼎一带。

这时,闽中、闽西的形势对红军都不利,加上盛暑高温,病员急增。国民党当局调兵向红军进攻,闽西特委也要求红军前委“调四军回闽西,在漳平一带工作。”8月28日,红军回师到漳平境内,在象湖镇杨美、半华等村驻宿。次日拂晓,红四军以当地农民为向导,从打鼓岭突袭溪南圩,全歼尾随其后的张贞部张汝劻旅一个团,击毙敌团副1名,歼敌2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史称溪南突袭战,成为红四军入闽后著名的七大战斗之一。“风声所据,遐迩震惊”。红军乘胜前进,第二次攻占漳平城,又消灭张汝劻一个团,俘敌100多人,缴获一部分军用物资。

9月1日,朱德率红四军追击残敌,攻占永福。永福地势高峻、山峦叠嶂,是西进龙岩,南下华安、漳州,北上漳平的交通要冲。进入永福后,朱德召开工农群众大会,亲自领导重建永福总区苏维埃政府,选举陈锡容为主席,并统筹部署龙车暴动事宜。9月2日,龙车村600多名暴动队员手执大刀、长矛、乌铳等冲向国民党乡公所。龙岩红军武装排,黄坑、适中赤卫队等200多人火速赶到,与暴动队员夹攻乡公所反动民团。龙车暴动一举成功,揭开了漳平工农武装暴动的帷幕。随即建立乡苏维埃政府。100多名永福青壮年参加红军。红四军在永福驻营5天后,朱德率部重占龙岩,形成了“张贞已败,赣军不来,陈惟远只得回去”的大好局面,从而打破了闽粤赣国民党军队的三省“会剿”。

朱德率领红四军第二、三纵队和军部出击闽中,在漳平一带活动28天,足迹遍及13个乡镇100余个村庄。红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红军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漳平各乡村土地革命斗争的掀起,为漳平革命根据地的形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红四军节节胜利的鼓舞下,许多乡村举行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1929年9月,红四军留派干部邓克明、胡阿泗带领120余名龙车赤卫队队员击退官田、永福两股反动团匪200余人的联合反扑,巩固了苏维埃政权。随后龙车赤卫队122人整编为闽西红军五十五团第三中队,成立了以邓克明为书记的中共永福区委和以陈春芳为主席的龙车区苏维埃政府。赤水等地赤卫队也相继成立。至此,漳平境内北部、中部、南部三大红色区域日臻巩固,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燎原之势,漳平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革命烽火 延绵不绝

漳平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动摇了国民党在闽西东南部的统治,而且引起了闽中、闽南邻近诸县反动势力的极度恐慌。1930 年7月,闽南悍匪詹方珍部侵占永福,威胁龙岩。红二十一军军长胡少海率部2000多人分二路夹击詹方珍匪部,扫清永福圩外围据点。胡少海军长不幸腹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2岁。

面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中共闽西特委决定集中力量,建立和健全漳平一带党组织和群众组织。1930年8月成立的中共漳平特区委,在城关和邻近乡村坚持分散隐蔽的革命活动,领导开展游击战争。1932年4月,毛泽东、聂荣臻、罗荣桓等率领红军东路军2万余人从龙岩南下挺进漳州。漳平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紧急动员,掀起拥军支前热潮。漳平第一支“红色娘子军”——南福区妇女游击队在永福元沙村万善庵成立,张瑞娘为队长,林金銮为副队长,成为漳平反“围剿”武装斗争的一支生力军。

1932年夏,国民党发动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向漳平重兵推进,南福区游击队采取突袭战术,牵制打击敌人。翌年春,随着游击队的壮大,在永福与南靖之间建立了一条地下交通线,联系起沿线50多个自然村的游击队和交通站(点),共同牵制敌人,使闽西东南边沿根据地斗争出现新的局面。

1934年春,在中央主力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关键时刻,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八团、第九团,挺进中央苏区东线,开展远殖游击战争。红八团的具体任务是挺进到漳(州)龙(岩)公路两侧,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红九团则挺进到(龙)岩连(城)宁(洋)地区,破坏漳(平)宁(洋)敌人的筑路计划。两团相互呼应,共同牵制东线敌军向中央苏区核心地域进犯。在漳平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伍的配合下,红八团、红九团采取灵活机智的游击战术,在漳平境内与敌激战,阻击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军队,分别扼守控制从福建东边通往中央苏区的交通要道。漳平实际上成了闽西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前沿阵地之一,红八团、红九团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且开辟了大片游击根据地,客观上有力配合了中央主力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并为坚持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夯实坚固的基础。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主力红军长征后,岩连宁和岩南漳这两块地区全面开展反“清剿”游击战争。漳平境内以永福、双洋为中心,南北呼应,同数十倍于我的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团匪展开殊死搏斗,有效地粉碎了敌五期“清剿”,漳平成为坚持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游击区域之一。这期间漳平游击武装在谭震林、邓子恢、魏金水等领导下,曾经历了铁鸡岭战斗、官田梅营激战、过坑伏击战、朝天岭伏击战、安坑伏击战和石寮包围战等,有效地打击了敌人,缴获了一批军用物资,还创办了石寮红军医院。在对敌斗争中,我方也付出了惨重代价。红八团政委邱织云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为保卫岩南漳县军政留守处和中共南福区委领导,南福区妇女游击队30多名指战员顽强抵抗前来包围的敌人,从队长、指导员到队员绝大多数光荣牺牲。龙车区被杀害的苏区干部达10余人,被抓去服苦役的群众有100多人,下落不明40多人,被毁坏房屋520多间,被抢走耕牛100余头。四旺村有20多户人家因拒绝“移民并村”被敌灭绝。水尾村40多人因所谓“通匪连坐”被敌杀害,连未满月的婴儿也未能幸免于难。敌人的血腥暴行,并没有使漳平人民屈服。1938年3月,坚持游击战的80余名漳平籍红军战士,整编加入新四军第二支队,奔赴苏皖抗日前线。

抗日战争时期,漳平地方党组织和武装力量,根据党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坚持开展独立自主的抗日反顽运动中,不断壮大和成熟。抗战时期,奔赴苏皖抗日前线的漳平籍红军英勇顽强,斗志昂扬,绝大部分在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中为国捐躯,涌现出了刘新志、陈三婴等一批抗日英雄。老红军陈开路亲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历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营长、平西六团参谋长、晋察冀四分区三十六团团长等职,立下赫赫战功。在国民党军队服役的俞福全、廖光春等10多名漳平籍爱国官兵也共赴国难,在抗日前线阵亡。

抗战胜利后,漳平地方党组织根据党的七大精神,开展武装解放和统战工作,争取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配合南下大军解放漳平全境。1949年夏秋,漳平、宁洋(后并入漳平)解放,标志着漳平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重大胜利。从土地革命到解放前夕,漳平的革命烽火延绵不绝,赢得了“红旗不倒”的赞誉。

红军精神 长留斯地

漳平是块孕育革命火种的地方,也是一片红军活动活跃的地方,特别是朱德率部来漳,极大地推动了漳平的革命形势向前发展。红军在这里不仅打击敌人,保护人民,创立革命根据地,还留下了极为可贵的红军精神。

漳平人民敬重的陈国华、张瑞娘、林金銮等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影响几代人。同样的,看来并不起眼的一些“小事”也会给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在象湖镇杨美村上埔山“荣福堂”的一堵灰旧墙壁上,我们看到了这样几行褪色的墨写字样:“老板你不在家,你的米我买了廿六斤大洋二元,大洋在观泗老板手里,红军”。这是1929年8-9月间,朱德率红四军军部和第二、三纵队出击闽中时在住地留下的。带我去的镇党委宣传委员李新中为我们讲解了这“留款信”背后的故事:朱德率部向大田进军时,进驻杨美村休整。那时,老百姓“谈兵色变”,红军还未进村,乡亲们就纷纷逃避村外。为了购买粮食,战士们跑遍全村,在一间阴暗的屋里仅寻到一位身残体弱的老汉苏观泗。一位红军战士和气询问是否有米卖,老人吓得只是摇摇头,什么话也不说。这时,朱德军长微笑着走进来,耐心地向老人家解释红军是专门打土豪劣绅的队伍,宣传红军买卖公平的纪律,并请老人帮忙购粮。老人这才松了一口气,高兴地带着红军战士来到他的堂弟苏和家中购米。红军战士秤购了26斤大米,并请苏观泗老人转交米款二元大洋,但老人说什么也不肯收。“老人家,收下吧,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老人这才收下。队伍临行前,红军战士在苏和存放大米房间的墙上写下了这珍贵的“红军留款信”。

这“留款信”短短的几行字,道出了红军的性质,展示了红军的形象,体现了红军严明的纪律,感人至深,影响至大,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这“留款信”也是留给漳平人民的一笔精神财富。如今在杨美村建起了红军出击闽中纪念馆和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旧址(达道堂),高高耸立的朱德元帅塑像和古老的“荣福堂”,共同讲述着这发生在86年前那动人的故事。这故事就象村前的感化溪一样,轻轻地流淌、浸润着这片土地,荡漾在人们的心头。

(作者:福建省科协原党组书记)

猜你喜欢
永福闽西红四军
历史上的三支“红四军”
广西永福:实施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游永福樱花园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新泉整训与红军早期的党和军队建设
福建永福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红四军司令部布告①(192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