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茹
(长春市第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2)
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
孙艳茹
(长春市第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2)
目的 讨论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对其可能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以及制定治疗期间的护理对策,旨在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早日康复。方法 选取我院精神科精神病患者共80例,对每例患者进行心理问题分析并及时疏导,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辨证施治护理后的结果。结果 针对80例精神病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采用相对应的护理方法后,患者的精神状态均有所好转,或发病次数明显降低。结论 通过对精神病患者不同心理问题的及时疏导和有针对的护理对策使得患者的精神疾病发病率降低,良好的精神状态是精神疾病康复的前提。
精神病患者;心理问题;护理对策;分析
精神病是指严重的心理障碍,精神病患者的表现形式为其认识、意志、动作、情感等心理活动皆会出现明显的持久性异常[1]。这会使得患者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不能同常人一样正常进行。更有甚者,在病理状态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自杀或者伤害他人的危险举动。导致精神疾病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先天遗传、社会环境、个体特征或个人体质因素等等[2]。究其种类而言目前临床发现的有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精神病、狂躁症抑郁症诱发神经病、偏执性精神病等。精神病患者往往治疗周期和住院时间较长,因此要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及时加以疏导,以及订制出更为人性化合理化的护理方案为精神病患者的痊愈带来福音。本文旨在探讨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后期护理方案。
1.1对象:选取我院精神科精神病患者共8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48例;年龄31~62岁,平均年龄(50.5±2.5)岁。患者病程21~43年,平均病程(31.5±4.2)年;患者住院时间为2.5~17.5年,平均7.4年。
1.2方法:通过与患者沟通并简单结合患病原因对这80例精神病患者进行初步的心理问题分析,然后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有针对的进行疏导和后期护理。
1.3精神病类型:经调阅80例患者病例证实全部患者均符合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精神病的诊断标准。进一步排查证明患者均无躯体性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所导致的精神疾病。八十例患者中精神分裂症45例,更年期精神病7例,癫痫性精神障碍13例,偏执性精神病5例。
2.1治疗期长导致身体不良反应:精神病患者的由于病情特殊无法药到病除,因此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且住院时间冗长[3]。这就导致患者神经系统遭到二次损伤,常常表现为反应慢,动作迟缓且协调性差,思维匮乏,对情感的感知逐渐淡化,视力听力能力急剧下降,其他器官功能衰减[4]。
2.2无法反映自己病情:精神病患者因各种自身原因无法想医护人员准确的反映自己的病情。有些患者存在自卑心理,即使感知到自己身体的不适,也会极力的掩饰或者避而不语。而有些病情较重的患者由于感知能力障碍,对自己的疼痛感反映较为迟钝或者并无感知,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无法判断病患的身体状态,给治疗带来不便。
2.3性格改变:由于长期住院身处环境单一,很多精神病患者的性格发生改变,表现为自私自利,性格偏执,不愿与人沟通,惧怕周围人等。
2.4生活不能自理: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由于病情变化和长期住院也收到严重的影响。具体症状如下:患者个人卫生自己不能保持;不会辨识自己的衣物、床铺、家人等;饮食饮水不知饥饱;对于天气冷暖没有感知,因此自己无法判断季节性穿衣。
3.1失落感:精神疾病的特殊病情决定了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住院的本质。也正是因为这样,由于患者长期脱离社会群体,也不能和家人时刻在一起,这种特殊的居住生活环境逐渐使患者的心理蒙上一层失落感,从心底里认为自己可能被家庭被社会抛弃了。患者虽然不会与医护人员或者与家人沟通自己内心的想法,但是却会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来。一种患者的行为方式是极度易怒,一旦他人不能及时清除理解自己的表达,就会大发雷霆;另一种患者是沉默寡言型的,不愿过多言语,情感表达相对闭塞。
3.2恐惧感:精神病患者表现为两种情况下的恐惧感。一种是发病状态下的恐惧感,有的患者是由于收到精神刺激等患上精神疾病,因此在发病时会将自己带入最初受刺激时的情景而产生强烈恐惧感;另外一种是处于清醒状态下的恐惧感,患者在意识清晰时发觉自己在发病时的种种无法控制的行为,会让患者认为自己已经无药可救,增加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3.3孤独感:精神疾病患者与正常的家庭生活脱轨,无法与家人团聚,甚至在发病严重时还会被送进隔离病房或者镇静处理,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内心强烈的孤独感,而这种感觉常常会使患者失去生的意志,偷偷哭泣或者拒绝服药。
3.4自卑感: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除了失落感以外还在精神状态较好时有强烈的自卑感。患者在发病时无法控制自己言行,大小便失禁,有的拒绝给身体做清洁工作等。而在精神状态较好时会发现自己变得如此不堪,有气势老人群体,觉得自己颜面尽失,无法面对家人而产生深深的自卑感。
4.1健康讲座:对于所有的精神病患者,不论其有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健康教育讲座都是必不可少的。制作精神疾病诱因及常见行为的教育宣传手册,内容包括患者经常会犯的哪些认知性的错误以及如何改正,患者可能出现的行为失控或者冷暖不知等等都是常见的症状。这样普及患者精神疾病的知识讲座,一来可以加强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增加彼此的信任;二来可以让患者能够认识到自己所控制不了的事情都是正常现象,可以让患者恢复平和的心态。
4.2心理疏导: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患者要采用不同的心理疏导方式。对于存在失落感、孤独感、自卑感的患者医护人员要经常与其进行沟通,建立友谊关系;耐心劝说患者家属要经常来看望患者,说明家人的陪伴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解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慢慢消除患者的不良心态。要让患者感觉到没有人歧视他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而对于恐惧感强烈且易怒的患者,要了解患者的患病原因,包括患者之前的工作情况、家庭情况、经济情况等等。交谈时尽量避开患者易怒的言辞或者行为,要言辞平缓的循循善诱的开导患者。
4.3开展人际交往活动:精神科要多多开展一些医患联谊活动,并且可以鼓励患者家属和志愿者的加入。在患者精神状态较好的情况下参加联谊活动,可以使得一些有孤独感和自卑感的患者感觉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欢乐,觉得自己不在是一个人,还有家人和朋友的陪伴。而志愿者的加入,让精神病患者在有陌生人的环境中逐渐适应,不在有恐惧感,弥补了长期住院患者的“短板”。
4.4自理能力教育:在精神病患者中自理能力差或者丧失的患者占到50%以上,因此对于患者自理能力的二次教育尤为重要。但由于患者年龄阶段不同,教育方式也就不尽相同。年龄在50岁以下的患者,身体无其他病症者对于自理能力的教育接受程度较好,因此为主要针对群体。而年龄50岁以上患者,由于心理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大部分老人的身体状况已经不支持他们的自理能力了,这时医护人员就要将更多的关心放在这一部分人身上,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卫生,如厕、更衣、饮食等都要全面护理,对于患者的需要尽量的满足,鼓励其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
针对80例精神病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护理对策后,该80例患者的精神状态均有好转,部分患者认知能力及自理能力恢复,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护理结果。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稳步发展,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同时人民的压力也在日益增大,导致一部分人患有焦虑症、抑郁症、躁狂症等精神疾病。据调查,全国因患精神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在逐年增高,因此精神疾病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精神病患者的因患病原因、家庭条件、经济状况、工作情况等不同,住院期间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本文选取80例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问题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失落感、自卑感、孤独感、恐惧感等。疏导方式因人而异,开展教育讲座宣讲精神疾病可能出现的各种异常症状和处理方法,解决患者自闭心理;医院多多安排联谊活动,鼓励家属和自愿者的参与,让患者的内心感到温暖并且不在惧怕陌生人等等。经对实验结果的回顾性分析表明该80例患者的精神状态均有好转,说明对精神疾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及时分析和后期的有针对型护理对策起到了优异的成效。
[1] 张月卿,吴亚卿,黄金茹,等.在住院精神病患者中开展优质护理的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8):55-56.
[2] 贺方仁,马龙,孟宪伟.抗精神病药物合并音乐康复疗法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1,14(4):249-250.
[3] 杨向东,朱秀林,杨洁.住院精神病患者意外事件中医院的责任问题探讨[J].中国神经疾病杂志,2002,28(3):225-226.
[4] 般大奎.齐心协力脚踏实地全面推进新世纪神经卫生工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4-8.
R473.74
B
1671-8194(2016)25-02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