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的哲学之思:不应该被忽略的主题——评《发明哲学思想史论》

2015-01-22 02:39吴红
关键词:哲学思想克斯研究者



发明的哲学之思:不应该被忽略的主题
——评《发明哲学思想史论》

吴红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在技术成果搭建起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今天,广大民众都能够对新技术和新产品如数家珍,非专业技术人士也能够快速操作极其复杂的设备终端。然而,在这种技术繁荣现象的背后,很少有人冷静地思考“新事物究竟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这一基本问题。在技术哲学领域,发明的哲学思考亦是一个被严重忽略的主题。

当前,在整个学术界,研究者对发明所抱有的热情远不及创新,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而非发明[1],这种现象在中国更为突出。特别是在江泽民同志于1995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作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著名论断之后,“创新”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竞相追逐的话题,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许多领域的学者也迅速将研究视角转向创新,而关于“发明”这一主题却研究得越来越少了。这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现象,因为发明是创新的源头,没有发明就无所谓创新。如果人们只关心创新之流而忽视创新之源,那么我们将不得不担忧终有一天创新的源与流将会一起枯竭。

对发明主题的忽视,笔者认为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很长时间以来,发明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发明的出现通常是在没有准确预期的情况下发生的,发明人的思考方式很难被别人模仿,可以说没有哪两个发明产生的过程和模式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发明被贴上了“神秘”的标签,发明人头顶特殊的光环,发明家的英雄形象长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发明的神秘性和不可知性的接受,成为研究发明主题最大的障碍。

第二,发明主题的学科归属不明确。在学科领域划分中,发明是一个尴尬的主题,它不像医学、农学中的很多研究主题有着明确清晰的学科归属,所以发明遭到许多研究者的婉拒。目前,与发明最为接近的研究主题应该是创新,近一个世纪以来,创新一直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热门话题。熊彼特(J. Schumpeter)把技术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发明(新技术的产生)、创新(新技术的商业化)和扩散(新技术的传播)。但是,著名经济学家、技术哲学家布莱恩·阿瑟(W. Brain Arthur)指出,在这三个阶段中,关于发明的研究最少[2]。我们完全可以理解,经济学家更为关注的是新技术如何在快速商业化中取得经济效益,以及这些新技术如何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传播,而对于一项新技术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由于不是经济学家的专业所长,所以他们的兴趣自然不会很高。另一个与发明主题关联密切的领域是知识产权,但是,目前知识产权领域的研究者基本上是从法律的视角探讨发明的可专利性、发明的权属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知识产权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只关注已经产生的发明成果,并不考虑发明是怎样产生的。在法学家和专利律师看来,新技术的发明完全是属于技术人员的事情。因此,发明主题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想要引起较多研究者的关注,显然非常困难。

第三,研究者的兴趣与局限。谁对发明的哲学问题感兴趣?谁有能力研究发明?这是发明的哲学思考是否繁荣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总览涉及发明话题的研究人员,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相关专业领域的发明人员。他们懂得如何完成一项新设计、解决一个新问题,他们的技术活动中随时随地都涉及或重大或微小的发明活动,所以他们对发明活动最为熟悉,也最有发言权。但是,这些发明人员缺乏社会科学知识的训练,他们感兴趣的是某项技术本身,而非对发明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思考与总结。第二类是技术史家。他们从历史学的角度梳理技术发明,关注技术发明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发明在其所处的时代如何影响社会进程,但对于技术发明的一般机理,技术史家并不关心。第三类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这部分研究者具有良好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素养,但是,他们缺乏技术活动的知识背景与训练,对于技术发明活动本身没有实践经验,他们想要去研究发明活动,则稍显力不从心。

虽然发明理论研究文献相当稀少,但是绝不意味着缺席。西方学者对创造力、发明和天才人物的关注,表现出了相当持久的兴趣[3]。在国内学术界也有部分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研究技术发明问题,比如东南大学夏保华教授近年来就致力于技术发明的哲学思考,成果颇丰。2008年,夏保华教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学术访问期间,偶然发现了19世纪英国工程师、发明家、技术哲学家亨利·德克斯(Henry Dircks)发表于1867年的一部作品——《发明哲学》。德克斯在其著作中系统地将发明划分为实验发明和实用发明两大部类,并且对发明的阶段进行了描述。夏教授敏锐地认识到这本书所具有的学术价值,积极地介绍给国内学者。德克斯《发明哲学》的出版比学术界公认的“技术哲学”创始人卡普(Ernst Kapp)的《技术哲学纲要》(1877)还要早10年,据此,夏教授重新界定了技术哲学创始人的身份,他认为卡普应该是人文学的技术哲学代表人物,而德克斯则是工程学的技术哲学代表人物。由此,一种新的技术哲学谱系在夏教授的文章中被构建起来。关于技术哲学谱系的新架构和技术哲学创始人的新定位,得到了《Techné》杂志审稿人的欣赏,夏教授的论文在《Techné》上发表并展示给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哲学研究者。

以德克斯《发明哲学》的发现为契机,夏教授开始了对历史上不同时期发明哲学思想的挖掘,这种挖掘主要是在一些非常零散的文献中提取其思想精神。后来,关于发明的英雄论思想、发明的经济哲学思想、发明的社会学思想等文章接连不断地见诸于学术杂志。2014年8月,夏保华教授的著作《发明哲学思想史论》出版,这种针对发明哲学思想的历史梳理,在国内尚属首次。该书共七章,前三章主要介绍了德克斯《发明哲学》一书的思想以及德克斯在技术哲学思想谱系中的创始人地位;然后对发明的三大重要思想即发明神创论思想、发明英雄论思想和发明社会论思想分别展开细致入微的历史梳理。这三种关于发明的思想并行贯穿于人类思想史,而不是独立盛行于某一时代,所以夏教授对每一种发明思想都从古代跨越分析到当前,这显然是一项不小的工作。

夏教授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目光和很强的学术敏感性,他尤其善于“挖掘”埋藏在砂石中的钻石,这从他近些年的研究成果中可见一斑。比如,他对于德克斯的发明思想、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abriel Tarde)的发明社会学思想、发明经济学思想等的理论研究成果均为首次出现在中文的学术园地中。当然,这样的挖掘需要到浩瀚的文献资料中去搜寻与甄别,其难度自不待言,由此《发明哲学思想史论》才能将那些伴随人类思想史和技术发明史的深邃的发明哲学思想呈现在同行面前。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发明的历史。发明是社会进步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尤其到近现代以后,发明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关于发明的理论研究也应该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作为支撑。《发明哲学思想史论》已经从哲学层面上回溯了发明理论经历了哪些演变历程,产生了哪些代表性人物与理论观点,不同理论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等。当前以及未来,发明的本质和产生机理会有什么变化,这是广大学者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期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更多研究者对发明的本质、发明产生的机理、发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热情,让发明——这项贯穿人类整个发展史的活动不再如此神秘。

参考文献:

[1]Schoenmakers,Wilfred;Duysters,Geert.The Technological Origins of Radical Invention[J].Research Policy,October 2010,Vol.39(8),pp.1051-1059.

[2]W.Brain Arthur.The Structure of Invention[J].Research Policy,2007,36:274-287.

[3]F.M.Collyer.Technological invention:Post-Modernism and Social Structure[J].Technology In Society:1997,19(2):195-205.

作者简介:吴红(1976-),女,哲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创造学。

收稿日期:2015 - 03 - 07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克斯研究者
第六章 珀克斯的生日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海克斯康27.5亿美元收购Infor EAM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充分满足K歌电影两大需求 Linx(林克斯)CRMS-SERIES 5.1音响系统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Glaucus/格劳克斯 GL609(DLCS0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