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峰
(辽宁省绥中县人民医院,辽宁 绥中 125200)
肝细胞癌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与病理研究
刘峰
(辽宁省绥中县人民医院,辽宁 绥中 125200)
目的 研究分析肝细胞癌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与病理基础,提高其诊断的正确率。方法 文章随机选取了2013年8月30日至2014年12月20日于我院就诊的肝细胞癌患者25例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12例作为研究样本,采用东芝Aquilion 16 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CT扫描,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细胞癌患者的扫描结果,总结其疾病病理基础。结果 肝内型胆管细胞癌在增强扫描过程中呈现门脉期强化不明显、动脉或者边缘强化,且出现延迟强化者9例。肝细胞型肝癌增强扫描过程中呈现门脉期组织密度低、动脉期不均匀强化,未出现延迟强化者共19例。胆管细胞癌呈片状,无占位效应者12例,存在胆管扩张者共12例,伴随胆管结石的者共2例,胆管所在肝叶出现萎缩者4例,存在淋巴结转共7例。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共12例。结论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于排除肝细胞癌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有着比较明显的作用,可以在临床筛查中进行推广,肝细胞癌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在病理学基础方面的差异主要是在强化方式上的差别。
肝细胞癌;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强化方式;病学原理
肝细胞癌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肝癌发病类型,其中肝细胞癌的发病率更高,很多的研究曾证明我国原发性肝癌中超过90%以上都是肝细胞癌。本研究中的两种肝癌类型在病理学基础和强化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临床检查筛查和确诊的过程中还是很容易出错,为了进一步的分析两种肝细胞癌的诊断区别,文章对此展开了分析,总结了肝细胞癌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与病理方面的差异。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1一般方法:文章随机选取了2013年8月30日至2014年12月20日于我院就诊的肝细胞癌患者12例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25例作为研究样本。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中共有男性8例,女性患者6例;患者最大年龄为63岁,最小年龄为32岁。临床表现为:腹痛、发热或黄疸,出现上述三项临床表现中的一项或者合并项者共有10例,另外有3例患者可触摸到上腹包块;B超所见:肝内占位性病变(11例);甲胎蛋白检测结果为阴性者12例,经询问未发现有患者存在肝硬化或乙肝病史。肝细胞癌中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6例;患者最大年龄为68岁,最小年龄为25岁;临床表现为腹痛、发热或黄疸,各占10、6、9例,另外有8例患者可触摸到上腹包块;B超检查所见:肝内占位性病变(22例),24例患者可扪及上腹包块9例,B超检AFP检测结果呈阳性。
1.2方法:本实验所选用的CT扫描仪器为东芝Aquilion 16排螺旋CT扫描仪,全体患者行进行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CT扫描,参数设置为200 mA、120 kV、512×512矩阵,间距1 mm开始扫描,厚度1 mm,螺距16。本实验增强扫描选择了优维显行动态扫描方式进行扫描((碘浓度为300 g/L),双筒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入仪器,速率为2.5~3.5 mL/s,剂量为95 mL,动脉期于注射对比剂30~35 s开始扫描,延迟期3~15 min,门脉期60~65 s。
2.1发病部位: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右叶12例,其中周围型8例,肝门型4例;左叶13例,其中周围型9例,肝门型4例。最小病灶3.4 cm,最大病灶7.9 cm。肝细胞癌:右叶6例,左叶6例,最小病灶5.2 cm,最大病灶12.9 cm。病灶形态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合并肝硬化12例。
2.2CT:胆管细胞癌:片状略低密度8例,表现为和周围正常肝组织之间界限不清。肿块形态为分叶状或类圆形者5例,占位效应不明显。密度不均者6例,肝内和病变周围见不明显条状或分支状更低密度区,肝内有高度清晰的点状或条状影者2例。肝细胞癌:均发现了以上症状,但患者例数不同。所有结果统计:肝内型胆管细胞癌在增强扫描过程中呈现门脉期强化不明显、动脉或者边缘强化,且出现延迟强化者9例。肝细胞型肝癌增强扫描过程中呈现门脉期组织密度低、动脉期不均匀强化,未出现延迟强化者共19例。胆管细胞癌呈片状,无占位效应者12例,存在胆管扩张者共12例,伴随胆管结石的者共2例,胆管所在肝叶出现萎缩者4例,存在淋巴结转共7例。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共12例。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肝门型胆管细胞癌是肝内型胆管细胞肝癌的两种类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肝内胆管二级分支以远的胆管上皮细胞,肝门型胆管细胞癌的起源则在右肝管和二级分支至肝门处左。
CT平扫比较缺乏特征性,主要用于辨别间接征象。一般表现为无包膜的低密度肝内肿块,肿块发现时一般已经超过了5 cm,病灶形态一般呈现斑片状,与正常肝组织之间的界限或清楚、或模糊,密度并不均匀。可以窥见肿瘤内包埋胆管,病灶周围或病灶内可见扩张胆管,病变相邻部位肝边缘略显凹陷。
肿瘤早期强化的病理基础是成活的肿瘤细胞 ,肿瘤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则是纤维组织,腔内生长的乳头状腺癌因不含有丰富的纤维组织成分,因此不产生延迟强化[5]。胆管阻塞致门脉血流转向,血液不能再进入梗阻部位肝叶内,肝细胞代谢成蛋白负平衡状态,肝细胞萎缩及梗阻后纤维化,导致局限性肝萎缩。胆管癌易发生腹腔淋巴结肿大转移,不易引起门脉癌栓形成,无肝硬化背景。
[1] 刘国保,罗久伟,成官迅,等.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和MRI诊断及病理基础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10):649-651.
[2] 彭德红,肖立志,肖恩华,等.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扫描及临床表现特点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1):233-235.
[3] 吴耀初,周伟文,陈俏倩,等.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动态增强扫描与病理基础[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3):916-918.
[4] 郭萍,李传资,黄菁慧.CT检查8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误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8):663-664.
[5] 易永忠,刘小明,徐雪峰,等.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4,14(9):462-463.
[6] 梁萍,方华盛,黄春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动态增强扫描与病理对照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35):853-854.
R735.7;R445.3
B
1671-8194(2016)29-0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