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未病先防的学术经验

2016-01-30 17:54何光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外邪中风病先兆

何光明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河南鹤壁458030)

张学文未病先防的学术经验

何光明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河南鹤壁458030)

张学文认为正邪斗争理论是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扶正祛邪治则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法则。病邪有内外,预防外邪致病须防邪祛邪,预防内邪致病应袪邪防变。认为流行性出血热的外在病因是温热毒邪,内在易感因素是素体阴虚,故以养阴凉血、化瘀解毒为原则研制出血热预防片,在陕西省的流行性出血热预防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提出治疗中风先兆以预防中风的思路,认为血瘀是中风形成的关键病理环节,肝热血瘀是中风先兆的常见证候,研制出以活血化瘀、清肝通络为治法的小中风片,治疗中风先兆获得较好效果。

老中医经验;未病先防;流行性出血热;中风先兆;张学文

张学文,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擅长中医温病、脑病和疑难病的治疗。笔者有幸于1985~1988年随师学习,获益颇多。张学文认为,正邪斗争理论是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扶正祛邪治则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法则。病邪有内外,外邪须防,内邪须袪。预防疾病应在辨明某种疾病自身运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再通过辨证来认识这种疾病特殊的病理机制。简言之,就是依据辨证论治的理论,结合疾病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寻找出“病机关键”,针对病机关键进行阻断以达到预防效果。

1 预防外邪致病须防邪祛邪

外邪指风﹑寒﹑暑﹑湿﹑燥﹑热和疫疠之气等外来的致病因素,往往会在人体正气不足时侵入人体致病。预防外邪致病的主要方法就是防止外邪侵入,即防邪。防邪之法首先要扶助正气,消除或减轻容易招致外邪入侵的体内因素,如阳虚易致寒邪入侵,阴虚易致阳邪犯人等。其次,尚应预防性运用祛邪解毒之药,以帮助正气将入侵之邪消灭于萌芽。

郭谦亨、张学文于20世纪80年代,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肆虐进行了中医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通过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特点分析,确认该病病因是温热毒邪,病机为热盛伤津、毒害营阴、毒瘀交结。根据《黄帝内经》“阴虚者,阳必凑之”的认识,按照“邪着虚处”和“因发知受”(清·钱潢《伤寒溯源集》)的观点,从该病普遍出现毒伤营阴的病理反应,认定素体阴虚是感受病邪的内在因素,因而采用养阴凉血、化瘀解毒的预防原则,以玄参、丹参、丹皮、板蓝根、地黄、女贞子和白茅根等制成了出血热预防片,在陕西和湖南两省进行了预防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1-2]。由西安中药厂生产后,在陕西省防治流行性出血热中发挥了有效作用[3]。

2 预防内邪致病须祛邪防变

内邪即内生之邪,是指由于脏腑阴阳及气血津液生理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病理状态和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目前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或被称为生活方式疾病的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等,就属于中医内邪致病的范畴。内邪所致疾病往往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预防内邪致病主要是不断地驱除内邪,防止内邪的积累效应,阻断或延缓疾病的发展进程,也即是阻断或延缓量变,防止质变。

中风病由于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均较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张学文在多年防治中风病的实践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带领陕西中医学院中风课题组开展了从中风先兆入手,进而达到预防中风病目的的研究。首先复习文献,重温历代关于中风的病因病机、中风先兆的表现和防治方法的有关论述,又对1027例中风病历进行危险因素和先兆表现的分析总结,并结合现代对中风危险因素的研究,制定了包含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的中风先兆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通过多年防治中风病的实践,提出“血瘀”是中风病发病的关键环节,并贯穿于中风病的始终;高血压等中风前驱疾病向中风病的发展过程,就是瘀血不断加重直至经脉阻塞的过程。或因饮食不节,伤脾生痰,痰生热,热生风,风助火热,燔灼津血而为瘀;或因先天禀赋,或因后天情志劳逸失调,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热灼血而致瘀,均易出现“肝热血瘀”的证候,故以活血化瘀、清肝通络为治法,以丹参、草决明、山楂、川牛膝等制成中药片剂,初名“中风预防片”,后为突出治疗小中风的用途而改为“小中风片”,最后以功能命名为“清脑通络片”。1985~1990年曾观察中风先兆证401例,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测结果有80%以上指标转为正常者)220例,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显著减轻,实验室检查结果有60%以上指标转为正常者)39例,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实验室检测指标无显著改变者)38例,加重(服药后临床症状、体征反而加重,或实验室指标异常项增多或增剧者)4例,总有效率为86%[4]。

张学文认为,从流行性出血热和中风预防的实践来看,用中医中药预防和延缓某些疾病的发生是可能的。未病先防需要在疾病发生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因为外邪致病是“正虚邪犯”,故其法则就是扶正祛邪,关键是辅助何种正气、防祛何种病邪,在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中,就是抓住了阴虚血热的内因、温热毒邪的外因,而取得了一定效果。目前中风、冠心病等疾病的危害已超过了传染病,此类病应“见微知著”,即在疾病的早期、前期、先兆期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这些疾病在发生之前,如高血压病发展到中风、心肌缺血发展到心肌梗死,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漫长发展过程,实际就是一个正邪斗争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是有机会进行干预来中断或延缓其发展的,基本法则仍然是扶正祛邪。如由高血压等中风前驱疾病向中风的发展过程中,肝热血瘀是病机关键,针对此病机在中风先兆期就进行干预,取得了初步疗效。中医应该发扬“治未病”的传统,在疾病预防上有所作为。

[1]郭谦亨,张学文,王志新,等.中医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J].中医杂志,1987,6:36-37.

[2]文年瑞,聂兴松,胡军,等.出血热预防片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效果观察报告[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1,13(4):46-47.

[3]张志强.西安中药厂生产的“出血热预防片”在陕西防治出血热中发挥了有效作用[J].临床荟萃,1987,5(5):230.

[4]张学文,陶根鱼,李军.小中风片治疗中风先兆证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1,6(4):12-15.

R222.15

:A

:1006-3250(2016)05-0616-01

2015-11-04

何光明(1961-),男,河南武陟人,主任医师,教授,医学硕士,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和内科难治病的临床与研究。

猜你喜欢
外邪中风病先兆
基于计算机仿真探讨外邪袭表的影响因素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临床观察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先兆流产,别害怕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夏困当心中风先兆
朝医凉膈散火汤治疗少阳人中风病的临床研究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
基于混沌和替代数据法的中风病人声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