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陈功
·辅助技术·
老龄化背景下的康复辅助器具利用与需求研究进展①
张旭,陈功
通过文献梳理和总结,我国老年和残疾人群对康复辅助器具的使用水平和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人口学特征、经济因素和环境、心理因素是影响辅具使用和需求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对于辅助器具需求及相关研究存在不足,未来应当加强前瞻性理论和制度研究,以及分人群的实证研究。
辅助器具;需求;残疾
[本文著录格式] 张旭,陈功.老龄化背景下的康复辅助器具利用与需求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11): 1350-1353.
CITED AS:Zhang X,Chen G.Use and needs of assistive devices in the background of aging:current situ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J].Zhongguo Kangfu Lilun Yu Shijian,2016,22(11):1350-1353.
康复辅助器具,也称为辅助器具、辅助产品(我国港台地区分别称其为复康用具、辅具),该概念在我国最早见于1988年国务院批转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96年,采用国际标准 ISO 9999 Technical Aids for Disabled Persons-Classification第1版的国家标准CB/T 16432-1996《残疾人辅助器具——分类》发布之后,该称谓得到广泛应用[1]。最新版本的国际标准(ISO 9999:2007)将辅助器具定义为,能够有效预防、代偿、监护、减轻或降低损伤、活动受限和参与限制的任何产品(包括器具、设备、工具、技术和软件),可以是特别生产或通用产品。辅助器具一方面能够弥补残疾人的部分身体功能,提升生活活动和社会参与能力,另一方面还能阻止或延缓残疾过程,对残疾人的康复发挥积极作用[2]。一般来说,辅助器具是针对残疾人群特点所开发的产品和服务,在我国也常常被称为残疾人用品[3]。事实上,康复辅助器具是一个内涵宽泛的概念,不仅适用于残疾人,其他人群,如身体功能较弱的老年人、受伤和患病者,乃至孕妇或亚健康人群,也都可以借助辅助器具实现更好的身体功能与生活状态[4]。只要辅助器具配置适当,这些人群往往可以摆脱需要救助的状态,正常参与社会生活,实现人生价值。
我国目前已有近2亿老年人,残疾人口超过8500万,加上众多的伤病人口,是世界上辅助器具需求最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随着老龄化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康复辅具也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不过,从公开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来看,我国目前有关辅助器具的研究整体还比较匮乏。
1.1 人口老龄化加速与残疾人口的增长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老龄化加速带来辅助器具需求的急速增长,导致辅助器具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并形成规模巨大的相关产业[5]。2000年前后,我国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由于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也不断增长,由于衰老带来的身体
部分功能丧失,老年人带残疾的寿命期也不断增长,在这种背景下,达到残疾标准的人口规模也不断扩大[6]。中国未来老年和残疾人群数量及比例的大幅度增加,无疑将对辅助器具产品和服务产生巨大的潜在需求。
种种迹象表明,老龄化以及与之相伴的老龄残疾化为我国辅助器具产业的起步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未来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我国辅助器具产业将面临历史性的机会窗口。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有关企业和个人,都应当意识到未来辅助器具需求规模和多样性对于相关产业链条的意义所在,在充分应对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把握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巨大商机,推动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辅助器具产业。
1.2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辅助器具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近四十年的高速增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我国老年和残疾人群对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康复观念、消费观念不断更新,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很多人不仅限于基本的康复需求,还将追求技术含量更高、更加舒适和个性化的康复器具,这无疑为辅助器具产业的起步与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机会和制度保障。
《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国家要制定扶持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完善辅助器具等残疾人专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构建辅助器具适配体系,确保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党和国家对残疾人事业尤其是辅助器具事业的重视说明,辅助器具产业的发展既顺应我国的人口发展趋势,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3 辅助器具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国外发达国家的辅助器具产业起步较早,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7]。事实上,我国辅具产业诞生之初就已经根植于世界范围的产业链条之中,这就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
从技术层面来说,我国的辅助器具生产企业多数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能够生产的辅具种类和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正好可以利用这种技术差距,通过技术模仿、引进与整合,获得新技术,降低创新成本,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也是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后发优势”所在[8]。当然,这种后发优势要真正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即能够提供正确价格信号的有效市场,以及协调解决技术升级过程中外部性等问题的政府,才能够鼓励企业按照自身的优势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9]。
从制度层面来看,早在1883年,德国就颁布了世界首部《疾病保险法》,并通过之后的一系列法律、政策和法规保障因职业伤害、疾病以及事故导致的残疾人群的康复权益[10]。发达国家大多通过类似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政府各个部门在辅助器具保障方面的责任,从而为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和需求方面的保障[11]。
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福利和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残疾人群获得辅助器具,除工伤保险能够支付部分辅具费用外,残疾人主要依靠财政补贴、捐赠等方式获得需要的器具,资金来源不稳定,总量也有所欠缺[12]。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就要善于学习发达国家做法,通过各个部门协调合作,设计并实施系统的法律、政策和法规体系,确保残疾人群对辅具的可得性与支付能力。
我国目前从事辅助器具研发生产单位200余家,涉及产品约1万种;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生产的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已经超过4万种,德国超过3万种[13]。ISO 9999:2007将康复辅具产品划分为12个主类、130个次类、794个支类,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生产的产品只涉及其中6个主类,约占五分之一。
王宏等测算认为,80%以上的残疾人和50%以上的老年人能够借助各类辅助器具改善状况,这种需求分为显性的和潜在的,随着信息畅通、技术发达和经济改善,潜在的需求会逐步转变成显性需求[3]。
然而,我国辅助器具的使用状况并不乐观。黄魏宁等2003年对北京市听力损伤老年人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仅有1.1%的老年人配备了听力辅助器具[14]。练兵等2005年的研究发现,997名听力障碍老年人中,只有37名配备了助听器[15]。孙树菡等对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进行计算发现,我国有辅助器具需求的残疾人比例为15.68%,而接受过辅助器具服务的比例只有5.98%[16]。在我国,政府部门免费提供的康复辅助器具一般只针对残疾群体,而持有残疾人证是享有该服务的必要条件;我国老年人和残疾人持证率并不高,这也成为康复辅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原因之一[17]。
陈功等通过对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分人群讨论老年残疾人的辅助器具需求情况[18]。研究结果显示,对辅助器具需求较高的残疾类型分别为听力残疾、多重残疾、肢体残疾和视力残疾;城市老年人、男性老年人以及残疾程度较重的老年人显示出较高的辅助器具需求;残疾人对辅助器具的利用水平远低于需求水平。张旭等通过对2013年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影响视力残疾老年人使用辅助器具的因素[19]。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状况的提升和辅助器具的使用存在正相关,政府和社会组织所带来的社会支持和服务也对残疾人使用辅助器具起到促进作用。
已有的研究显示,我国辅助器具研发与产业和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现状已经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和支持残疾人服务领域的科技研究、引进、应用和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扶持残疾人辅助技术和辅助器具研发、生产和推广,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则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时期国家对辅助器具产业发展的期待、目标和具体政策的落实。但总的来看,国家规划仍然欠缺,发展思路和目标还不清晰,对辅助器具特殊性认识不到位,对于多层次的残疾人辅助器具需求认识不足。
随着残疾人研究的逐渐深入,国内开始关注残疾人辅助用具的现状及发展,但多限于对现状和政策层面的描述和讨论,实证性研究很少。国外发达国家对辅助器具及相关技术的研究较早,有关残疾人使用辅助器具影响因素的文献比较丰富,针对人群一般为残疾人或老年人,并且分类标准多样。可能影响残疾人或老年人需求和使用辅助器具的因素可分为以下三类。
3.1 人口学特征
众多研究揭示,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健康与残疾状况等,与残疾人或老年人辅助器具的使用存在关联。
在某些护理机构中,和男性相比,已经配备辅助器具的女性老年人更容易放弃使用这些辅具[20]。但Sonn等对70~76岁老人的调查发现,女性对某些辅具的使用要高于男性[21]。Hartke等则认为,性别和老年人使用辅助器具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
系[22]。
由于康复辅助器具的产品性质,一般而言,健康状况是影响各人群使用该类产品的最重要因素[22]。残疾往往和年龄增长带来的疾病有关。一般而言,老年人患病率和致残率较高,年龄越大的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身体功能障碍和残疾;而已有残疾的老年人,残疾程度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从而对辅助用具有更高需求[23]。一些国外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一点[24]。在各类残疾人群中,听力残疾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对辅助器具的需求较大。
残疾水平无疑也是影响辅助器具使用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残疾程度越高,对辅助器具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不过,国外有研究表明,残疾严重者往往缺乏基本的相对便宜的辅具配备[]。
3.2 经济因素
经济学将“需求”定义为一定经济条件约束下的现实需要,强调价格和需求者的经济状况[21]。辅助器具潜在消费人群的收入水平、消费能力和相关产品的价格,往往成为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残疾人群中包括很大比例贫困人口,这也成为他们获得和使用辅助器具的障碍之一。加拿大的一项研究表明,辅助产品的价格,以及缺乏相应资金支持,是影响辅助器具使用的主要障碍[25]。该研究还表明,与听力辅具使用者相比,视力辅具使用者往往有较高的满意度,这和视力辅具价格相对便宜有关。
不过也有研究认为,考虑健康因素之后,收入状况和老年人对辅助器具的使用水平不再显著相关[22]。Zimmer等针对助行器的一项研究也认为,老年人在选择助行器种类时,不受收入的影响[26]。
3.3 环境和心理因素
生活环境也是影响辅具使用的重要原因。环境因素不仅关乎使用辅助器具的难易程度,还涉及信息以及各类辅助器具的可得性。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不充分的社区,不适宜的楼梯、斜坡或道路都可能成为辅助器具的使用障碍[27]。辅助技术的使用往往和社会支持相关,能够每天获得数小时人工支持的老年残疾人往往更倾向于使用辅助技术和产品[28],生活在护理机构的老年残疾人使用辅助器具的比例相对较高[29];相应的社区服务,尤其是专业康复人员的介入能够增进老年人及其家人对辅具的认识,从而增加辅助器具的使用水平和满意程度[30-31]。
另一方面,老年人或残疾人的社会心理状态、认知因素、信念、价值观都可能对使用辅具带来积极或消极影响[20,32]。如果残疾人在使用辅助器具过程中感知到周围人异样眼光,觉得尊严受损,很可能会做出放弃使用辅具的决定。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相对弱势的地位也会使得他们参与劳动的意愿和可能性大大降低,借助辅助器具改善收入状况和社会参与的动机不足,可能导致其对康复辅助器具的需求下降[33-34]。
环境和心理的交互作用也是影响辅助器具使用或需求的重要因素。Gell等发现,虽然不能确认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和使用特定移动辅助器具的关联,但使用拐杖等移动辅助器具的老年人中,担心跌倒的比例显著高于不使用辅助器具者[35]。
近年来,辅助器具领域的研究日渐丰富,取得一定的成绩。①对辅助器具的内涵及其背景有全面的把握,结合我国老龄化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开拓了辅助器具产业的研究思路,使之成为老年学和残疾人口学的重要研究方向;②对辅助器具的概念、领域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有一定进展,形成了一些共识,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但不如国外相关研究成熟、系统;③较好地把辅助器具需求研究同相关产业、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政策相结合,重视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现实应用价值,对我国相关产业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总的来看,我国辅助器具需求研究刚刚起步,理论认识还不够深入,现有的科研成果感性化程度较高,对于辅助器具产业和市场的探讨还趋于表面化,缺少系统的理论框架作为支撑,也鲜有深刻的理论思考,尤其是对于辅助器具产业的市场机制、筹资途径和服务模式缺少系统的理论探讨,因此难以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未来的辅助器具利用和需求研究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加强。
4.1 加强前瞻性的理论研究
影响辅助器具市场需求的因素多种多样,涉及学科较多,应用性较强,这就需要针对辅助器具产业的市场机制、运行模式等方面展开前瞻性研究,探讨能够既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又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和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的理论体系和路径选择。围绕当前改善民生和拉动内需的社会经济背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辅具产业发展。
4.2 重视制度层面的研究
我国辅助器具产业还较为弱小,需要政府产业政策的积极支持。辅助器具产业兼有产业和事业双重属性,横跨制造业、服务业,涉及部门众多。作为新兴业态,受到社会环境较大制约,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需要深入探讨。如何健全辅助器具服务体系,包括推进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促进服务形式多样化、实现服务运作的规范化;怎样鼓励和加强自主创新,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如何建立综合支付制度,包括
满足基本需求的补贴制度、满足特殊需要的保险支付制度以及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等,这些都对辅助器具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产业发展乃至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4.3 实证研究,尤其是分人群的实证研究亟待加强
目前国内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描述现象和感性认识方面,往往对辅助器具需求状况泛泛而谈,缺少数据,尤其是第一手数据的支持,实证研究非常缺乏。在为数不多的数据分析中,往往只有对需求总量的分析或估计,缺乏进一步细化的研究。
辅助器具包含门类众多,具有很强的个体性,不同人群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需要在把握辅助器具的潜在使用群体特征(如年龄、性别、城乡、残疾类别、残疾等级等)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类别人群对各项辅助器具的需求和利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其特点和模式,从而认清不同人群真实、多样化的需求模式,为辅助器具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用的证据。
[1]李高峰,朱图陵.老年人辅助器具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3.
[2]Horow itz A,Brennan M,Reinhardt JP,et al.The impact of assistive device use on disability and depression among older adults with age-related vision impairments[J].JGerontol B Psychol SciSoc Sci,2006,61(5):S274-S280.
[3]王宏,许晓鸣.残疾人辅助器具及其服务[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4):321-323.
[4]田中理.日本与辅助器具相关的法律制度及供给系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4):317-318.
[5]朱图陵.辅助器具及服务模式的发展动态[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6):586-588.
[6]杜鹏,李强.1994~2004年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变化[J].人口研究,2006,30(5):9-16.
[7]雷巍.国外新型辅助产品的发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19(5):404-406.
[8]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 (6):12-18.
[9]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7):21-28.
[10]于广军,乔荟竑,马强.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及趋势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7(3):45-46.
[11]朱坤,栗成强.残疾人辅助器具筹资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1):1090-1092.
[12]刘丹,郑俭.美国残疾人辅助技术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4):319-321.
[13]王宏,许晓鸣.残疾人辅助器具情况综述[C].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2007: 1618-1621.
[14]黄魏宁,于普林,刘桂芳,等.老年人听力下降及耳鸣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2):82-83.
[15]练兵,王继群,山艳春.≥55岁老年听障患者近5年听力干预[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19(19):875-876.
[16]孙树菡,毛艾琳.我国残疾人康复需求与供给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8(1):5-11.
[17]孙先德.构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体系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1):1001-1003.
[18]陈功,孙慧杰,郑晓瑛.中国老年残疾人辅助器具需求分析[C].中国老年保健高峰论坛文集,2010:134-159.
[19]张旭,庄惠婷,黄庆波,等.视力残疾老年人使用辅助器具的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J].残疾人研究,2015(3):61-65.
[20]Chu L,Vella J.Assistive device abandonmentwithin the geriatric population[R].Ann A rbor:Touro College,2001.
[21]Sonn U,Grimby G.Assistive devices in an elderly population studied at70 and 76 yearsof age[J].Disabil Rehabil,1994,16 (2):85-92.
[22]Hartke RJ,Prohaska TR,Furner SE.Older adults and assistive devices use,multiple-device use,and need[J].JAging Health,1998,10(1):99-116.
[23]彭虹,卫冬洁,曲成毅,等.北京市言语残疾人康复需求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8):791-794.
[24]Edwards NI,Jones DA.Ownership and use of assistive devices amongst older people in the community[J].Age Ageing, 1998,27(4):463-468.
[25]范佳进,钟磊,朱图陵,等.需求评估对辅助器具补助政策的启示[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4):368-370.
[26]Zimmer Z,Chappell NL.Mobility restriction and the use of devicesamong seniors[J].JAging Health,1994,6(2):185-208.
[27]Clarke PJ.The role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and assistive devices for outdoormobility in later life[J].JGerontol B Psychol SciSoc Sci,2014,69(1):S8-S15.
[28]Hill ME.Acquiring assistive technology for vision and hearing impairments:The experience of end users as consumers in Canada[R].New Brunsw ick:University of New Brunsw ick, 2007.
[29]Hoenig H,Taylor DH,Sloan FA.Does assistive technology substitute for personal assistance among the disabled elderly?[J].Am JPublic Health,2003,93(2):330-337.
[30]路微波,吴毅,余征,等.社区专业人员介入对脑卒中患者辅助器具适配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6,31(3):187-189.
[31]Pradhuman M.Factorsaffecting the use of assistive devices in a skilled nursing facility[R].Ann Arbor:Touro Colleg,2002.
[32]Gitlin LN,Luborsky MR,Schemm RL.Emerging concerns of older stroke patients about assistive device use[J].Gerontologist,1998,38(2):169-180.
[33]丁志宏.我国老年残疾人口:现状与特征[J].人口研究, 2008,32(4):66-72.
[34]张金明.青年肢体残疾人全面康复需求现状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2):140-142.
[35]Gell NM,Wallace RB,LaCroix AZ,etal.Mobility device use in older adults and incidence of falls and worry about falling: Findings from the 2011-2012 national health and aging trends study[J].JAm Geriatr Soc,2015,63(5):853-859.
Useand NeedsofAssistive Devices in the Background of Aging:Current Situ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ZHANG Xu,CHENGong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Research,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Through review and summary of literature,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re is large gap between usage and needsamong the elderly and personswith disabilities.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economic factorsand environment,psychological factorsare related factors to the use and needs of assistive devices.It is insufficient in research aboutassistive devices in China,especially those about theory and system setting,aswellasempirical research of differentgroups.
assistive devices;needs;disability
10.3969/j.issn.1006-9771.2016.11.024
R496
A
1006-9771(2016)11-1350-04
2016-05-19
2016-08-19)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北京市100871。作者简介:张旭(1986-),男,回族,山东菏泽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口与发展、残疾人康复与辅助器具。通讯作者:陈功(1972-),男,汉族,湖北孝感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残疾预防与人口健康。E-mail:chengong@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