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丽 刘 华 陈 黎 孔令万 周彦平 朱一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宝山分院,上海 201900)
针刺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综述
姚俊丽刘 华陈 黎孔令万周彦平朱一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宝山分院,上海 201900)
支气管哮喘当今已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一种主要慢性疾病,属于中医学“哮病”范畴。中医针刺疗法治疗哮喘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尤其治疗哮喘缓解期疗效突出。临床研究方面主要通过对外周血检测,肺功能监测,症状记录等方式对临床疗效进行判定;在动物实验方面近年来研究观测指标的种类更多,成果也颇丰,但在其观测指标的作用机制上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针刺;支气管哮喘;综述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1]。属于中医内科学“哮病”及中医儿科学中的“哮喘”范畴。祖国医学最早关于哮喘的描述见于《黄帝内经》。宋代王执中则首次提出了哮喘之名,并首次提出针刺治疗,其所著的《针灸资生经》曰:“因此与人治哮喘,只缪刺肺俞,不缪刺他穴。”目前临床运用针灸治疗哮喘,不论在成人或是儿童中均取得较好疗效,针刺疗法因其价廉,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得到国内外广大患者的青睐。
针刺治疗哮喘的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杨永璇[2]强调疗效的关键是培本固元,增强体质。在发作期寒饮伏肺,则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取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穴为主;痰热遏肺,则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取手足阳明经、手太阴肺经为主;缓解期则分为肺虚证,脾虚证,肾虚证,辨证取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补肺健脾温肾、固表化痰纳气。陆瘦燕[3]认为治疗哮喘的标证应重在化痰,而治本之法当从心、肺、脾、肾等论,并认为针灸疗法的意义理当和内科用药一致。邵经明认为,哮喘缓解期仍需坚持治疗,以扶正固本,预防复发。一般为青壮年和儿童凡针灸治疗得到根治者明显较老年患者要多,故因及早治疗为宜,并对缓解期的患者,主张于夏秋季节针灸防治哮喘。田从豁重视理、法、方、穴、术的综合运用,采用针药并用的方法治疗,主要从肺脾肾三脏论治哮喘,且认为督脉的气血调畅,有助于哮喘的治疗。
临床上针刺治疗哮喘发作期时,选穴组方除传统的邵氏“三穴五针”法外,多是结合临床经验取穴,在选穴理法上各有不同。如彭良采用温阳理气法针灸治疗发作期哮喘患者,取百会、大椎、风府、风门、凤池、肺腧、定喘、膻中、支沟。张梦等则运用降气平喘针法治疗哮喘,取穴孔最、膻中、阳陵泉、丰隆,能够缓解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的气道痉挛,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改善患者肺的通气与换气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吴兆利自拟培土生金针灸处方:肺俞、脾俞、足三里、中脘、太白,同时配合温针灸法,灸至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观察结果表明针灸能明显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微循环,从而降低哮喘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
针灸疗法在缓解期儿童支气管哮喘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莫珊等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维丁胶性钙、维生素B12治疗儿童哮喘48例,疗效肯定。兰春燕在给予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酮替芬、美普清和必可酮喷雾剂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取穴:肺俞、脾俞、足三里、中脘、太白。辨证加减:痰热壅肺者,加鱼际、尺泽;肺脾气虚者,足三里、加脾俞;脾肾阳虚者,加太溪、肾俞。同时配合温针灸法,灸至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疗效显示出加用针灸疗法治疗哮喘缓解期的优势。林纪秀在给予108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儿氨茶碱、吸入激素及祛痰等处理的基础上加用针灸取穴肺俞、脾俞、肾俞、大椎、定喘、风门等穴,观察显示患儿加用穴位针刺治疗后,哮喘复发率、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降低。
支气管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各种细胞因子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的调控,在哮喘病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针刺足三里具有促进模型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低水平TGF-β浓度的增高、抑制GM-CSF浓度增高的作用,促使EOS数目的下降和EOS的凋亡率,从而减轻气道局部EOS的浸润状态或阻断炎性介质的释放,缓解气道平滑肌的痉挛,改善哮喘炎症状态。针刺肺经经穴、肺大肠经经穴均能降低外周血EOS计数和血清ECP水平,进而改善哮喘慢性持续性期患者的气道炎症。邬继红等选用“大椎”穴观察每日针刺、隔日针刺和隔2 d针刺对哮喘豚鼠血清总IgE、IL-4的影响。结果发现各针刺组均可以使致敏豚鼠升高的血清总IgE、IL-4含量明显降低,血清总IgE接近正常水平。马建吟等对呼吸道过敏豚鼠进行实验研究,观察激光针疗对支气管哮喘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针疗可降低过敏性豚鼠血液组胺量,并改善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功能。
气道重构是气道反复损伤与修复的结果,炎性基因和各种因子的表达在气道重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通过对过敏性哮喘气道模型大鼠选取“大椎”“风门”“肺俞”进行针刺治疗,结果显示针刺可调节气道平滑肌细胞T型钙通道蛋白的表达,抑制哮喘气道重建。研究实验表明采用在背三针(大杼、风门、肺俞)穴位上进行电针,发现豚鼠进不同频率的电针干预治疗之后,能够降低MMP-9的表达。提示早期应用电针能有效地干预气道重构的形成,有利于对慢性哮喘的治疗与预防。
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对于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有重要作用,具有稳定呼吸道、促进纤毛运动、松弛平滑肌等功能,并以此拮抗哮喘的发生。实验利用Western-Blot方法探讨了针刺参与调节过敏性哮喘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SP-A的表达机制,表明针刺防治过敏性哮喘的机制与调节哮喘大鼠呼吸道内SP-A的表达有关。P物质(substance P,SP)是人们最早发现的神经肽之一,SP是调节机体免疫和内分泌的重要因子,作为一种能被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共同识别的信号物质而被引起广泛关注。戴文军等发现针刺使血浆SP含量降低,血管活性肠肽含量升高,对哮喘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具有抑制作用。刘智斌等采用卵清蛋白致敏后诱发哮喘大鼠模型,观察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得到了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同穴位针刺后均使血浆SP含量降低,血管活性肠肽含量升高。王燕等通过实验发现,针灸疗法可降低哮喘患者血浆P物质含量,提高血管活性肠肽含量和皮质醇水平,对哮喘缓解期的治疗尤其是对于改善激素全身性疗法产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抑制具有重要意义。
p38MAPK属于应激激活的蛋白激酶,与炎症、应激反应的调控密切相关,在哮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针刺后哮喘大鼠的肺组织p38MAPK蛋白表达明显降低,c-fos蛋白表达降低,提示针刺的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p38MAPK蛋白表达有关。
针刺疗法用于支气管哮喘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发展,不但有大量相关临床疗效方面的研究,更有很多关于针灸治疗哮喘的相关机制的研究,但是也同样存在着问题。
4.1传统中医,以人为本,辩证施治的理念,使得中医的治疗往往个体化倾向明显,临床选穴方面各医家思路繁杂,组方各异;一般多与其他如灸法、敷贴等配合;针刺手法、深度及方式或有不同等;缺乏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规范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等,这些都或有可能造成了目前中医针灸大量临床研究结果的不稳定性,缺乏可复制性及广泛性的特点。
4.2在动物实验方面,由于哮喘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较多的相关环节。目前的动物研究,在选择实验项目指标时则相对单一,对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不足,对针刺产生作用的具体机制研究不足,使得研究结果难免以偏概全,缺乏更积极的研究意义。
针刺治疗哮喘临床疗效确有其优势,且远期疗效更为显著,但是在临床方面,亟需要建立一套更为符合中医理论基础的治疗机制,以便于掌握长期的、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与实验数据。或许随着现代医学对哮喘疾病的认识,针刺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会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185.
[2]杨依方,狳明光,葛林宝.杨永璇针灸医案医话[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3-24.
[3]王佐良,徐玉声,陆焱圭.陆瘦燕针灸医案医话[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2-162.
R256.12
A
1671-8194(2016)24-0029-02
上海市宝山区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12-E-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