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采煤技术引进的若干问题探究

2016-01-29 05:30刘银伟

刘银伟,刘 芳

(1.华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00;2.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晚清采煤技术引进的若干问题探究

刘银伟1,刘芳2

(1.华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00;2.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摘要:晚清时期清政府被迫开放国门,西方近代工业传入中国,致使国内用煤量大大增加。为满足该项需求,清政府采用多种方式引进西方先进的采煤技术,例如:编译《开煤要法》等采煤专著;引进西方采煤技师指导建立新式煤矿,同时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采煤知识;创建新式矿务学堂,培养采煤专业人才。伴随这个过程,近代中国不仅逐渐掌握了西方采煤技术,还为煤炭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晚清时期;采煤技术引进;《开煤要法》;采煤技师;矿物学堂

自鸦片战争起,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对外贸易的频繁,耗煤量剧增。美国公使蒲安臣在1864年记录“中国沿海的轮船每年耗煤达到40万吨,费款约在400万两”[1]。然煤炭属于大宗货物,不能单纯依赖进口,必须依靠国内的煤炭,可是传统煤窑多采用手提肩扛的方式,产出量无法满足近代工业的能源需求,因此又必须建设近代新式煤矿。于是,清政府于1875-1895年间在直隶磁州、台湾基隆、直隶开平、山东淄川等处建立15个近代煤矿,同时引进西方采煤技术。

国内学界对近代煤矿工业的研究多集中于分析煤炭技术的改进、影响煤炭生产发展的因素、煤矿工人运动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煤矿的资本渗透等方面。笔者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通过翻译西方采煤专著,引进与培养采煤技术人才,创建新式学堂等方式逐渐引进西方采煤技术,对中国近代煤炭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 近代西方采煤翻译著作的特点分析:以《开煤要法》为例

为了满足近代煤炭生产的需要,西方的采矿翻译著作在煤矿工业形成早期便传入中国。湖北广济煤铁矿筹办之初,开列了一个购书清单,从上海购买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的《地学浅析》八本,《金石识别》六本,《冶金录》二本;又购买美华书馆发售的《地球说略》一本,《地理问答》一本[3]48。傅兰雅于1875年在中国上海接管格致书院,并着手引进与翻译有关西方近代工业生产的著作作为教材。其中《开煤要法》是由傅兰雅翻译、王德均笔述的有关煤炭生产技术的著作,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详细介绍西文采煤技术的专著。兹以《开煤要法》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晚清时期传入中国的采煤专著的特点。

傅兰雅翻译《开煤要法》时,注意从中国的角度对待西方煤炭生产技术,实现将采煤技术的应用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京师西山素称产煤富有之地,今有西人前往勘察得所见闻随时记录,并寄至泰西各国相互衡较,佥曰甚佳,惟取煤各法未造精妙,费工多而得煤少”[4]17。

《开煤要法》分析煤炭分布时首先介绍国内的煤炭分布状况,认为西山乃“产煤富有之地”,但因为采煤技术落后造成“费工多而得煤少”。同时在中国数省产煤论略中记录盛京、山东、金陵、浙江、福建、上海等地的煤炭储量,详细介绍国内煤炭分布状况。《开煤要法》在阐明西方对矿石形成观点的同时引用唐代颜真卿对南城县化石的记载,“唐大历二年颜真卿见南城县西北有石崇观高石中,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4]15。实现东西方地质认识的结合。

表1 《开煤要法》内容梗概

续表1

《开煤要法》中注重东西方采煤技术的比较,权衡利弊:

按此凿孔法工时兼费,故有仿中国川省凿井法以绳代铁杆,可省时省工,唯有数弊未能除却,或凿之孔不正或绳易断,或钢錾甚重为土用塞拔之不升……法兰西客路素地方有凿孔察煤至三千零一十七尺者,可谓奇矣,有以汽机轮器凿孔者,用铁丝绳系錾法更善焉[4]23。

文中将中国与西方的钻井技术作比较,提及西方以“铁杆”作为提升工具工时兼费,而中国四川省以绳作为提升工具则省时省力,同时又指出以绳代替铁杆存在凿孔不正并且绳易断等种种弊端,进而介绍西方汽机轮器凿孔,凸显近代机器生产的优越性。

《开煤要法》在记录工程建设中十分注意工程质量和处理矿井周边的居民关系:

以上诸法无论用何等物料,总以作成坚固为本,虽工价甚费而一劳永逸,较之做工不固前功尽弃者,其利钝为何如耶?不第此也。井围无漏水之弊,既免机器大费兼省运费工夫,源源运煤获益良多。若水由煤井汲上,则四周泉脉皆涸,凡附近居民素资井养者,皆不得水,最为不便。故能令井围毫无渗漏,泉源循旧,居人无远汲之劳,鸠工无妄轮之扰,因地生利而犹有人抱怨者乎[4]27。

文中对掘进凿井的两种建造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一种是“虽工价甚费而一劳永逸”,所见煤矿能够“免机器大费兼省运费工夫,源源运煤获益良多”;另一种则是开建的煤矿不够牢固则“若水由煤井汲上,则四周泉脉皆涸,凡附近居民素资井养者,皆不得水,最为不便。”权衡建筑工价高、工程质量好与建筑工价低、工程质量差两者的利弊关系,从而说明开凿煤矿过程中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此外,文中在小注中作“凡开采煤井处,常有附近居民以常井无水借口索资,因而与讼者”[4]27。指出凿煤井不够坚固会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处理与周边居民关系。

此外,《开煤要法》中对采煤过程中引发事故极为重视,并详细指明原因与危害:

分层之纹不一,大约正直者多,斜欹者少,常有分层顺斜,复变势逆斜,亦未可定。惟此处煤质松浮,易于崩陷,故取煤者须刻刻留心,偶遇此处,须知预防,始无颓压伤人之患[4]11。

近时英国哈得力地方煤井处用极大杠杆忽断而坠,横斜井内不能上下,工人因此殒命者不计其数。后鉴此弊改立善法,因以熟铁制杠杆,遂久免此患也……乡者开煤处有煤气偶然轰烈戕命无算,究其弊只缘一人偶尔疏虞遂至祸生不测,玉石俱焚,悔已无及。英国因遣使巡查各处煤井,亲阅井内各事并一切严规果否巡查者核定永为律法,如有擅改定章,与国法同罪[4]39-43。

文中提及两例事故,一例是矿井设施损坏导致矿井堵塞,另一例是矿工疏忽导致矿井发生的煤气爆炸。同时指明预防两种灾害的具体方法是用熟铁作杠杆增加杠杆的柔韧度,设立巡查官、制定相关法规规范员工采煤行为。《开煤要法》中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劝导开矿者不要过于拘泥于书中的理论知识,“如前察煤各法原可按法推求,然其中各种异形,亦难预定,惟精于煤工者,随时采择,不可拘泥”[4]10。强调在勘查煤炭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书中察煤之法,具体勘察地点由采煤经验丰富的人决定。《开煤要法》很多采煤方法和理论受到国内置办矿业人士的重视,盛宣怀在给李鸿章的信中提及:“查开煤要法,亦谓凭空审察不如凿孔为至当不易之法”[5]65。然而仅通过引进采煤书籍只能在国内普及采煤知识,无法直接指导国内煤矿的开办与运行。19世纪70年代中期,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采煤技师来华指导煤矿建设,并派遣留学生去西方各国学习采煤知识。

二、 煤炭开采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采煤技师在开采煤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自19世纪70年代起清政府先后聘请马立师、郭师敦、翟萨等西方采煤技师勘探煤炭与协助建立新式煤矿。1876年盛宣怀聘请英国矿师马立师作为湖北广济开采煤铁总局监工,尝试建立近代煤矿,但马立师是机器工匠,并不懂地学知识,也无法准确判断煤炭所在区域,打钻数眼未见煤炭只得停钻,最初的煤炭勘探夭折。1877年盛宣怀聘请英国矿师郭师敦继续在湖北煤铁开采总局探矿,于荆门三里冈及窝子沟探到厚十八英寸至二十四英寸,储量两百万吨的煤层。窝子沟煤质坚硬,不含硫,火力足,属上等佳煤[3]18。1879年郭师敦草拟一个开采煤铁矿的报告提出:“开荆门之煤,熔炼大冶之铁煤铁两矿同时开办,可减少出煤量,免修运煤铁路;开煤井,安置熔铁炉,修理河道等一切费用需银三十七万两”[5]380-382。郭师敦对荆门煤炭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晚清时期中国最初引进采煤人才需要通过矿务技师自我推荐和已聘矿师引荐以及海关税务司荐举等方式。湖北开采煤铁总局开办初,英国矿师马立师自我推荐参与煤炭探测工作;1875年台湾基隆煤矿矿师翟萨则受矿厂之托前往英国聘任矿师,次年5月,他所聘的第一批外国工匠到达参与煤炭生产活动[6]586。然大多数的煤矿技术人员则是通过海关税务司推荐来到中国。1875年创办的湖北广济兴国煤矿“由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代雇矿师郭师敦及洋匠来华试办”;台湾基隆煤矿的矿师翟萨“就是前一年进入海关并且分到台湾淡水的一名英籍矿师”,被赫德称为“我们中间的一个”[7]。同时税务司也会将招聘矿师的工作直接转交给国外厂家办理。

为了鼓励有丰富经验的采矿技师来华,清政府为洋矿师提供很高的薪金。郑观应很早便提出“不惜重聘,延订来华,则西人未尝不为我所用”[8]711。“记惟厚给薪水,奖以虚衔,优礼牢笼,使之悦服,然后人皆用命,各奏尔能”[8]90。光绪二年,在聘任矿师郭师敦合同中规定:“该矿师薪水应照后开之数给发:第一年应给薪水关平银三千三百三十六两,第二年应给薪水关平银三千六百六十两,第三年应给薪水三千九百两”[9]。郭师敦的薪酬相当于国内矿师的薪金的几倍,比普通矿工的薪金更是高出几十倍。即便对待没有开采成功的马立师,清政府依然提出每月给予伙食及一切开销三百两。此外,洋矿师在住房与生活用具,办公与外出考察费、医药费等方面也均有补贴。

洋矿师不仅有高额的薪酬,掌握煤矿运营的权力也逐渐增大。马立师是首批来中国参与煤炭开采的矿师,在签订合约时规定其“不准自往他处看山,私自取利”,“无碍民居坟墓地方……禀明开发”“不得乡间打猎,致扰乡民”。这一方面表现晚清时期中国政府对西方技师的防范;另一方面也看出技师在煤炭开采中所受种种限制。然而至19世纪80年代,西方矿师的在煤矿的自主权大大增加,“基隆煤矿由官府委派了一个英国矿师负责经营矿厂,不仅授权给他监督职工,并且经营财务、销售和管理全矿”[6]694。

清政府因为缺乏对近代采煤技术的了解,无法识别矿师技术的优劣以鉴定工作的成效,为国内煤炭开采和勘探带来很多困难。盛宣怀为了在湖北准确勘探到煤矿,同时雇佣比利时及英德的两批矿师在长江沿岸探测,“一人觅到何矿,再令一人复勘”[5]10。这种方法虽然保证了煤炭勘测的准确性,但是延误煤炭开采时间。由于矿师费用如此之高,在急需煤矿开采技术人才的情况,清政府开始派遣留学生前往西方国家学习采煤技术。

其实,洋务运动中一批有识之士早意识到学习西方技术的重要性。1871年曾国藩等人上奏“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节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并推荐“刑部主事陈兰彬、江苏候补同知容闳二人担任监督”[10]。洋务派官员奏请批准后,中国留学生分批次到西方学习,其中从事地质矿冶业的留美幼童有黄仲良,陈荣贵,罗国瑞,吴仰曾,邝荣光(第一批);唐国安,陆锡贵,曾溥,梁普照(第二批),邝景扬,邝贤俦,卢祖华(第三批),吴焕荣,邝炳光,周传谏(第四批)。1877年李鸿章给留学生监督人容闳的信中写到:“近来学生造诣,有诸君认真督率,自当进而益上。其选入大书院者,能否令其各习一艺?中国所亟宜讲求者,煤铁五金之矿,未得洋法,则地宝不出。现在台湾,湖北等地出煤,所请英人,高下不等;所用机器,原委难明;其余各省因无人指授,不免观望。如出洋学生有颖异可造之才,望送入矿物学堂,先穷其理器,一二年后再令游览美国五金矿所,或暂冲工役,或自行研究,比自能辨识地产之有无薄厚,机器之如何用法,融会贯通,可得上等考单,确有把握,然后遣回,在发往各省矿局试用,庶于国计有裨,千祈留意”[11]。李鸿章文中明确表明,将煤炭研究有造诣者“选入大书院”,“令其习一艺”,“一二年后让其游览美国五金场所”,学成回国后发往各省试用。一段话中多次提到煤炭矿务,足可见洋务派官员对采煤人才的重视,同时可见培养留学人才旨在打破洋矿师对采煤技术的垄断。1881年李鸿章迫于压力将留美幼童提前召回,虽然留美幼童因为提前召回没能顺利完成在美国的学业,如吴仰曾已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吴英科,苏锐利考入瑞莎尔工业学院,詹天佑,欧阳赓考入耶鲁大学,除詹天佑,欧阳赓外其他人均未完成学业提前回国[12],但留美幼童归国后依然得到清政府的重用,其中留美学生回国后专门从事煤矿勘探和开采的技术人员有吴仰曾,邝荣光和邝炳光等人,他们指导近代煤炭勘测与生产,推动了近代采煤事业的发展。

吴仰曾在1881年被召回时,已经在哥伦比亚大学矿冶学院学习,返国后即被作为煤矿开采技术人员安排到开平煤矿。1886年被派往英国伦敦皇家矿冶学校继续学习,1890年毕业,再次回国后担任热河银矿总工程师。不久在南京煤矿担任局长,1899年又在开平矿务局担任副局长和主任验矿师。吴仰曾在开平煤矿担任职务期间,实地勘察煤矿,为河北地区的煤炭开发提供宝贵经验。

邝荣光与吴仰曾同属1881年遣返学生。邝荣光在美国考入拉法叶学院学习矿务,回国后安排至开平煤矿,担任直隶各煤矿的工程师。在山西河北担任临城煤矿总工程师期间协助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1905年清政府成立直隶省矿政调查局出任总勘矿师。此外邝荣光整理出版的《直隶地质图》、《直隶矿产图》对近代华北地区的地质研究及矿产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采煤技术固然有效,但无法真正解决中国采煤人才紧缺的状况,自19世纪70年代,西方来华人士建立近代新式学堂教授近代新式采煤技术,至90年代清政府先后颁布《奏定学堂章程》、《钦定学堂章程》,着手建立天津中西学堂等一批近代新式学堂,采煤技术的学习逐渐制度化、规范化。

三、 近代煤炭矿务学堂的建立

开采煤矿过程中洋务派官员意识到开设矿物学堂培养人才的重要性。矿路总局王文韶上奏:“中国矿产饶富,各省皆然,自非广设学堂,从根本做起,难求大效。相应请旨饬下南北洋大臣各将军都统督抚,先就现设学堂中,将矿务一门编为专学,专设教习训课学生,切实考订”[15]。两江总督刘坤一在江南办理矿务之时提出“开矿未能获利,皆缘无精于矿学之人,故创设矿务学堂,招选年在三十以内,十五以上之童生,聘请泰西著名矿师进行教授,专课以矿学之书”。面对建立新式矿务学堂的呼声,光绪帝发布上谕:“铁路矿务,为当今切要之图,亟应设立学堂预备人才,所有各处铁路扼要地区及开矿省份,应行增设学堂,着王文韶、张荫恒办理”[16]。

20世纪初清政府提出的一系列学堂章程,使矿务学习逐渐走向规范。1903年“癸卯学制”颁行,《奏定大学堂章程》中规定工科大学第九门为“采矿及冶金学门”,另在格致科大学动植物门开设“矿物及岩石实验”,在地质学门开设“矿物学实验”、“矿床学”课程,在工科大学土木工学门开设“石工学”,应用化学门开设“矿物学及矿物识别等课程……”。癸卯学制规范大学堂中的矿物学课程,使中国矿务学堂的建立拥有了制度基础。在《钦定高等学堂章程》中规定:“矿产繁处,则设矿务专门实业学堂”。进一步明确提出在矿产地设立矿务学堂。

在制度颁行的前后,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天津俄文馆等翻译馆陆续翻译西方有关矿物开采书籍,开设矿学课程。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与发展,盛宣怀等人意识到设立专门学堂学习西方矿务的重要性,其在《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中提出“日本维新以来,援照西法,广开学堂书院……选将才于俦人广众之中,拔使才于是问帖括之内,至于制造工艺皆取材于不通文理不解测算之匠徒,而欲与各国挈长较短,断不能乎”[17]138。天津中西学堂在盛宣怀的倡导下于1895年建成。

天津中西学堂聘请美国传教士丁家立作为天津中西学堂的总教习。分为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头等学堂在四门学科之中便设有采矿冶金学科。课程仿照西方大学的学科模式,在矿物学科中专业课有“深奥金石学,化学,矿务房演试,测量矿苗,矿务略兼机械工程学”[15]138-147。天津中西学堂虽是近代化的新式学堂,开设近代先进的开矿技术,但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前,天津中西学堂的最优等生作为进士出身,任翰林编修,检讨;其他优等生则分别任翰林庶吉士,各部主事。新式技术人才并没有被投入到技术生产中,“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影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除天津中西学堂外,一系列新式学堂在煤矿附近相应建立,例如1899年在安源创办萍乡煤矿矿务学堂,开设矿学专业,招收中等文化水平的学生,每年20名,学制2年;1904年两江总督魏光寿将江南格致学院改为江南实业学堂,设立矿学一科;1906年湖南设立矿务学堂;1909年焦作路况学堂创办,后改为福中矿务学堂。

通过有识之士的倡导、洋务大臣的奏请、学堂章程的颁布等一系列的努力与尝试,近代中国先后建立格致书院、天津中西学堂、萍乡煤矿矿务学堂、江南实业学堂以及福中矿务学堂等近代新式学堂,培养采矿冶铁专家王正黼等一批专业人才[3]53,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翻译书籍、引进与培养技术人才、创建新式学堂的过程中,西方采煤技术也在晚清时期传入中国:

总之,晚清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传播近代采煤技术,引进与培养大量的采煤技术人才,在这一过程中,西方采煤技术逐渐传入中国并被国内煤矿接受与应用,从而为近代煤炭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表2 中国最早引进西方采煤相关技术、器械统计

(表格数据来自《中国近代煤矿史》,因抚顺煤矿建于1911年前,故将其列入采煤技术当中)

结语

近代清政府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与军事压力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努力发展近代工业,而工业发展首先面临的就是燃料不足的问题。为迎合西方国家在华的利益需求以及满足国内工业发展需要,同时鉴于煤炭开采本身所产生的可观利润,清政府亟待引进西方先进采煤技术。

不过,晚清时期的中国在面对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过程中,出现很多失误——外国矿师的滥用、留学生的强制召回、缺乏煤矿的产权意识等,但从翻译西方煤炭专著,雇佣西洋矿师和派遣留学生到创办中国近代新式煤矿学堂,国人在这过程中逐渐掌握西方近代采煤技术并应用于国内煤炭工业的开发,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卿汝楫.美国侵华史[M].北京:三联书店,1956:118.

[2]宋应星.天工开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

[3]中国近代煤矿史编写组.中国近代煤矿史[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

[4][英]士密德.开煤要法[M].傅兰雅,译,王德均,笔述.江南制造总局刊本,1871.

[5]陈旭麓,等.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75)[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7]汪敬虞.赫德与近代中西关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78.

[8]夏东元.郑观应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9]陈旭麓.湖北开采煤铁总局——荆门矿务总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62.

[10][清]文庆,等.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6.

[1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176.

[12]石霓.观念与悲剧——晚清留美幼童命运剖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18.

[13]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戊戌变法档案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58:288-289.

[14]德宗景皇帝实录[Z].北京:中华书局,1987.

[15]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2. 刘芳(1984-),女,山东理工大学讲师。

Coal Mining Technology Import in Late Qing Dynasty (1840-1911)

LIU Yin-wei1, LIU Fang2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1400,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00,China)

Abstract:The Qing government was forced to open doors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1840-1911) and the western modern industry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 leading to the great increase in domestic demand for coal. In order to meet the domestic coal demands, the Qing government used various ways to introduce western advanced coal mining technology: compiling coal mining monograph such as "Coal-mining Methods" to introduce the western mining methods and mining machines ; introducing western mining technicians and getting directions from them in building modern coal mines, and sending students abroad to study modern western mining knowledge; creating modern coal schools to train coal mining professionals. During this period, modern China gradually understood and mastered the western mining technology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modern coal industry development.

Key Words:the late Qing Dynasty; coal mining technology import; "Coal-mining Methods"; coal mining technician; coal schools

中图分类号:F4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15)03-0074-05

作者简介:1. 刘银伟(1991-),男,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4 - 11 -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