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超 孙顺成 张 娜 李多多
1)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内一科 漯河 462300 2)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内三科 卫辉 453100
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
刘俊超1)孙顺成1)张娜1)李多多2)
1)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内一科漯河4623002)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内三科卫辉453100
【摘要】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6 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既往史及入院时心电图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22例)和非心房颤动组(42例),所有患者溶栓前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行改良Ra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0~1分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不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远期疗效,心房颤动患者行静脉溶栓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
【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尿激酶;安全性
急性缺血性卒中在发病时间窗的患者,静脉溶栓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首选药物,但对于基层医院如不能使用rt-PA可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1],而由心房颤动引起的心源性栓塞因其血栓性质及脑栓塞伴发颅内出血比例高,故临床上对心房颤动引起的心源性栓塞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仍有疑惑,本研究主要探讨伴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2011-01-2013-10在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入选标准:年龄18~80岁;发病6 h内;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 h;存在严重的肢体瘫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分;头颅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变;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见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6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伴心房颤动患者22例(34.4%),无心房颤动患者42例(65.6%);男38例(59.4%),女26例(40.6%);年龄37~78岁;平均NIHSS评分为(13.6±6.4)分,心房颤动患者本次发病前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6例,无患者行抗凝治疗。
1.2治疗方法及分组所有患者均行尿激酶溶栓治疗,使用方法:尿激酶10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 mL,持续静滴30 min,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可再加用尿激酶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 mL,持续静滴30 min;根据患者既往史及入院时心电图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n=22)和非心房颤动组(n=42)。
1.3疗效评定根据3个月时mRS评分讲患者功能独立水平分为预后良好(0~1分)和预后不良组(2~5分);症状性颅内出血定义采用欧洲协作急性卒中研究Ⅱ标准:头颅CT显示大脑任何部位的出血导致临床症状恶化,且NIHSS评分下降≥4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或频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安全性及远期预后比较:心房颤动组3个月预后良好患者(mRS评分为0~1分)10例(45.5%),与非心房颤动组19例(4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985)。心房颤动组症状性脑出血患者3例(13.6%)与非心房颤动组3例(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35,P>0.186)。
3讨论
心房颤动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20%~25%的缺血性卒中是由心房颤动引起。对无条件应用rt-PA但发病在时间窗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是最有效的办法,尿激酶为从健康人尿中分离的,或从人肾组织培养中获得的一种酶蛋白,本品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作用,尿激酶能够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国内基层医院多在广泛应用。但心房颤动引起的血栓比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大,陈旧性血栓比例高,同时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本身出血转化风险高,所以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值得我们研究,国内有小样本研究发现伴心房颤动与不伴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近期及远期疗效相当[2],也有研究发现伴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3],但以上研究均是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在我们医院因经济原因患者不能应用rt-PA,尿激酶是我们对适合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首选药物,我们的研究亦是结合自己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的。
从我们的研究发现伴心房颤动和不伴心房颤动的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3个月后预后良好比例接近(45.5%、45.2%),表明伴心房颤动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同样具有很好疗效。静脉溶栓治疗最主要的风险是颅内出血,通过我们的观察,影响远期预后的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并无明显增高,伴心房颤动组13.6%,不伴心房颤动组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心房颤动患者溶栓后颅内出血主要是血管再通渗血,而非血管破裂出血,所以心房颤动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是安全的。
综上,伴心房颤动并不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远期预后,且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临床工作中对于符合时间窗无绝对溶栓禁忌证的伴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同样应给予积极的静脉溶栓,我们的努力可能会改变患者健康状况。
4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28):4 013-4 018.
[2]李浩军,王海嵘,刘佳福,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对伴或不伴心房纤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6):455-457.
[3]胡俊,童晓欣,吴军.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3):141-144.
(收稿2015-08-23)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6-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