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艳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中医院,辽宁 抚顺 113200)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发展
韩小艳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中医院,辽宁 抚顺 113200)
本文从慢性心力衰竭的并计入手,对近年来在本病治疗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综述,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发展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通常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多种病因导致的结构性或功能性心肌舒缩功能受损的心脏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命性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主要特征为心室排血功能下降,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求,此外还伴有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水肿等症状。慢性心力衰竭的高发人群为老年人,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比例也随之增高,因此在我国本病的患病率也越来越高。因此目前慢性心力衰竭已经成为了我国常见且难以治愈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那么本病的防治研究自热也成为了我国医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西药治疗的不良反应引发的不良反应案例增多,局限了它的临床应用;而中药治疗近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小,这使得中医治疗用于临床更安全可靠,同时中医治疗有着自身的优势[1-3]。因此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前景广阔。
我国中医心力衰竭的描述,最早出现在《内经》中,有“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等记载。而心力衰竭病名明确出现时在《圣济总录》,其曰:“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肋、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
发展到现在,历代医家对慢性心力衰竭病机的认识各有说法,但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本虚标实。以心为本,他脏为标,病位虽在心,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心;本病的正虚可以表现为心气虚和心阳虚,同时还可能涉及肺脾肾等相关的脏腑;标实指的是淤血水停。心气虚则心主血脉功能障碍,导致气血瘀阻,从而导致人体形成水湿、痰浊等病理产物;进而损伤心阳,导致心阳虚,因此气血津液不能不散全身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心力衰竭加重。总之,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心气、心阳虚,标实为淤血水停,病位在心而不仅限于心,关乎肺脾肾等相关脏器。
目前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尚不统一,差异很大,各医家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了很多分型。少则两个证型,多则二十多个证型,多数临床报道在3~6个证型。笔者根据所搜集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2.1按照病程辨证分型: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的不同病程,可将本病分为早、中、晚三期,其中早期以正气虚为主,多气虚血瘀证,可以通过强心通脉汤来进行治疗;而中期则本虚与标实并现,多气阴两虚兼血瘀证,需要用强心通脉汤和生脉饮加减治疗;而晚期心力衰竭者阳虚水泛证居多,当以强心通脉汤和真武汤加减。
2.2按病位辩证分型:首先根据病位辩证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再根据其他症状细分为左心衰心气虚、心气阴两虚和心阳虚肺淤血证;右心衰心气虚、血瘀水瘀和胃肠血瘀证;全心衰心阳暴脱证、血瘀证和水瘀证。也可根据病变脏腑在心、脾、肾三脏的不同来分型,分为心气心阴不足证,心肾阳虚证,和心阳虚脱证三种。
2.3结合基本病机及发展过程综合辩证分型:这种综合性的分型方法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分为气滞血瘀、阳虚水泛型,气滞血瘀、气阴两虚型,气滞血瘀、阴阳两亏型和气滞血瘀、阴虚阳亢型4种类型。也有分为气阴两虚、血瘀水阻、阳虚水泛、痰浊蕴阻、阴竭阳脱5型的。目前大多数医家认为分为心肺气虚、气虚血瘀、痰饮阻肺、气阴两亏、心肾阳虚和阴虚水泛6种。
关于中医辩证施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古已有之,最早的是张仲景,他认为此病阴以阳为主,生化之权,皆由阳气,因此他主张用四逆汤温阳救逆,回阳救急汤返本,真武汤温阳利水,白通汤温里散寒,复阳通脉;此法临床应用已有1700余年,疗效显著,经久不衰。
之后李杲提出此病应从中焦立论,即认为病位在心、脾、肾三焦,并以中焦脾胃为枢纽,补气升阳,顺应生理。以此为治本之法,用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从中焦治疗,以此达到执中央运四旁的效果。
郑钦安创立从阴论治心力衰竭,阴从阳主,推崇以辛热扶阳治疗心力衰竭。之后吴佩衡继续发扬了他的温阳思想,主张“精辨寒热、推重阳气”,擅用附子,崇尚经方。吴佩衡还创新了用煮透的附子水货四逆汤加肉桂来解救因附子煎煮不够产生的碱毒性反应的患者。
到了近现代,朱锡祺提出了五脏相关心为主,本虚标实重温补的治疗理念。他认为心力衰竭以心阳亏虚为本,淤血水停为标,以心为本,五脏相关,因此治疗上阴阳分治,以温补阳气为上。之后吴圣农也主张心力衰竭病机以心肾阳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认为要想通阳必先化浊,化浊必先运脾,运脾尤须益气。他采用中药助阳纳气,敛阴养心。到了现代,各家医者在继承古方的优点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改善调整,在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上取得了不错的疗效。郭维琴教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将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总结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并据此鹊翎了基础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辩证分析进行经方加减,结果显示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胸闷气短心悸明显减轻。
综上所述,中医辩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有着见效快、不良反应小的巨大优势,目前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于中药治疗本病的效果可以确定,同时也得知单是西医治疗本病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在未来中西医结合将会是趋势,中医的辩证治疗将在以后的慢性心力衰竭发展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
[1] 戴良贺,程小昱.古今名医从温阳为大法论治心衰[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3):252-255.
[2] 肖慧中.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诊治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4):2140.
[3] 张艳.浅谈慢性心衰中医病名病机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1,38(1):12-13.
R541.6
A
1671-8194(2016)25-00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