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变化的实证研究

2016-01-29 09:47么广会潘子辉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意向动机体育锻炼

么广会,张 龙,苏 涛,潘子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中提到:“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年53号文件)[2]中提到:“体育锻炼是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有效途径,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时期是形成良好体育态度和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促使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并引导他们逐步确立和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前人研究提到[3]:大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了各种体育锻炼活动,但随意性较大,锻炼时间比较短,锻炼效果不好,存在“参与容易坚持难”的现象。这可能是缘于大学生没有形成对体育锻炼的深刻认识,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如何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并坚持体育锻炼,实现学校体育教育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接轨,是高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笔者以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为切入点,以影响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动态变化因素为研究重点,以锻炼效果的认知情况为反馈机制,探讨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动态变化,旨在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认识高度,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为进一步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供一定的实践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以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贵阳医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8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1 800名为测试对象,保证了样本数据来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围绕“体育锻炼理论、心理学锻炼理论、锻炼行为等方面”为调研主题,通过查阅数字图书馆、贵州高校数字平台、CNKI等数库,结合六盘水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图书、期刊等纸质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2专家访谈法通过专家座谈、网络邮件等形式,对来自贵州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专家进行访谈。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影响因素、锻炼效果认知等方面进行讨论并进行合理性的修改,保证了本研究资料来源的权威性。

1.2.3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自编《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ɑ值为0.81,再测信度r为0.82)和陈善平[4]等编制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自评量表(EEI)》(ɑ值为0.74,再测信度r为0.71)作为调查工具。其中《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主要测量大学生锻炼效能、身体效能、价值判断、锻炼动机、锻炼水平、体育课程、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8个方面对锻炼行为的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自评量表(EEI)》主要测量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为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善提供反馈机制。

本研究调查问卷中的题项采用Likert5级量度,从“同意”到“不同意”分别赋值为1分、2分、3分、4分、5分。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 800份,回收1 647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1508份,有效回收率为83.78%,其中男性747人,女性761人。本研究中体育锻炼行为阶段的划分主要是采用阶段变化理论模型[5]中的行为阶段将人类行为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见表1)。

表1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划分标准一览表

1.2.4数理统计法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多变量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经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保证数据分析结果的科学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变化基本特征

从表2可知: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所选人数分布呈现“不均等”现象,即前意向阶段n=322(21.35%)、意向阶段n=547(36.27%)、行动阶段n=346(22.94%)、保持阶段n=293(19.44%),且与大众进行有规律体育锻炼行为分布相符合[7]。从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影响因素与锻炼效果所选赋值得分情况来看,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所选赋值得分在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转变过程大致呈现“逐渐升高”现象,而在锻炼效果变量所选赋值得分上,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得分分别为2.35、2.13、2.04和1.82。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自身体质健康的状况等综合因素影响造成的。

表2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变化基本情况一览表

注:1.本表中锻炼效能、身体效能、价值判断、锻炼动机、锻炼水平、体育课程、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变量数据来源于《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统计而得;锻炼效果变量数据来源于《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自评量表(EEI)》统计而得。2.本表中a代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所选人数与百分比(%);b代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影响因素与锻炼效果得分均值与标准差。

2.2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影响因素

从表3可知: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方差分析,以锻炼效能、身体效能、锻炼水平、锻炼动机、体育课程、家庭环境、价值判断、学校环境为自变量,以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为因变量,得到锻炼效能、身体效能、锻炼水平、锻炼动机、体育课程、家庭环境、价值判断、学校环境等变量在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上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说明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受锻炼效能、身体效能、锻炼水平、锻炼动机、体育课程、家庭环境、价值判断、学校环境的影响,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运动干预提供一定的实践价值。

表3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影响因素多因素方差分析一览表

注:1.本表中锻炼效能、身体效能、价值判断、锻炼动机、锻炼水平、体育课程、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变量数据来源于《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所采用的多因素方差分析整理而得。2. *表示P<0.05,说明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表示P<0.01,说明在统计学上具有非常性差异;***表示P<0.001,说明在统计学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下同。

早期关于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人格因素、情感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入手[3],后来引入人口学变量与心理学变量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性别[8]、主观幸福感[9]、锻炼态度[10]、情绪状态[11]、价值观[12]、自我效能感[13]、健康信念[14]、情商与健康水平[15]、社会支持与心境[5]、体育环境[16]、身体自我概念[17]、运动自我概念[18]。而本研究认为锻炼效能、身体效能、锻炼水平、锻炼动机、体育课程、家庭环境、价值判断、学校环境等因素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不同阶段,与国外研究结论相一致[19]。说明此研究结果与国外研究结果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特征。

2.3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动态变化影响因素

为了能够深入探讨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动态变化的特点,明确影响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应对其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

从表4可得: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前意向→意向阶段(X2=42.413,P<0.001)、意向→计划阶段(X2=82.140,P<0.001)、行动→保持阶段(X2=59.661,P<0.001)模型适配度检验是合适的。其中锻炼水平、锻炼动机和价值判断3个影响因素可有效预测与解释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体育锻炼行为的动态变化,即提高锻炼水平、动机水平与体育锻炼价值认识可以促使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从前意向→意向阶段的转变;锻炼水平、家庭环境、身体效能和价值判断4个影响因素可有效预测与解释意向→行动阶段体育锻炼行为的动态变化,即锻炼水平、家庭环境、身体效能和体育价值判断是体育锻炼行为从意向→行动阶段转变的重要因素;锻炼水平、体育课程和价值判断3个影响因素可有效预测与解释行动→坚持阶段体育锻炼行为的动态变化,即锻炼水平、体育课程和体育价值判断是体育锻炼行为从意向→行动阶段转变的重要因素。综合可得,锻炼水平与价值判断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各个阶段的共性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动态变化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表4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动态变化影响因素二元逻辑回归分析一览表

本研究发现:锻炼水平、身体效能、价值判断、锻炼动机、家庭环境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前人关于“身体自我效能对体育活动参与程度有较好的预测效果[20]”“自我效能与运动行为呈正相关[21]”“内部动机与学生的注意、积极情感、任务挑战及愉快心情正相关[22]”“良好的自我效能提高体育锻炼动机[2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尤其是处于体育锻炼行为行动阶段→保持阶段转变的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影响持积极态度,与前人关于“体育课程的价值判断可预测未来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向[24]”“体育课积极的态度与体育参与行为成正相关[2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而本研究中的学校环境对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未达到显著水平,可能是与大学生体育价值认识判断、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等多种因素有关。今后的研究将进一步验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中学校环境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一步构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人格、情感、环境等因素为主体的多元化影响因素模式,有效推动体育锻炼行为理论的建设。

2.4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预测分析

从表5可知: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以体育锻炼行为为因变量,锻炼水平、锻炼效能、身体效能、锻炼动机、体育课程、家庭环境、价值判断、学校环境等因素为自变量,得出高校大学生的锻炼水平、锻炼效能、身体效能、锻炼动机、体育课程、家庭环境、价值判断、学校环境等自变量对因变量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说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锻炼水平、锻炼效能、身体效能等影响因素对体育锻炼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的权重效应为锻炼水平(0.431)、锻炼动机(0.247)、家庭环境(0.158)、锻炼效能(0.148)、价值判断(0.129)、身体效能(0.102)、体育课程(0.094)、学校环境(0.083)。此研究的影响效应只是反映影响因素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强弱,没有严格意义的大小之分。

表5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一览表

2.5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体育锻炼效果

锻炼效果认知[26]是指个体体验或认识通过体育锻炼获得的积极效果和作用,包括动机定向、锻炼效果评价、坚持锻炼行为可能性预测3个认知决策过程。从表6可得:高校大学生不同体育锻炼行为阶段锻炼效果总体及各个自变量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随着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由前意向→意向→行动→坚持向前发展变化,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效果认知出现逐渐变好的趋势。表明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达到较好的体育锻炼效果,坚持越久效果会越好,即体育锻炼行为越高阶段,体育锻炼效果认知越好。说明体育锻炼效果认知越好的大学生,越能发展高阶段的体育锻炼行为,也进一步说明体育锻炼行为和锻炼效果是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

表6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体育锻炼效果方差分析统计表

从表7可知: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A—B、B—C、C—D、A—C、A—D、B—D阶段动态变化过程中,体育锻炼效果在行动(C)→坚持(D)、前意向(A)→行动(C)、前意向(A)→坚持(D)、意向(B)→坚持(D)阶段动态变化过程中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育锻炼的健康效果在前意向(A)—意向(B)、前意向(A)—行动(C)、前意向(A)—坚持(D)与意向(B)—坚持(D)阶段动态变化过程中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育锻炼的技能、形象效果在前意向(A)—行动(C)、意向(A)—坚持(D)与前意向(A)—坚持(C)阶段动态变化过程中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育锻炼的社交效果在意向(A)—坚持(D)与前意向(A)—坚持(C)阶段动态变化中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育锻炼的娱乐效果在行动(C)—坚持(D)意向(A)—坚持(D)与前意向(A)—坚持(C) 阶段动态变化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本研究中体育锻炼效果对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动态变化有一定促进作用。即尽管大学生进行一段时间体育锻炼后,会因体育锻炼效果不明显而退出体育锻炼,但是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效果,使学生坚定坚持体育锻炼的信心,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向坚持阶段发展。为了加强体育锻炼效果对体育锻炼行为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应该建立体育锻炼的良性动机→实施体育锻炼行为→总结体育锻炼效果→进行阶段性体育锻炼目标设置与总体评估→坚持体育锻炼的螺旋形促进模式,使良好的锻炼效果反馈给体育锻炼行为。

表7 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体育锻炼效果动态变化相关分析一览表

注:本表数据来源于《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自评量表(EEI)》,其中A为前意向阶段、B为意向阶段、C为行动阶段、D为坚持阶段。

3 结论

(1)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分布呈现不均的现象;锻炼效能、身体效能、锻炼水平、动机水平、体育课程、家庭环境、价值判断、学校环境影响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有一定预测作用。

(2)锻炼水平、锻炼动机和价值判断可有效预测与解释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体育锻炼行为的动态变化;锻炼水平、家庭环境、身体效能和价值判断可有效预测与解释意向阶段→行动阶段体育锻炼行为的动态变化;锻炼水平、体育课程和价值判断可有效预测与解释行动阶段→坚持阶段体育锻炼行为的动态变化。

(3)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动态变化过程中,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效果认知评价越来越好;体育锻炼效果认知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转变有一定促进作用。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www.edu.cn/ti_vu_889/20121029/t20121029_862168.shtml.,2012- 10.

[3] 唐红新.基于态度改变理论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促成机制[J].浙江体育科学,2010(3):104~106.

[4] 陈善平,潘秀刚,张平,等.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自评量表(EEI)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404~1406.

[5] 于硕陶.武汉地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社会支持对心境的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6] 付道领.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2012.

[7] 李正中,郭志平,刘劲松.城市居民锻炼行为阶段与心理因素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8(2):69~80.

[8] 杨琼.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态度的性别差异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2010(5):56~62.

[9] 丁新华,王极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明[J].心理科学进展,2004(1):59~66.

[10] 刘正国,李莉.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对其锻炼行为影响的预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6):563~566.

[11] 魏德样.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情绪状态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9(2):57~59.

[12] 李焕玉.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6):137~139.

[13] 吴彩荣.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行为及态度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2):102~103.

[14] 饶燕.高校女生健康信念与体育锻炼行为关系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93~96.

[15] 黄仙红,汪胜,赵发林,等.杭州市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情商及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健康研究,2011(6):445~447.

[16] 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17] 黄志剑,肖建敏.身体自我概念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对关系方向的重新思考[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5):630~633.

[18] 李英,黄彩华.运动自我概念与运动自我效能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6):32~35.

[19] Sallis JF, JJ Prochaska, WC Taylor. A review of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Med. Sci. Sports Exerc.,2000(5):963~975.

[20] 孙拥军,吴秀峰.身体自我效能、目标定向与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315~1318.

[21] 谢伟雄,叶丽琴.大学生正向心理、运动自我效能与运动行为之研究[J].輔仁大学体育学刊,2008(7):105~121.

[22] Standage M, Duda JL, Ntoumanis N. A test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5(75):411~433.

[23] Hagger MS, Chatzisarantis N, Biddle SJH, Orbell S. Antecedents of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intentions and behaviour: Predictive validity and longitudinal effects[J]. Psychology & Health, 2001(16):391~407.

[24] Xiang P, McBride R, Guan J. Children's motivation in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2004(75):71~80.

[25] Shephard RJ, Trudeau F. The legacy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fluences on adult lifestyle[J].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2000(12):34~50.

[26] 陈善平,李树茁,闫振龙.基于运动承诺视角的锻炼坚持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06(12):48~55.

猜你喜欢
意向动机体育锻炼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基于UTAUT的个人云存储用户使用意向实证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