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梅娥 马建 唐群 刘思敏 张礼明 于大泽 康连霞
摘 要:以必修二工业地域结构为依托,以区域为背景,通过对比分析和归纳演绎等方法,对涉及工业的常考知识点建立模板,将无序和繁杂的知识有序化、简单化,更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关键词:模板;工业;综合题;高考题
地理学家赫特纳指出,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是将世界组织为各种特定性质不同的区域。因此,区域分析实质是对某一特定空间的填充。地理教学的主导思维就是按此机制进行教学,这就预示着任何地理事物的解读都有一定的“路径”可循。模板教学,便是该教学机制的一部分。
基于此,我将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建立相应的模板,并通过学习以后的知识,对之前建立的模板不断地修订,这样将有利于帮助学生将地理要素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内化到自己的知识架构中,最后与教师共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模型,“以不变应万变”应对地理综合题。工业区位模板建立如下所述。
工业是必修二第四章节的内容,是历年高考中最受欢迎的出题部分之一(见下图)。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包括: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工业地域的形成;区域工业化和产业转移。由于区域工业化和产业转移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且产业转移的方向一般是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地区的转移,所以在此,主要对前两个考点进行分析。
工业所占全国卷综合题的比重示意图
通过高考试题的分析,得出如下模板:
1.工业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土地:数量、面积;资源和能源:数量、分布;水源:水质,距离;环境:气候宜人、空气洁净、环境优美。
(2)经济因素
农业经济基础:好坏;距离问题;交通条件:靠近交通线或点;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和素质(知识和技术);科学技术:接近高校或科研所;信息:广告宣传、品牌效应等。
(3)社会因素
政策支持;国防需要;解决就业;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工业集聚和分散)。
(4)环境因素
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2.运用工业区位因素进行合理的工业布局
(1)在河流上游,靠近水源,水质较好的地区可布局自来水厂
(2)在城区可布局无污染、规模小的工厂,如食品厂等
(3)资源丰富的地区,考虑布局相应工业,如:在煤铁资源丰富地区可布局钢铁工业
(4)优势工业附近可以布局关联产业,形成工业地域,如:发电厂附近建立水泥厂、建材厂或金属冶炼厂
3.工业集聚的优势
(1)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2)降低运费和能源消耗
(3)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4)降低生产建设投资
4.工业建立对城市的影响
有利影响:
(1)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城市
(2)工业促进城市化
(3)工业解决就业问题
(4)工业促进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
(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2)交通拥挤,就业困难,住房紧张
(3)社会抚养负担大
(4)基础设施不足
5.城市对污染程度的可容纳度
(1)城市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对污染度的容纳度高
(2)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的城市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小
(3)经济发达的城市,处理污染的技术高,对污染物的容纳
度高
(4)人口较多的城市,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的反应更敏感
(5)位于港口附近,容易夸大污染范圍
通过以上模板的建立,可以发现工业区位分析从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两个方面入手,自然要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植被;社会经济要素包括交通、市场、科技、劳动力、文化、风俗习惯和与城市的关系等角度分析。
工业对城市的影响要从对城市化的发展和造成的环境问题等方面建模。
城市对污染程度的容纳度涉及对污染物的容纳性、人的敏感程度、污染的范围和治理技术等方面来分析。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