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边境栅城往事

2016-01-28 03:46张其卓
满族文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使团乾隆朝鲜

张其卓

栅城因栅门而得名。栅门指凤凰边门,简称凤边门。凤边门在今凤城市边门镇边门村,是清朝修筑的柳条边上二十个边门之一,地处最南端。它是进入中国的第一道关卡,又是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凤凰城的大门,在划柳条边外为发祥胜地被列为封禁区的时代,边门亦为国门。进入国门的主要是友好邻邦朝鲜的朝贡使团。使团依据边门是用栅木连结的特征,习惯地称为栅门,将栅门内之城称为栅城。

栅门早已荡然无存了,栅城所在地边门镇如今是现代化的城镇,只有那栅门旁残存的土岗引起暇想的空间,追寻往昔的岁月。那是个没有影像的时代,能够告诉后人的只有文字。朝鲜朝贡使团中的汉学大儒们,带着渴望了解和学习汉文化的迫切心情,将在中国的一路见闻以日记体的形式用汉文记录下来,其中对栅城留下纪实资料的有:金昌业,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金钟正,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三月;朴趾源,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李田秀,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李海应,嘉庆八年(1803年)十二月;朴来谦,道光九年(1829年)八月。另有金指南雍正年间著《通文馆志》。本文从上述史实中选取要点,结合相关资料,展示清代栅城独特的历史风貌,以飨读者。

高礼遇迎宾

栅门是国家的象征,金昌业于康熙五十一年十月,目睹了栅门大木排列十余里,中间开门之壮观景象。用大木排列,与柳条边以柳连结不同,显示出整洁、庄严之气势。

朝贡使团于进栅前一日,先派人到栅门送报单,栅门将报单送往凤凰城。其主要内容有使团成员三大使臣、三大通官、押物官和随从人员及马匹、贡物。入栅时间于早饭后,称早朝,凤城将(或来或不来)出迎,主客司护行,迎送官、伏兵将、通官、章京、拨什库(值班的领催)、甲军跟随出来。由凤城将亲自启门,使团三大使臣在门外行相见礼,城将馈酒果,使团上通事呈递馈赠迎宾官员礼单,礼品品级高低不同,主要为纸、烟草、烟具、扇等朝鲜土特产(此事俗称门规,非朝廷规定,而是民间约定俗成)。然后主客司以下各官列坐于栅门之左右,甲军依据报单传呼人及马匹入栅门。早朝完毕,使团前往凤凰城驿馆下榻,由城将宴享。

上文中所言亲自启门之凤城将是凤凰城城守尉,在栅城内有住宅。当今边门镇口子门处是赫舍里(赫)氏罕都将军洼尔达的居地。洼尔达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从京调拨至凤凰城,虽然《赫氏族谱》没有透露他的身份,但笔者考证,罕,为满语王,都,为汉语大城市,罕都将军为大城市的王这一满汉合璧语,破译了他是城守尉的谜底。赫舍里(张)氏乌尔度,康熙五十三年任城守尉,如今边门村北张家村是他的住地。城守尉在凤凰城官邸总理一方之要,同时驻守边门,又亲启栅门,使团回返也由城守尉送行,并亲启栅门,可见给予朝鲜邻邦高级别的礼遇,以显示国家的尊严。边门本由盛京兵部管辖,城守尉因兼理凤凰边门和叆阳边门及中江与朝鲜贸易事务,其官职在原本三品的基础上加一级,而成为次二品官员。

栅门构建的变迁

据《凤城县志》等记载,边门建有门楼,门楼上方中央悬有书写边门名称的匾额,门楼中间是过道门洞,供行人出入,两边有耳房,分别为囚室和住巡差。边门设文职章京和防御各上员,披甲兵经三次递增至乾隆五十年(1781年)实为五十员。

加了级的城将虽然迎宾有规可循,但栅门的构建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康熙五十一年整齐排列大木的壮观,却不能同日而语。乾隆二十九年金钟正在日记中写道:“余初意栅门高大难越,而及见之,则削木疏编,高才齐腰,门亦如闾阎中门,殆类儿戏,甚可笑也。”乾隆四十八年李田秀所见“疏可容一人进入”,道光九年朴来谦:“数尺疏栅或存或无,三间小门庇以茅草。”对此他解释为:“定界之地极其虚疏,盖只所以定界而非所以御寇也,真所谓折柳为樊也。”

说得很对,柳条边本是为保护龙兴之地自然资源以插柳为标志的界线,不带有御敌功能。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八旗兵的民族精神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不像当年那样振奋,懒散成习,渐染腐化之风,疏于管理,这便是栅门于乾隆朝中期其构建如同儿戏一般,到了道光初年,已是不堪入目的根源。

栅门构建的变迁,无意中透露出清朝的兴衰史。

繁华的街市

康熙五十一年金昌业所见栅门内仅有十几户人家。雍正初年,金指南记载栅下已成大村。到了乾隆四十五年已发展为边境小城。朴趾源写道:

左右市廛连互辉耀,皆雕窗绮户,画栋朱栏,碧榜金扁(匾),所居物皆内地奇货。边门僻奥之地,乃有精鉴雅识也。

这是栅门内商业街光彩夺目的景象: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互攀高低,门窗雕刻着美丽的花纹,廊柱涂染着朱色的图案,古朴而典雅;牌匾金碧辉煌,悬挂在门面上,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货架上摆放着来自关内的时尚物品琳琅满目,这景象不由得令人感叹:在这远离京城的偏僻边三秋地带,人们的欣赏水平竟然如此之精深而高雅;再由栅城的“繁华富丽”而推想,“虽未到皇京想不更加,不意中国之若是其盛也”。

乾隆中期,是中国商业最为发达的时期,边境小城虽与内地不可攀比,但也足以表现出这一时期中国蔚然兴盛的商业文明景象。这种景象是以中国经济发展大背景为依托的,同时也有栅门这处地域的特殊性。即朝鲜使团每年万寿节(皇帝生日)和中宫千秋、皇太子千秋、冬至、元旦及庆吊时,除携带呈送中央王朝的贡物外,还允许自带物品出售。据资料统计,清代自崇德二年(1637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二百五十八年间,入燕(京)使行共六百九十四次,年平均二点六九次,每个使团人数少则二百至三百名,多则四百至五百名。每人可以带八包物品,每包二百斤。到中国交易,一个使节团带来的商品价值约八万两左右,还可以买中国商品带回国。从朝鲜来时,和从北京返回时,到栅门都可以将一部分物品出售。栅门后市,是指朝鲜使团往来中国时在栅门从事的贸易。还有团练使后市,是指朝鲜派团练使到栅门迎护使团回归,使团在出栅后进行的贸易。由于这两种贸易不是双方政府正式承认的贸易,属于民间贸易,而被称为“后市”。endprint

关于栅内之繁荣景象,朴来谦也是目睹者之一,他在道光九年见到城内有酒食店、市肆四五十家。这是乾隆期间经济发展的延续。仅市肆就有四五十家,再加之一般非商户,可以想像栅城之大。由于栅城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居民的职业为先商后农,或亦商亦农。

亦商亦农的经济生活

栅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承载的外交使命,为栅民创造了经商条件。除经营商铺外,还有其他形式。

乾隆四十五年朴趾源经栅门到鄂姓旗人家住宿,四十八年李田秀和嘉庆九年李海应都住宿过鄂姓家。鄂姓,为蒙古旗人,鄂尔嘉氏,先祖鄂尔多斯人,隶镶黄旗籍,康熙二十六年由京调拨,居凤凰城东小隈及三官庙处,后迁居到栅城落户。鄂姓兄弟三人皆为甲军,分居三处,都经常接待朝鲜使团,可以断定鄂氏是以开客店为业的。但由于李田秀住宿他家于傍晚时,又见主人驱赶三十只羊群进圈,也可以认为是过着半商半农的生活。

赶车营利,也是栅民的经济来源之一。

朝鲜使团从朝鲜义州渡鸭绿江,冬季冰封走冰,冰封季节外涉水,货物以马驮运,每马驮二百斤,人亦骑乘。从九连城登陆,黄茅白苇一望弥野,仅有一条逶迤小径,人马行驶其间,直至栅门。因是柳条边外封禁地,没有人烟,为瓯脱之地,使团要在汤站和栅门外设帐幕露宿两夜,而下属无庇身所,只得围篝火而坐,夜间又要吹角齐喊以戒虎,所以当行至栅门时,人困马乏,驮马多有病者,不能载运。

从凤凰城往北,路经东八站,地处辽东丘陵,群山连绵,沟谷纵横,沿途崎岖难行,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给使团驮马运输带来困难。这便导致了使团向栅城之民和东八站一带居民雇车的事实。

朝鲜使团所贡物品雇用的马匹用的是公费,私人及商贾货物,雇用的马匹是自费,前往北京路途遥远,途中难免有倒斃现象。到栅门或凤凰城后,将马放回,改为在当地雇车运送,就避免了马匹的损失。使团人员一路鞍马劳顿,由乘马改为乘车就相对不那么辛苦。道光初年,使团人员乘车已经普及,带去的驿马只充下隶之骑。一包货物,雇车费用去时五两银子,回来加倍计算。一辆车的载重,少则一包,多则数包,其收入是相当可观的,受雇之人亦以此致富。闾巷中那些宏宇巨室便是赶车人家的象征。

栅城民风

栅城重地由八旗兵驻守,城内居民主要是旗人。旗人是清代对满族的称呼。栅城居民承袭着满族的传统习俗,过着纯朴的生活。

居宅古朴  金钟正于乾隆二十九年看到城内“人家皆作一字形,纵可四五间,横可二间许,南北各截半间为卧炕,而空其中间。炕高尺余,筑以砖石。门在前面,而一间两扇,无枢及环,只以木杈杈之。墙壁灶突,亦皆砖筑。屋上盖茅,四旁斩然,或以石灰涂其脊,远望如瓦屋。”这里所说的盖茅并非指茅草,而是指用秫秸扎的“把子”,把子上抹泥以防雨。这是适应辽东山区普通民家的住房。因茅草经不起风吹,而瓦成本高昂,以秫秸抹泥则取自本地资源。密密排比,厚尺余,冬暖夏凉。这是满人传统的住房构造,坐北朝南,便于采光,没有东西厢房,也没有将自家四周以杖子和石墙围定,说明此时民居尚不拥挤。

穿黄色野茧袍子  野茧即柞蚕之茧,丝呈黄色。做织布原料,做衣、做被结实耐用,透气性能好。盛京东南部之自然条件不易植棉,棉布为稀罕物,价格昂贵。顺治年间有山东移民带来柞蚕茧种,首先在海城放养,乾隆五年盛京将军“饬旗人学习”,很快这一有益旗人生计的柞蚕放养业,从海城向东部山区蔓延,到了乾隆四十八年李田秀便于东八站见到“无穿布苎者,皆着黄色野茧袍子”之景象。这是一场满族服饰用料的革命,意味着向农业的深层次发展迈进。是从向土地要粮,解决吃饭问题,进一步到利用硗瘠的山地资源,化无用为有用。当然这要挥洒汗水,付出艰苦劳动。对此金钟正称赞“勤力役,耻游食”,是旗人之所长。意为八旗兵不但由食钱粮官养实现了劳动自养,而且形成了勤力役被推崇、游手好闲懒散游荡被视为可耻的社会风气。

崇奉关帝  关羽因辅佐刘备争天下,至死不渝,被统治者渲染、神化,尊称为关公、关帝,成为忠勇的化身,也被满族人所接纳和尊崇。金昌业在康熙五十一年路经栅城时,所见虽然仅有十几户人家,却已有关帝庙,有人上香。李田秀于乾隆四十八年见关帝庙有三殿,右为十王殿,中为天仙圣母殿,左为关帝殿。嘉庆九年李海应记载:“庙在栅内北岸,傍立佛殿,而丹艧耀眼,盖北俗崇奉神佛。自此至皇城,有村则必有关帝庙。”丹艧是上等涂料,反映出栅民对关帝神像的维护、修整和爱戴。

礼让待人  以下为两个实例。李田秀于乾隆四十八年在汤站前一里,遇见三位从栅城出来卖酒的旗人,李田秀以药果盐脯相赠,旗人则跪膝磕头答谢而食,藏其余于怀中。黄昏三位旗人傍火环坐吃晚饭,老汉独专一碗,两少者共吃一器。从上述极平常的生活细节,足可以反映出满族与人交往有礼貌,对人大方和敬老的习俗。

朝贡使团从义州雇佣管理马的人一路去京,这些人由于素质低下,常做出欺哄之事,致使与栅城居民时有争诘。乾隆四十八年使团中的马夫守仁负债于房主而逃出栅外,避于后市人群中。房主对此人去时则以来时为托,来时则以再来时为托的欺哄已是一忍再忍,到了不能再忍的程度,只好将马扣下以做抵押。守仁不得已请来通官与房主交涉,房主虽然不能再忍,还是做了让步,将马还给了守仁,足以表现出宽宏大度的胸怀。

习用汉语  康熙五十一年随同金昌业的通事官姓黑。黑,赫音相近,即为赫舍里氏,说明此时汉姓赫已进入社会活动中。朝贡使团入栅门前在栅门外等待时,允许与栅门里围观之民透过栅木间的空隙对话。乾隆四十八年与李田秀对话的是王姓人。王姓人能诵《毛诗》、《中庸》,对于李田秀指问身上的衣着,称履者,为水鞋子;称裤,为套裤;称衫,为大衫子;称黑长衣,为袍子;称团枢(纽绊),为纽子。王姓人手上戴有银戒指,问其原因,在李田秀手心书写“戒酒”二字。其意表明誓不再饮,以戒指时刻提醒自己,已戒十二年。栅内又有一何姓少年,年十八,能读诗传,颇柔雅可爱。李田秀还了解到栅内居民对为官者的称呼是,凤城将呼为“城上老爷”;栅门官员,秩为章京,呼以门御史,亦称“门上老爷”;税官管抽税者,呼以“税上老爷”。总之,凡为官者,满从汉俗均以“老爷”相称。栅城内关帝庙中门官关寿,税官富泽,皆为满人,此二人因颇识汉语文字,而受到朝鲜使者称赞。庙内还有山东文士蔡麟辛教授生徒能文善书者。即此可知从普通衣着名称到对官员的称呼及姓名已经完全通用汉语,其所读及对生徒的教育亦均为汉文诗典。

栅城习用汉语,除了汉化趋势的影响之外,与朝鲜朝贡使团每年多次途经这里,使团中不乏精通汉语言的文人学者直接与当地居民接触有关。关内的商人到栅城,于商品交流中也为栅民学习汉语提供了方便条件。因而栅城是东八站沿途最先普及汉语的地方。

栅门小结

自康熙五十一年朝鲜使者金昌业至道光九年朴来谦对栅城的直观记述,前后历百余年。朝鲜人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简而繁,由偏而全,试以朴来谦之作为例做一小结。

栅内有城将所坐及酒食店,市肆共四五十家矣。大抵栅内之地山川开敞,田原肥饶,宜于渔樵家桑,而又是燕货湾商往来交易之地,真可谓衣食之乐土地。居民则满多汉少,风俗则先商后农,饮食则以箸不以匙,衣服则用枢不用纽。坐必有椅,居则称坑(炕),窗纸外涂,门扇内揭,牛不穿鼻而制,马不络头而驯。骑马者虽贵而无牵,吸烟者遇尊而不屏,女子束发而簪花,汉女尖足而弓鞋,此皆异域初眼目也。

这是朝鲜使者以外来人的角度,经过观察而概括的异域风情。包括自然资源,经济状况,居民构成及衣食住行等风俗民情,为今人了解那个时代,留下了最珍贵的资料。

〔责任编辑  李羡杰〕endprint

猜你喜欢
使团乾隆朝鲜
美将6家中国媒体列为外国使团
这样的乾隆你想不到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纪晓岚戏乾隆
乾隆:当最牛点评师都是被逼的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老翁妙对戏乾隆
韩国委任“韩中友好守护天使”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
韩要求朝鲜为泄洪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