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膜氧合在高风险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2016-01-30 20:41姚婧鑫综述龙村审校
中国循环杂志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风险危重经皮

姚婧鑫综述,龙村审校



综述

体外膜氧合在高风险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姚婧鑫综述,龙村审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断成熟,其适用范围不断增大,使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高风险冠心病患者有了接受治疗的可能。但这部患者在PCI中也是风险很高的,因此对PCI的术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外膜氧合(ECMO)作为一种能够快速建立、效果良好,且性价比高的心肺辅助方法, 得到越来越多认可。本文主要就ECMO在高风险患者PCI的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总结。

综述,血管成形术,经腔,经皮冠状动脉;体外膜氧合

在过去的十年中,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适用症不断扩展,除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治疗外,也可用于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PCI在中国和美国的增长率已经超过了其所在国家同期人口的增长率[1, 2]。虽然,有研究显示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在65岁以上的患者可能预后要优于PCI[3],欧洲关于心血管重建2014年的指南也认为复杂的或弥漫性冠脉血管病变采用CABG治疗其预后要优于PCI治疗[4];社会老龄化使得高风险患者越来越多[5],对于这些高风险患者来说通常由于病情较重,无法承受手术和麻醉的打击,如实施死亡率则较普通患者高的多,所以外科医生和这部分患者本身都很有可能拒绝采用CABG治疗。PCI作为介入手术,较CABG对患者机体的影响小。因此,对于这些高风险患者而言PCI仍是可选择的治疗方式。然而,对于这部分危重患者而言,实施PCI的过程中也非常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那么,如何使这些患者平稳的度过PCI就成了这部分患者术中管理的重点。体外生命支持(ECLS)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在救治急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中已经成必备的治疗手段。其中,体外膜氧合(ECMO)作为一种能够快速建立、效果良好,且性价比较高的辅助装置,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认可,其适应症也随之不断扩大[6]。

1 ECMO简史及分类

ECMO起源于体外循环技术,1975年第一次成功用于治疗严重新生儿的呼吸衰竭。1980年,Bartlett医生在美国密歇根医学中心建立了第一个ECMO中心,随后世界各地相继建立了145个ECMO中心[7]。ECMO的本质是一种改良的人工心肺机,最核心的部分是膜肺和血泵,分别起人工肺和人工心的作用,可以辅助支持心功能和肺功能衰竭的患者。近些年,在一些心脏专科治疗中心,体外技术支持的心肺复苏(E-CPR)作为一个新的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与传统的胸外按压比,E-CPR对导管室内的操作几乎没有任何干扰,无需终止操作即可进行[8, 9]。随着科技进步,近10年来,ECMO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应用范围也较以前有所扩大,如心脏移植前的过渡,复杂心脏手术后辅助支持,E-CPR等[6, 8]。

经典的ECMO分为VA和VV两种模式。VA-ECMO是指,患者的血经静脉引流至体外,然后通过血泵将氧合后的血经由动脉输入体内。VV-ECMO是指,将患者的血通过经静脉引流至体外,氧合后的血再通过静脉输入体内。VA-ECMO 较VV-ECMO对心脏的支持作用更强,而VV-ECMO较VAECMO则对肺的支持作用更佳[10]。此外,AV-ECMO作为特殊的一种模式,没有血泵,而是利用患者本身心脏将血液打入膜肺,再由静脉端将血注回体内,这种ECMO的模式主要用于去除体内CO2。CO2较O2来讲更容易弥散,所以其膜肺更为小巧,同时因为没有泵,只能用于心功能良好的患者。近期报道显示,AV-ECMO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中的使用是安全有效的[11]。在高风险PCI患者的辅助中,文献报道的中主要采用VA-ECMO模式[12-14]。

2 PCI简史及现状

1986年,Puol和Sigwart第一次将一枚冠脉支架置入了人体,成为冠脉介入治疗的一个里程碑。随着药物洗脱支架正式投入临床,进一步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病率,使冠脉介入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15]。

随着PCI的不断成熟,其诊疗范围不断拓展至存在左心室功能差、多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高龄以及合并症多等高危患者。这些患者在PCI过程中极其容易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16],这使得心肺复苏在导管室中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但传统的心肺复苏在导管室很可能较难达到理想效果[17],如传统胸外按压需要中断PCI操作,并可能损坏已经置入体内的导管[14],E-CPR的出现弥补了传统CPR在导管室使用的缺点。同时,如何进一步完善危重患者在PCI过程中的管理也成为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一些研究报道了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在高风险PCI中的应用[12-14, 18-22]

3 ECMO在高危PCI中的应用

早在 1989年,就有关于ECMO在高危PCI患者中使用的临床观察性研究,在Taub等[21]的这项研究中,共有7例高危患者接受了ECMO辅助,其中有1例死亡。但在之后十几年的时间,ECMO在导管室的应用几乎没有报道。这可能和早期ECMO预后无法令人满意有关[23]。直到21世纪初,甲型H1N1流感病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暴发,ECMO在这些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4, 25],使得大家又重新意识到ECMO的价值。但在高危患者PCI中,关于ECMO应用的报道依然很少。2012年德国的Matthias等[14]在《欧洲心胸外科杂志》上报道,2006年至2011年期间报道了在接受PCI术中出现心原性休克的患者实施ECMO进行E-CPR共10例,其中仅4例存活,死亡6例。死亡原因分别为: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 )、不可逆的心功能衰竭(2例)、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2例)。2013年,北京海军总医院的潘绪[13]等发表了一项回顾性研究,该研究回顾了2012-01到2013-03间6例高危患者在ECMO辅助下完成PCI,术中患者无一例心室颤动、心包填塞以及心跳骤停等严重并发症出现。除1例患者PCI术前合并肺部感染,由于感染加重术后1个 月死亡外,其余5例均康复出院。2015年,意大利的Salvatore等[12]在《心肺》杂志上报道了一个单中心的观察性研究,该研究连续观察了2013-03到2014-04期间共12例高危患者,在实施ECMO辅助后接受PCI手术。其中,有1例患者有出血发生,但没有输血;4例患者肾功能变差,只有1例使用了连续透析治疗,其余3例患者肾功能均逐渐恢复正常,在这12例患者中,肝功能、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都没有显著差异。在术后第6个月随访时,这12例患者无一死亡或发生心肌梗死。

ECMO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严重的颅内出血甚至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损伤,溶血、感染甚至脓毒血症以及ECMO引起的急性肾衰竭[26]。在Matthias和潘绪的研究中没有报道ECMO相关并发症,虽然共7例患者死亡,但没有证据显示这些患者的死亡原因与ECMO有关[14]。Salvatore等[12]的研究中,报道有出血和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仅有1例患者接受透析治疗,但无一例患者死亡。因此,就目前现有的研究结果而言,ECMO在辅助重症患者完成PCI中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这也可能与ECMO辅助的时间通常较短有关。

4 ECMO和其他心脏辅助装置的比较

除ECMO之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Impella system 以及TandemHeart已经用于危重患者的PCI辅助中,目前关于这些机械辅助装置的研究也较ECMO多[19, 22]。在这些机械辅助装置中,IABP只能提高中等程度的心排量(0.3~0.5 L/min),但IABP费用低,护理也较其他装置简单。TandemHeart和ECMO可以提供3.5 L/min到5.0 L/min的流量支持,Impella system主要根据其选择型号不同,分别可以提供2.5 L/min、3.8 L/min和5.0 L/min的流量[27]。在肺功能替代方面,目前只有ECMO的使用较为成熟。虽然有研究报道,TandemHeart可以在回路内加装膜肺进行氧合,但由于其价格昂贵限制了它的应用[18]。

5 小结

冠心病患者不断增加,PCI适应症不断拓展,高风险患者也随之增加。尤其是那些不适合接受外科手术的高危患者,PCI就成为他们唯一能选择的治疗方式。虽然在不同的研究中,对于高风险PCI的定义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这些重症患者在PCI过程中极易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ECMO在危重患者PCI的应用中,就目前现有的报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心跳骤停后作为急救手段进行生命支持,即E-CPR;另一类则是在行PCI前先建立ECMO,即在ECMO的辅助下来完成PCI。且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后者的预后要显然优于前者。由此可见,ECMO建立的时机与高风险PCI预后有一定关系。

与其他辅助装置如IABP、Impella以及TandemHeart相比,ECMO在危重患者PCI的辅助中的报道还是非常少的,而且没有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现有的最大观察性研究是Salvatore报道的,共连续观察了12例患者。相较其他辅助装置,ECMO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首先,ECMO的流量可以满足不同需求,IABP作为最常用的辅助装置,仅能提供有限的流量支持;其次,ECMO除支持心功能外还能满足肺功能替代。ECMO的费用亦相对较低,因此比较容易在广大患者中得到推广。

ECMO的优势虽然明显,但其在高风险PCI患者中应用的报道还很少,只有少量经验可供临床参考。就现有报道来看,我们认为在高风险PCI患者选择ECMO作为辅助方式,可以增加平稳度过PCI的机率。此外,选择ECMO建立的时机非常重要。就现有证据来讲,行PCI前先实施ECMO可能会有更好的预后。我们相信随着ECMO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推广,在高风险患者PCI中有望会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有着光明的应用前景。

[1] Langabeer JR, Henry TD, Kereiakes DJ, et al. Growth i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capacity relative to population and disease prevalence. JAHA, 2013, 2: 98-106.

[2] Li J, Dharmarajan K, Li X, et al. Protocol for the China PEACE (Patient-centered Evaluative Assessment of Cardiac Events)retrospective study of coronary catheterisation an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BMJ Open, 2014, 4: 1-25.

[3] Keeley EC, Boura JA, Grines CL. Comparison of primary and facilitate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for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quantitative review of randomised trials. Lancet,2006, 367: 579-588.

[4] Windecker S, AlfonsoF, Collet JP, et al. 2014 ESC/EACTS guidelines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the task force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Eur Heart J,2014, 31: 264-267.

[5] 陈杰. 高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 2010, 25: 157-159.

[6] 赵举, 黑飞龙, 李斌飞, 等. 中国体外生命支持临床汇总报告.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1, 26: 1-5.

[7] 龙村主编. ECMO-体外膜氧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1-13.

[8] Gattinoni L, Carlesso E, Langer T. Clinical review: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Critl Care, 2011, 15: 243-248.

[9] Lasa JJ, Rogers RS, Localio R, et al. 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 during pediatric in-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arrest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survival to discharge. Circulation,2016, 133: 165-176.

[10] 龙村主编. ECMO-体外膜氧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02-307.

[11] Sharma AS, Weerwind PW, Strauch U, et al. Applying a low-flow CO2 removal device in severe acute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 Perfusion, 2015, 31: 149-155.

[12] Tomasello SD, Boukhris M, Ganyukov V, et al. Outcome of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support for complex highrisk electiv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Heart Lung, 2015, 44: 264-273.

[13] 潘绪, 李田昌, 汤楚中, 等. 体外膜肺氧合用于危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3, 21: 346-349.

[14] Arlt M, Philipp A, Voelkel S, et al. Early experiences with miniaturized extracorporeal life-support in the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12, 42: 858-863.

[15] 高润霖.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展历程.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电子版, 2015: 1-6.

[16] Galassi AR, Boukhris M, Tomasello SD, et al. Incidence, treatment,and in-hospital outcome of bifurcation lesion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for chronic total occlusions. Coron Artery Dis, 2015, 26: 142-149.

[17] Stub D, Hengel C, Chan W, et al. Usefulness of cooling and coronary catheterization to improve survival i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 Am J Cardiol, 2011, 107: 522-527.

[18] Alli OO, Singh IM, David R. et al. Percutaneous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with tandemHeart for high-risk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the mayo clinic experience.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12, 80: 728-734.

[19] Perera D, Stables R, Thomas M, et al. Elective 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 during high-risk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JAMA, 2010, 304: 867-874.

[20] Shekar K, Mullany DV, Thomson B, et al.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devices and strategies for management of acute cardiorespiratory failure in adult patient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Crit Care, 2014, 18:219-228.

[21] Taub JO, L'Hommedieu BD, Raithel SC, et 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 in high risk patients. ASAIO Trans, 1989, 35: 664-666.

[22] O'Neill WW, Kleiman NS, Moses J, et al.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hemodynamic support with Impella 2. 5 versus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n patients undergoing high-risk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the PROTECT II study. Circulation, 2012, 126:1717-1727.

[23] Morris AH, Wallace CJ, Menlove RL, et al.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pressure-controlled inverse ratio ventilation and extracorporeal CO2 removal for 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4, 149(2 Pt 1): 295-305.

[24] Noah MA, Peek GJ, Finney SJ, et al. Referral to an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center and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severe 2009 influenza (AH1N1). JAMA, 2011, 306: 1659-1668.

[25] Lu L, Qi L, Du L, et al.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challenges in identifying its source and controlling its spread. Microbes Infect, 2013, 15: 625-629.

[26] Lee SW, Yu MY, Lee H, et al. Risk factors for acute kidney injury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receiving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PLoS One, 2015, 10: e0140674.

[27] Spiro J, Doshi SN. Use of left ventricular support devices during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Curr Cardiol Rep, 2014, 16: 1-9.

(编辑:常文静)

100037 北京市,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 体外循环科

姚婧鑫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体外循环器官保护研究 Email:456789op@163.com 通讯作者:龙村 Email:fuwaicpb@mx.cei.gov.cn

R54

A

1000-3614(2016)07-0725-03

10.3969/j.issn.1000-3614.2016.07.026

( 2016-01-27)

猜你喜欢
高风险危重经皮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上海市高风险移动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设计及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高风险富水隧道施工技术经济分析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高风险测试对英语学习的反拨效应研究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