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元春 尼悦(山东省烟台市畜牧兽医局)
烟台畜牧业发展情况调查
文│王元春 尼悦(山东省烟台市畜牧兽医局)
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坚持“发展、保护、安全、生态”并重的工作思路,以“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为主线,积极推进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在遭受H7N9流感冲击和畜产品市场波动频繁等困难形势下,畜牧业稳步健康发展。2015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82.9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39亿元。屠宰加工企业77个,实现销售收入132亿元,其中出口创汇2亿多美元。饲料兽药生产企业118个,饲料总产达449万吨,实现产值147亿元。全市畜牧业带动42万人就业。畜牧业的发展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做出了重要贡献。
1.标准化水平持续领先。近年来,烟台市每年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带动社会投资超20亿元,推进了行业发展。现有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1.36万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重位居山东省首位;共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38个、省级140个,位居山东省首位。其中,民和牧业新建年出栏商品肉鸡2000万只的标准化肉鸡养殖园区一处,规模居全国之首。
2.产业化进程明显提速。全市现拥有民和股份、益生股份、龙大肉食、仙坛股份4个“畜”字号上市企业,占全省的一半,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第一。其中,仙坛股份“公司+农户(农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2000多农户增收致富,实现了“企业发展、基地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利益联结,并作为典型经验在山东省推广。烟台市现有肉鸡、生猪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6个,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个,占全省的15%。
3.良种化建设领航全国。烟台市各类种畜禽场达到126个,年向社会提供父母代、商品代畜禽良种7亿多头(只)。存养祖代肉种鸡47万套、祖代蛋种鸡14万套,分别占全国的34%和40%,居全国之首;存养父母代肉种鸡700万套、父母代蛋种鸡42万套,分别占山东省的40%和15%。存养原种(一级)基础母猪1.55万头,占全省的25%。
4.科技化引领作用明显。积极开展畜牧科技攻关和试验推广,多项技术行业领先。肉种鸡笼养技术属国内率先引进,肉鸡孵化场、肉鸡加工厂、肉鸡笼养场均采用国际领先设备。民和股份的禽畜粪便沼气发电项目规模为世界之最,也是目前全国农业领域惟一在联合国注册成功的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市畜牧兽医局牵头与7个高校院所、15个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引进转化畜禽标准化养殖、奶牛TMR饲喂、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新成果30余项。“商品肉鸡全程笼养技术”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禽白血病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项目,年可降低种鸡死亡率5%,直接经济效益3亿多元。全市畜牧业科技贡献率已经达到70%以上。
5.品牌化建设再上台阶。烟台市倾力打造“烟台白羽肉鸡”品牌,组织益生股份、民和股份、仙坛股份3个肉鸡上市企业,与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充分借助互联网、央视平台等多种传媒,开展了宣传活动。仙坛、春雪、龙大等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著名商标,龙大肉食、春雪集团等跻身“中国食品工业百强”行列,民和、春雪、仙坛肉鸡产品被评为“国家绿色食品”。
6.生态化产业稳步发展。推广干湿分离、堆积发酵、污水三级沉淀、沼气工程和有机肥制作等技术,因地制宜推广“种养结合、粪污就地消化”和“畜-沼-果”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全市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7.特色化建设亮点纷呈。加强地方畜禽品种的保护和选育,烟台黑猪、牙山黑绒山羊顺利通过国家鉴定或审定,被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或保护名录,并通过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牙山黑绒山羊建成国家级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利鲁肉牛、山东小毛驴等地方畜禽品种开始挖掘保护;自主培育的“和圣渤海温血马”成功入围国家礼仪马队专用马备选品种。
8.专家化队伍初步形成。积极开展“专家型人才”培养活动,在全市选取138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养,全市畜牧兽医队伍服务畜牧业的能力明显提高。
9.保护化能力显著提升。积极推进胶东半岛无疫区评估认证工作,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组现场评审。建立和完善了市县两级行政管理、三级监督执法和三级动物疫情监测体系,有力地保障了畜牧业发展。
全市畜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六个方面:
1.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更加突出。近几年,受全国畜牧业生产规模增加和消费增长乏力的影响,畜产品出现了相对过剩现象,畜产品价格长时间低价位运行。同时,随着城乡居民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质量安全已逐渐成为城乡居民选择畜产品的首要条件。生产主导开始向消费主导转变,畜牧业发展必须适应市场导向,顺应消费需求。
2.成本上升与价格下行的矛盾更加突出。受人力、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畜产品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且随着自贸区的建立和贸易保护的减少,国门打开后,国外低价畜产品将会大量涌入,必然导致国内畜产品价格的再度下行。我国畜产品将会遭遇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
3.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烟台市地处丘陵山区,土地资源有限,加上受土地流转难度大、养殖污染等影响,大部分县市区已经很难征到符合条件的畜禽养殖用地。另一方面,少数畜禽养殖场的粪污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特别随着城区拓展,以前适宜养殖的农村,已变成城郊甚至城中村,周边群众意见较大,畜牧业环保压力倍增,发展空间严重受限。
4.投入增加与融资困难的矛盾更加突出。畜牧企业普遍存在着生产投入增加与贷款担保要求高、利率高、授信额度小等融资难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目前,除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外,普通养殖企业普遍面临贷款担保要求多、利率高、授信额度小等融资难题。政策性保险覆盖面狭窄,禽类产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5.动物疫情与疫病防控的矛盾更加突出。当前,重大动物疫情在国内外时有发生,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安全风险威胁依然存在,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
6.良种资源受制于人,产业竞争活力不足。目前,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烟台市肉鸡、生猪等主要畜禽种质资源均来自国外,种源受制于人,导致缺少行业话语权和定价权,制约了畜牧产业发展。
下一步,烟台市畜牧业应以“确保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狠下功夫,突出重点,破解难题,建成全国重要的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率先建成现代畜牧业示范市。
1.应在建设全国重要畜禽良种繁育基地上下功夫。扩大畜禽良种养殖规模,积极扶持益生股份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品种,促进畜禽良种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加强二元杂交母猪扩繁场、种公猪站和猪人工授精网络建设,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加大地方畜禽品种保种场和扩繁场建设,积极开发烟台特色畜禽养殖业,实行保种与开发并举,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市场需求。
2.应在建设全国重要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上下功夫。一是开展品牌打造活动,深入推进“白羽肉鸡品牌宣传”。二是做大畜产品加工企业,培树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三是加快推进畜牧企业上市融资,协助莱阳春雪、烟台福祖、莱州金莱、海阳大地等企业上市融资。四是加强安全监管,加快推进畜牧业投入品及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畜牧行政执法体系建设。五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消除广大消费者的认识误区。六是大力推广生猪保险与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七是积极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制度,加快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3.应在做大做强畜牧及相关产业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保持适当养殖规模,使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30万吨。围绕肉鸡、生猪两大主导产业实施重点突破,大力推广“仙坛模式”,进一步完善加工企业与养殖场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肉鸡、生猪生产的产业化经营质量,力争肉鸡、生猪两大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00亿元。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畜牧业投入品发展,调整优化饲料兽药产品结构,力争饲料、兽药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4.应在加快科技引领畜牧业发展上下功夫。加快推进技术革新,推广商品肉鸡多层笼养技术。推广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力争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均达到98%以上。实施农牧结合新方式,大力推广玉米秸秆青贮、微贮技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推进“粮改饲”,步伐大力推广种植青贮玉米等优质饲料作物。
5.应在提升动物防疫科学化水平上下功夫。加强动物疫情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网络。强化防疫监管,规范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运行管理,深入推进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全面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力争生猪、家禽、牛、羊发病率分别下降到5%、6%、4%、3%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