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牛选育改良及肉牛种业发展建议

2016-01-29 02:46昝林森梅楚刚王洪程
中国牛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塔尔牛黄牛种业

昝林森,梅楚刚,王洪程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2.国家肉牛改良中心,陕西 杨凌 712100)

论 坛

中国黄牛选育改良及肉牛种业发展建议

昝林森1,2,梅楚刚1,王洪程1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2.国家肉牛改良中心,陕西 杨凌 712100)

本文在全面介绍中国地方黄牛品种资源现状及其选育改良概况的基础上,并针对当前肉牛种业面临的品种选育缺乏科学规划、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良种良法不配套、国民食物结构有待改善以及缺乏自主培育和选育优秀种公牛的能力等问题,提出了设立育种专项、加强人才队伍与育种组织建设、推动产学研实质融合等建议,有助于我国肉牛种业发展。

中国黄牛;选育改良;肉牛种业;发展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不断改善,肉牛产业已成为继奶业之后的又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我国地方黄牛正由役肉兼用朝肉用方向选育改良,以满足肉牛产业发展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牛产业起点低、起步晚,地方黄牛品种选育主攻方向不明确,且时断时续;杂交改良选用主导父本盲目性较大,品种“多、乱、杂”现象严重。所以,即使经过了30多年的选育改良,肉用性能欠佳的地方黄牛仍旧是我国肉牛生产的主体。目前,我国肉牛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1 中国黄牛选育改良及产业概况

1.1 中国地方黄牛品种资源及其选育成效

我国是世界上牛品种最多的国家,现有72个肉牛品种。其中,52个国内地方黄牛品种,7个自主培育品种,13个国外引进品种。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肉牛产业已形成东北、中原、西北、西南4个肉牛优势产区[1]。黄牛是我国的特色资源,一般分为北方黄牛、中原黄牛和南方黄牛3大类。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晋南牛、延边牛5个品种被公认为中国黄牛的代表性品种。这些品种均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好、肉质细嫩等优点,虽然普遍存在生长速度慢、体型发育不佳、胴体产肉少、优质牛肉切块率低等缺陷,但是,这些地方黄牛是培育中国特色优质肉牛新品种不可或缺的种质资源,过去、现在乃至今后必将是我国肉牛生产的种源基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以重点保护和科学改良。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黄牛育种协作组(现更名为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的成立,一些地方也相继成立了当地黄牛品种选育协作组,制订了相应的技术方案并开展了选育改良工作,形成了一批技术成果。例如,自2000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一步加强了秦川肉牛新品系选育工作,通过统筹多方科技资源和加强产学研合作,现已成功选育出秦川肉牛新品系1个,其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都得到显著改善,其24月龄平均体重、净肉率以及嫩度分别提高了21.92%、17.37%、19.08%,生长速度也明显加快,日增重达到0.9kg以上,各部位发育匀称、牛肉大理石花纹明显,是理想的肉用体型。

此外,南阳牛、延边牛等地方黄牛的本品种选育工作也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1.2 国外品种引进及杂交改良地方黄牛成效

我国地方黄牛品种多,优缺点明显,开展本品种选育工作进程缓慢,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牛肉市场需求。通过引进外来的优良品种与本地黄牛品种进行杂交,成为开展本品种选育改良、新品种培育和商品牛生产等广泛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先后共引进13个国外肉牛品种中利用面积较广的国外品种主要有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安格斯牛、短角牛、丹麦红牛、皮埃蒙特牛、黑毛和牛等,它们在我国肉牛品种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已有8个普通牛被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之中,其中乳用型牛1个(中国荷斯坦牛)、乳肉兼用型牛4个(中国西门塔尔牛、中国草原红牛、新疆褐牛和三河牛)、专用肉牛3个(夏南牛、延黄牛和辽育白牛)[2],此外,还有2012年审定的乳肉兼用型品种蜀宣花牛和2014年新审定的肉牛品种云岭牛。

1.2.1 乳用改良及品种培育

中国荷斯坦牛,是利用从不同国家引入的纯种荷斯坦牛经过纯繁、纯种牛与我国当地黄牛杂交,并用纯种荷斯坦牛级进杂交,高代杂种相互横交固定,后代自群繁育,经长期选育而培育成的我国唯一的奶牛品种,1987年在农牧渔业部和中国奶牛协会的主持下,通过了品种鉴定验收。中国荷斯坦牛原称中国黑白花牛,为了与国际接轨,1992年农业部批准更名为“中国荷斯坦牛”。据我国21925头品种登记牛的统计,中国荷斯坦牛305 d各胎次平均产奶量为6359 kg,平均乳脂率为3.56%。在京、沪、津、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山西等大中城市附近及重点育种场,其全群年平均产奶量达7000 kg以上,个别高产牛群平均产奶量已超过8000 kg,超过10000 kg的奶牛个体不断涌现[3]。总体上,北方地区产奶量较高,南方地区由于气候炎热而相对较低。

1.2.2 乳肉兼用改良及品种培育

在中国黄牛乳肉兼用改良方面,我国主要通过引入西门塔尔牛、瑞士褐牛、荷斯坦牛、短角牛等国外乳肉兼用、乳用牛品种做父本来开展的,主要培育了5个乳肉兼用牛品种,分别简介如下:

中国西门塔尔牛:利用先后从前苏联、瑞士、德国、法国及加拿大等多次引入西门塔尔牛,与本地黄牛级进杂交,选育高产改良牛的优秀个体培育而成的大型乳肉兼用新品种。相较于本地品种,选育的中国西门塔尔体格增大,生长快,后代母牛产奶量成倍提高。其种公牛体重1100~1200 kg,种母牛为550~600 kg,接近或超过主要原产国西门塔尔牛的水平,同时,在日增重、产肉性能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提高。另外,据统计,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核心群2178头母牛产乳量超过5000 kg,乳脂率4.0%,杂种母牛产乳量2000~3000 kg,乳脂率4.2%以上[3]。

三河牛:主要分布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西麓的额尔古纳旗三河(根河、得勒布尔河、哈布尔河)地区,并因此而得名。它是我国培育的第一个乳肉兼用品种,为多品种杂交后经选育而成,含西门塔尔牛血液。据报道,该品种的血统来源有10个以上,主要是1912~1923年间从俄国引入的乳用杂种牛,其父系多为西门塔尔牛,还有少量的雅罗斯拉夫牛等。1954年国家建立育种场,开始系统选育工作。通过长期选育,群体质量显著提高,逐步育成了现今耐高寒、耐粗饲、适应性强和易放牧饲养的乳肉兼用品种。1982年制订了品种标准。1986年鉴定验收并命名[3]。三河牛年产乳量为3600 kg,阉牛和公牛的屠宰率分别为53.11%和50%~55%,净肉率分别为40.2%和44%~48%。

新疆褐牛: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塔城等地区。由瑞士褐牛及含有该牛血液的阿拉塔乌牛与当地黄牛杂交育成。成年体重:公牛平均为950.8 kg、母牛为430.7 kg,平均产乳量200~3500 kg,高的个体产乳量达5162 kg;平均乳脂率4.03%~4.08%,乳中干物质13.45%。该牛产肉性能良好,屠宰率55.42%,肉骨比4.47∶1,高档肉占净肉重的17.24%,优质肉占净肉重的27.76%[4]。新疆褐牛适应性好,耐粗饲,对严寒酷热气候耐受力强,且发病率低。

中国草原红牛:主要分布于我国吉林省白城地区西部、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和锡林郭勒盟南部及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中国草原红牛是由短角牛与蒙古牛长期杂交选育而成[3]。成年公牛700 kg以上,成年母牛近500 kg。放牧加补饲条件下,产乳量为1800~2000 kg。泌乳期约210 d。经短期肥育,3.5岁阉牛屠宰重499.5 kg,屠宰率52.7%,净肉率44.2%。中国草原红牛对冬季严寒及夏季酷热干燥气候适应性好,耐粗放饲养管理。

蜀宣花牛:以宣汉黄牛为母本,通过西门塔尔牛与宣汉黄牛杂交,导入荷斯坦牛后,再用西门塔尔牛级进杂交创新,经横交固定和4个世代的选育提高,培育而成的乳肉兼用型牛新品种,2012年通过审定。成年母牛年产奶量达到年均4480kg以上,乳脂率达到4.2%,屠宰率58.1%,净肉率48.2%[5]。

1.2.3 肉用改良及品种培育

在中国黄牛肉用改良方面,我国主要通过引入夏洛来牛、利木赞牛、婆罗门牛、莫累灰牛等国外肉用牛品种做父本来开展的,主要培育了4个肉用牛品种,分别简介如下:

夏南牛:2007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夏南牛是以夏洛莱牛为父本,以南阳牛为母本,经导入杂交选育而成,夏南牛含夏洛来牛血37.5%,含南阳牛血62.5%,其特点是体格高大健壮、抗逆性强、耐粗饲、耐寒冷,但耐热性能稍差。夏南牛屠宰率为65.87%、胴体产肉率为84.58%、净肉率为54.45%、肉骨比6.46:1,高档优质肉块出肉率达48.44%,其中高档牛肉率18.39%,优质肉切块率30.05%[6]。适于河南等中原地区饲养。

延黄牛:2008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延黄牛是以利木赞牛为父本,以延边黄牛为母体,经过杂交形成的含75%延边黄牛、25%利木赞牛血统的稳定群体,利杂牛体型改善,肉用特征明显,生长强度增大,杂种优势明显[7]。适于吉林等东北地区饲养。

辽育白牛:2009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辽育白牛是以夏洛莱牛为父本,以辽宁本地黄牛为母本级进杂交后选育而成,含夏洛莱牛血统93.75%、本地黄牛血统6.25%,辽育白牛早熟性和繁殖力良好,抗逆性强,尤其抗寒能力突出[8]。适于辽宁等东北地区饲养。

云岭牛:2014年通过国家审定的云岭牛是通过婆罗门牛、莫累灰牛等和云南黄牛进行三元杂交选育出的肉牛新品种,该品种适于热带、亚热带环境饲养的,具有高繁殖、肉质好、耐热抗蜱及广泛适应性等优良特性[9]。适于云南等西南地区饲养。

总体来说,杂交选育新品种的形成既保留了地方牛品种肉质好、适应性强的遗传素质,又显现了国外优良品种肉牛体型大、生长速度快、肉质优等特征。

2 中国肉牛种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相比国内原有的地方黄牛品种,选育改良形成的新品种(系)在产肉性能、产乳性能、肉质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但是,我国黄牛品种选育改良工作尚待加强,而且很多问题需要加以克服和避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牛种业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品种选育改良缺乏科学规划,品种改良与市场导向步调不一致,肉牛良种覆盖率低,约35%左右。

二是我国黄牛平均胴体重246.5 kg/头,其中南方本地黄牛平均胴体重仅为174.2 kg[10],与国外专门化肉牛品种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且产肉率低、个体贡献率低。

三是良繁体系不健全,基础母牛群保护不力,“杀青弑母”现象严重,产业基础和发展后劲面临严峻挑战。

四是良种良法不配套,标准化育肥水平低且规模较小,无法满足加工企业的牛源供应;

五是国民食物结构有待改进,加上牛肉品质、分级标准、追溯体系方面存在缺陷,牛肉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

六是我国迄今为止未形成自主培育和选育优秀种公牛的能力,因此多年来用于牛群品种改良的种公牛主要依赖于国外引进,而国外引进的未经验证的青年公牛其改良效果有限,使得我国的奶牛群的遗传改良受到很大制约。

3 科技创新建议

在市场竞争激烈、行业不断兼并重组的大趋势下,各大动物种业企业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与发达国家牛业发展相比,我国在种业科技创新方面差距较大,任重而道远。

3.1 设立动物育种专项,加强肉牛生物技术育种研究与应用类项目的投入

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应设立动物育种专项,在肉牛育种方面应以创新现代育种理论与方法为目标,重点攻克分子育种、MOET繁育关键技术与常规技术有效结合的技术瓶颈,为强优势杂交组合、常规新品种和新种质创制提供技术平台和科技支撑。

生物技术是肉牛品种改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项目应涉及到:我国特有黄牛资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的挖掘、肉牛新型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含转基因技术的肉牛新品种(系)的创建、肉牛育种信息技术研究与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等方面。

3.2 加强育种组织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肉牛育种人才队伍

人才是种业科技和种业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企业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首先,我国肉牛产业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科研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精通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型人才;其次,还需要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种业企业家),即具有创新企业管理理念,能够根据企业内外环境适时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有效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企业管理人才;第三,要加强肉牛育种组织及其技术团队建设,纳入政府专项支持计划,产学研紧密结合,及时开展肉牛联合育种工作。

3.3 推动产学研实质融合,强化制种供种能力建设

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在国家长期支持下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为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重点是农业产业链的中上游,与下游应用推广企业结合不够紧密,限制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和程度。今后的工作重点是要明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分工,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打通产业链原有组织结构瓶颈,强化骨干肉牛育种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基础地位,加速我国肉牛种业发展,形成资源共享的区域性联合育种体系。

总之,发展现代肉牛种业,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强化制种供种能力建设,是建设我国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的源头性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部门、科教单位和龙头企业高度重视,并予以大力支持。

[1] 昝林森,梅楚刚,王洪程.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形势及对策建议[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48-52.

[2]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 昝林森.《牛生产学》[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 周振勇,李娜,李红波,等.新疆褐牛产肉性能分析[J].家畜生态学报,2014(04): 74-78.

[5] 王淮,赵益元,付茂忠,等.蜀宣花牛体型外貌、线性评定及生理指标测定[J].中国牛业科学,2014(02): 21-23.

[6] 祁兴磊,赵太宽,王之保,等.夏南牛高档牛肉屠宰试验报告[J].中国牛业科学.2015(06): 49-53.

[7] 李丽.肉用牛良种——延黄牛[J].农村百事通,2016(01): 37-38.

[8] 韩杰.辽育白牛犊牛的饲养管理要点[J].中国畜禽种业,2016(04): 68.

[9] 杨凯,亐开兴,杨世平,等.云岭牛的生长发育及育肥性能研究[R].宁夏固原: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2015.

[10]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2015年度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R].2016.

Breeding and Improvement of Chinese Yellow Cattle and Suggestions on Beef Cattle Industry

ZAN Lin-sen1,2,MEI Chu-gang1,WANG Hong-cheng1

(1.CollegeofAnimalScienceandTechnology,NorthwestA&F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712100,China;2.NationalBeefCattleImprovementCenterinChina,Yangling,Shaanxi712100,China)

Based on the elaborating on the Chinese local yellow cattle breed current situation and breeding improvement situation,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lacking of scientific breeding plan, unsound breeding system and methods,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food construction and lacking of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of excellently breeding bull, and so on.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The suggestions including establishing special breeding project, strengthening the funding of beef cattle breed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reeding organiz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which will be of great benefi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ttle seed industry in China.

Chinese yellow cattle; breeding and improvement; beef cattle seed industry; development suggestion

2016-10-11

2016-10-15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BAD03B04),国家863计划 (2013AA102505),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体系(CARS-38),陕西省科技支撑计划 (2014KTZB02-02-01)。

昝林森(1963-),男,陕西扶风人,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肉牛奶牛遗传改良与健康养殖方面教学科研工作。

S823

A

1001-9111(2016)06-0001-04

猜你喜欢
塔尔牛黄牛种业
日粮硒来源对西门塔尔牛精液品质的影响
制作泥巴黄牛
新疆地区西门塔尔牛核心群选择
西门塔尔牛与蒙古牛屠宰性能对比试验
打击“黄牛”到底靠什么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车101:给黄牛做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