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菊花,王 凯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甘肃 肃南 734400)
肃南县发展牦牛产业的主要做法和思路
海菊花,王 凯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甘肃 肃南 734400)
肃南县地处蒙新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不同的植被群落和生境景观,草地类型主要有荒漠草原类型、荒漠化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高寒草原等。全县草地面积170.94万hm2,天然草地牧草总贮量14.7亿kg,很适宜发展牦牛和细毛羊产业。
牦牛(Bos gruniens)属世界第三大极地动物,其生活地区具有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牧草生长期短、辐射强、氧分压低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对耐粗饲、耐寒有一套独特的体质体态结构和生理机制,可以利用其他畜种无法适应的高寒草场资源,在终年放牧、无棚圈、不补饲的极为粗放饲养管理条件下能正常繁衍,几乎处于半野生状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对健康的关注前所未有。对牛肉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追求营养丰富、瘦肉多、脂肪含量少的肉品,还要求加工后优良风味、口感好。牦牛肉肉质细腻,色泽鲜美,血红蛋白含量高,经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分析测定,肃南牦牛肉除胱氨酸、色氨酸外,其余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当地黄牛,必需氨基酸之间的比例也与人体的需要最为接近,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此外牦牛肉是典型的绿色营养食品,似于半野味,肉质鲜美,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多氨基酸等特点,可以制成多种肉制品如分割肉、冷却肉、酱牛肉、牛排等进入国内及国际市场。
肃南县是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的纯牧业县,甘肃高山细毛羊和肃南牦牛是主导畜种。2015年6月末,全县各类牲畜饲养量达到123.15万头(只),在畜种结构中,绵羊109.37万只,占88.8%;山羊6.93万只,占5.63%;牛6.34万头,占5.15%,其中牦牛饲养规模达到5.8万多头,占牛总量的91.5%,主要分布在皇城镇、马蹄藏族乡、康乐乡和大河乡的高海拔边缘草原。
2.1 领导重视,政策、资金扶持有力,发展势头强劲
自张掖市做出实施“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项目工程”以来,肃南县各级领导重视,精心谋划,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绿色畜牧名县的意见》、《关于建设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意见》、《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意见》,将细毛羊和牦牛作为主导品种、确定主推技术,加快产业发展。在资金支持上依照《肃南县推动草食畜牧业产业发展贷款贴息工作实施方案》对发展牦牛等产业进行贷款贴息扶持,养殖户最多可享受200万元的贴息贷款。各级政府把牛羊产业作为调整畜种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抓,以市场为导向,对肉牛产业给予积极扶持和政策上的引导,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跟踪服务,充分调动了广大农牧村干部群众对肉牛养殖产业的积极性,干部群众达成一致共识,上下齐心,形成了合力,有力推动了牦牛产业的发展。
2.2 群众积极,技术设施配套,牛产业初见成效
2015年底,全县母牛饲养量达到3.46万头,其中适龄母牛2.07万头,适龄母牛比例达到60%。到目前为止,已出栏肉牛1.45万头;在明花乡、马蹄乡、大河乡和皇城镇新建牦牛、肉牛养殖小区6个,养牛规模达到0.31万头,培育创建以牦牛、肉牛养殖为主的家庭牧场3个,新建疫情监测点4个,疫情监测室5个,村级动物疫病防疫室5个;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0.3万亩,购置割草机具36台件,累计达到216台件;新建青贮氨化池(窖)120个0.72万立方米;新增肉牛冻配改良点1处,引进肉、奶牛冻精2988支,完成奶、肉牛冻配改良516头,引进含野血牦牛10头,选育含野血种牦牛76头,开展牦牛复壮改良2/76头;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免疫接种口蹄疫4.39万头,免疫率达98.41%;推行了牲畜引进报检制度,严格检疫环节,做到检疫关口前移,运输、屠宰场(点)、活畜及畜产品交易三个环节的检疫率均达到100%。明花乡瞄准市场先机,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光热资源、秸杆资源、富余劳动力资源,围绕全市“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项目”,养殖户以自繁自育和改良选育为主的基础上,积极从周边县市区购买基础母牛,实施“养牛户户均3头能繁母牛行动计划”,建立肉牛养殖示范小区2个,新建牛舍80座,400间,1.2万平方米。新建青贮氨化窖(池)70座、0.35立方米,青贮秸秆1260吨。购置收割粉碎为一体的青贮机7台,铡、粉草等机械达到164台件。发展肉牛育肥户(每户10头以上)65户,育肥肉牛780头,全乡6月末存栏牛1921头,基础母牛达到1153头,目前出栏牛730头,销售总收入256万元,人均养牛收入达2000元。
2.3 思路转变、模式创新,牦牛舍饲肥育成为牧民增收的新途径
牦牛由于终年放牧在高海拔、气候寒冷多变的高原牧区,表现为野性十足,随着牧草的枯荣交替,经历着“夏壮、秋肥、春乏的循环”一直以来都没有系统的舍饲育肥试验数据,为了探讨牦牛舍饲育肥的养殖效益和适应性,技术人员选择在马蹄、明花的2个牦牛牦牛合作社自立科研项目,开展了2~5岁牦牛舍饲喂养适应性观察和增重效果试验,经过100 d的舍饲试验,除在舍饲初期的2~3 d由于生活环境和草料突然发生变化出现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外,再没有出现不适应舍饲喂养的情况,在精粗饲料比35:65的情况下,日增重可达600~1 000 g,出去饲料和人工,每头牛增收860元,此外,牦牛经过短期育肥,脂肪沉积均匀,大理石样明显,卖相好。通过试验研究和舍饲喂养技术示范,牦牛养殖户的信心大增,出现了马蹄扎西牦牛育肥合作社。祁连山牦牛育肥合作社以育肥牦牛增收致富的典型。明花乡许三湾村赵永东,自2014年以来,大胆尝试牦牛舍饲育肥,舍得投资,运用配合饲料育肥牛300多头,每年纯收入20万元。
2.4 立足区域优势,打响品牌战略,肃南牦牛肉变“为紧俏货”
肃南牦牛是生活在高寒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特种家畜,有“高原之舟”、“全能家畜”之称。牦牛肉属半野生天然食品,被誉为“牛肉之冠”,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胡萝卜素、钙、磷等微量元素,脂肪含量低,对增强人体抗病力、细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注册商标“九排松”。牦牛奶以乳脂率高、营养成分全面而著称,被誉为“奶中极品”。
为此,畜牧技术部门与甘肃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开展《肃南牦牛肉的食用加工品质及排酸嫩化研究》等科研项目,项目立足“高原”“绿色”这一区位优势,在牦牛肉精深加工上做文章,对肃南牦牛产肉性能、食用品质、营养成分、风味特征、成熟机理、排酸嫩化规律、重金属兽药残留等方面开展了科研研究。为今后肃南牦牛肉的科学加工、利用、制定胴体分级标准、肉质评定、市场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牦牛的选择育种、繁殖改良、饲养管理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在提高肃南牦牛肉生产效率,促进商品化,增加牧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
与此同时,肃南县为了打造知名品牌,相关技术人员到周边省市学习考察品牌创建经验和做法,并加强牦牛放牧和屠宰各环节的监管,“肃南牦牛”取得了无公害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注册了“九排松”牛羊肉商标、“肃南牦牛”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并在交通沿线制作品牌宣传牌,在各种节会活动制作宣传品,加大宣传力度。政府积极支持企业投资生态畜牧业建设和无公害食品加工销售,开展肉产品分割加工加工、牦牛肉熟制品小包装,兴建乡(镇)农贸市场,鼓励购销组织、大户和经纪人参与畜产品流通,充分发挥互联网+模式的电商销售,涌现出了皇家牧场、草原惠城、桦树林生态养殖等一批牦牛肉加工、营销方面的典型,初步建立起了符合牧区实际的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目前,肃南牦牛肉已经已经改变了过去以原材料形式的大块销售模式,逐步变为不同部位分割、不同烹调做法、不同人群品尝的小包装销售,肃南牦牛肉正在通过电商坐上飞机走近北上广,牦牛肉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
3.1 对产业扶持不大,比较效益不高
各级政府在思想观念、资金扶持投入、草场资源利用等方面倾向于细毛羊,对牦牛产业支持力度不大,资金投入甚微,科技投入不足,使牦牛个体生产性能不高,养殖效益低下,规模数量偏小。
3.2 良种化程度低,养殖方式简单粗放
牦牛作为第二主导畜种的,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基本处于粗放性生产和无序经营的现状,由于牦牛养殖区域大都处于边缘草原,管理粗放,近亲繁殖比较严重,更谈不上选种选配,造成牦牛品种不同程度的退化。牛群长期不跟群放牧,发病得不到及时治疗,野兽攻击和乏弱病死,严重影响产业的发展壮大。
3.3 产业链条短,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牦牛产品由于缺乏精深加工的规划和龙头加工企业的带动,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低,大都还是以活牛或初级品销售,出售原始产品,商品转化率程度很低,生产、加工、销售规模小,市场基本没有形成经济效益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肉牛产业的发展。
3.4 草原产草量下降,牦牛放牧空间变窄
由于国家将草原生态保护提高到更高层面,因此各级政府在宏观政策上限制牦牛的发展,在饲养规模上难以实现量的突破,很难成规模优势,无法占领市场。
3.5 没有制定出牦牛肉生产、加工、销售体系标准
牦牛作为稀有畜种,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加之没有制定出完善的体系标准,因此呈现出无序化经营状态,牦牛产业缺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1 加强草原建设和管理力度
加大对草原建设投资,保护草原植被和生态,创新饲养模式,大力推行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舍饲喂养技术,实施牧区繁育、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肥育出栏的途径。
4.2 加大牦牛的品种复壮改良进程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牦牛品种近亲繁殖和品种退化,投入资金引进生长发育快、体格大、繁殖能力强的含野血牦牛品种复状改良当地牦牛,积极推广野血牦牛冻配改良技术,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4.3 做好肃南县高原牦牛肉地域特色品位提升工作
积极配合肉食品加工企业做好牦牛肉深加工的开发利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牦牛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增加附加值,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4.4 依托现代物流和互联网+营销模式
加强牦牛生产各环节和屠宰加工各环节的质量监管,执行质量可追溯体系,积极开展网上销售,冷链物流,使牦牛肉这一“牛肉之冠”走出大山深处,走向高端市场和一二线城市。
2016-08-20
2016-08-25
海菊花(1968-),女,甘肃甘州人,畜牧师,大学,主要从事牧区牛羊品种改良工作。
*通讯作者:王 凯(1966-),男,推广研究员,大学,主要从事放牧牛羊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工作。
S823
A
1001-9111(2016)06-00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