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应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
谭滢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467000)
小儿腹泻为儿科常见与多发疾病,其为多因素、多病原引起的一组综合征[1]。为探讨小儿腹泻行中医与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已选取的110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具体如下。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0例腹泻患儿的资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5个月~5岁,平均(2.80±0.36)岁;观察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2.85±0.40)岁;两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无意义(P>0.05),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补液、体温、纠正酸碱失衡与水电解质的紊乱等;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行中医与西医结合护理,中医护理:据患儿的体重选择保留灌肠,灌肠含有黄连6 g,黄芩10 g,葛根15 g与甘草10 g,且外敷药包含肉桂、丁香,按2∶1比例研细末并调成糊状敷于脐部,1~2 g/次。西医护理:密切关注患儿生命体征,观察其大小便颜色、次数、性质等,做好记录;选用较好透气性的棉性尿布,并及时更换,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患儿大便之后用水将臀部洗净,涂抹油膏;呕吐时使患儿头偏一侧,之后洗净口腔。
护理结果
判断标准。显效:大便成形,症状消失。有效:减少大便次数,改善症状。无效:大便次数与症状未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
两组护理效果情况:对照组55例,显效30例,有效8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69.09%;观察组55例,显效37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36%。护理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两组并发症的情况: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64%(2例),比对照组36.36%(20例)低,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小儿腹泻常发生于秋夏季节,其临床表现为呕吐、发热与腹泻,若不及时予以处理,将可能引发诸多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3]。为探讨小儿腹泻行中医与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针对收治的110例腹泻患儿的资料予以分析。
通过研究得到两组护理效果的情况:护理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36%比对照组69.09%高,表明腹泻患儿行中医与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其临床症状。可能因为在对患儿行中医与西医结合护理时,中医的灌肠可使药物直接抵达病所,发挥局部治疗的作用,使患儿肠道痉挛的现象得以缓解;药物直接进入患儿体内,使其血液中药物溶度升高,可以达到全身的治疗作用,从而提高护理的有效率。此外,西医护理中,护理人员对患儿的生命体征予以密切关注,并观察其大小便的颜色、次数等,可以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使护理的有效率提高。
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3.64%比对照组36.36%低,表明腹泻患儿行中医与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可能因为在对患儿予以中医与西医结合护理时,护理人员保持患儿的皮肤干燥,可以减少红臀的发生[4]。此外,患儿呕吐的时候,护理人员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可以减少肺炎的发生。本研究因受外部环境、样本例数等制约,未分析腹泻患儿行中医与西医结合护理的满意度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腹泻患儿行中医与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其临床症状并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谢叶玲,黄燕玲,陆雅,等.精细护理模式在小儿腹泻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0):63-64.
[2]黄乃萍.综合护理干预在轮状病毒感染致腹泻患儿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43-44.
[3]罗玉琳,姜仪,张小蓉.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腹泻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59-60.
[4]方美,张丽萍.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中医辨证施护[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6):1072-1073.
(收稿日期201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