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光生
(甘肃省肃南县草原站,甘肃 肃南 734400)
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我国著名的高大山系之一, 长期以来,受气候变迁、超载放牧、人为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祁连山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而肃南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一线,东西长650 km、南北宽120~200 km,总面积238.87万hm2,其中17.8万hm2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总面积的49.3%。因此,肃南县是拥有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最大面积的资源县,也是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重点县之一。境内草原广袤、森林茂密、河流纵横,是发展肃南县畜牧业的物质基础,畜牧业是肃南县的主要产业,饲养的牲畜主要有甘肃高山细毛羊、肃南牦牛、肃南藏羊和河西绒山羊。但是随着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力度加深加快, 生态功能区进一步强化管理,禁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的严格执行,对肃南县家畜饲养与发展带来了一些影响,而肃南牦牛作为肃南县的第二主导畜种,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肃南牦牛来源于青藏高原,是青藏牦牛一个地方类群,是在祁连山中段北麓区自然环境下,经当地牧民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培育出的适应高寒山区、抗逆性较强的地方品种[1]。生长在海拔2600~4500m的高寒地区,能耐零下30~40℃的严寒,喜冷怕热、性情较野、喜攀登高等习性。是肃南县的第二主导畜种,早在20世纪肃南牦牛以驮运和产肉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牦牛驮运被家庭汽车、拖拉机等机械代替,肃南牦牛以提供肉品为主,是牧区群众生活的主要肉类来源之一。
肃南牦牛长年生存在海拔2600~4500 m的高寒山区环境下,以野外散养采食生长,能耐零下30~40℃的严寒。但随着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特别是 2018年10月29日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更加明确了祁连山生态功能区,即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和外围区的范围,并对各功能区做出了严格要求,明确规定在核心区严禁从事生产活动和家畜进入。而肃南牦牛生存环境大多数在祁连山核心区范围内,因此肃南牦牛将从海拔较高的放牧区被转入到海拔较低的放牧区,肃南牦牛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肃南牦牛喜欢在海拔较高的寒冷环境下生存,该环境下的草地没有草原围栏建设,各牧户的牛群可以自由混合在一起,在范围较大的草原上采食、繁殖。而肃南牦牛从海拔较高的寒冷放牧区被转入到海拔较低温暖的放牧区,各牧户的牦牛只在范围较小的自家围栏草场上生活,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因受限致使肃南牦牛喜冷怕热、性情较野、喜攀登高山、合群性等生活习性发生了改变。
随着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个功能区划分确定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力度加大及管理制度执行,不但改变了肃南牦牛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影响到了肃南牦牛采食范围和采食牧草的种类。功能区划分前肃南牦牛采食范围广阔,采食牧草种类多, 功能区划分后肃南牦牛采食范围狭窄,采食牧草种类较少(见表1)。
表1 功能区划分前后肃南牦牛采食范围及采食牧草种类变化
自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以来,肃南县每年把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放在首位。截至目前,全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核心区共46.85万hm2草原实施禁牧,其他92.6万hm2草原实行草畜平衡[2], 并通过舍饲半舍饲养殖、草原流转、异地借牧和压缩牲畜规模等措施完成减畜10.18万个羊单位。祁连山生态功能区划定后, 2018年肃南牦牛6月末饲养量下降了16.4%, 年末存栏数下降了9.2%, 能繁殖母牛下降了6.93%(见表2)。
表2 功能区划分前后肃南牦牛饲养量变化 单位:万头
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对于西部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通过实践证明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有效地遏制矿产开发、水电开发、开荒种地、超载放牧、旅游开发等人为破坏生态的行为,更有效地改善祁连山冰川退缩、水源涵养效能减弱、植被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等诸多问题, 使祁连山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循环。但随着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相关生态区禁牧、休牧等制度的执行,给肃南县畜牧业发展带来了一些影响,特别是对某些家畜饲养影响较大,如对肃南牦牛来说生存环境、采食范围、饲养量等方面受到了限制。因此为了进一步巩固祁连山生态保护与治理修复现有成果,更好地发挥祁连山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加大祁连山保护与修复资金投入,根据祁连山不同的功能区制定生态补偿办法,建立长效补偿制度,提高补助资金。二是加大牧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扶持牦牛养殖户,转变牦牛养殖方式,将高海拔寒冷散养方式转为低海拔温暖舍饲和半舍饲养殖。三是通过品种选育、杂交改良和人工授精技术等,培育优良牦牛新品种,提高牦牛生产性能,把肃南牦牛养殖业推向标准化、规模化,使肃南牦牛养殖走向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