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这精深文化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文言文“历久不变”和“脱离口语”的特点,给文言文教学带来重重困难。
刚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知之甚少,他们对文言文的感觉就是看不懂,也不知道怎么学,学生不自觉地用现代文思维去理解,结果与实际意义大相径庭,导致一看文言文就打怵。先有了畏难情绪,于是产生抵触心理。我在文言文起点教学中,以“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为理念,对初中文言文起点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究。
一、引导预习,树立信心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想在课前预习环节明白文章大意是不容易达到的,这就需要在学生读课文之前,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提示,要使学生在预习中有所获,并感悟到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是毫无根基,只要大胆去学,大致疏通文义还是能够达到的,从而树立学习文言文的
信心。
课前预习,可给学生介绍本课的目的要求,可引导学生在第一遍通读课文后,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可疏通文章大意,将自己在理解中的难句找出来,准备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解决等。总之,引导学生预习,把诸多的疑难化解,并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体会学习的快乐。
二、灵活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无限的潜能。文言文学起来比较枯燥,而引入新课时,注意变化形式,灵活引入,就会牵动学生好奇求知的心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论语〉十则》的引入可让学生讲述小学时学的《两小儿辩日》故事,引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木兰诗》时,因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可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木兰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理解《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会简单快捷很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
2.成语名句引入,激发求知欲望。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是文言文的重要基础。恰当引用成语名句导入,会使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大大消除,燃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三人行,必有我师”“醉翁之意不在酒”“温故知新”“一鼓作气”等这些出自不同篇章的有生命力的成語名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当然,教无定法,导入课文方法多样,可以用精美语段导入,用插图或画面引出课文,还可以随时进行随机性表演等。
三、强调积累,传授方法
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在文言文学习中,如不了解古汉语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就无法真正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因此,文言文教学,教师要强调积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促使知识类化,领悟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掌握文言文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
初中教学实际是一种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在文言文的起点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文言文知识,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文言文教学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对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引起重视,在起点的时候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点滴魅力,克服对文言文畏惧的心理障碍。学会不断积累,领会文言文学习的要旨,让学生真正领略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