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琴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优美散文,也是一曲凝聚真善美的颂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这篇文章的美?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一、读课文,品味文章的人性美
这一环节,教师可事先根据文中的故事情节设计好一些小问题,如:散步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散步的地点在哪里?散步的人物有哪些?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谁来解决分歧?为什么“我”来解决?“我”要如何解决?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最后是如何选择
的?……让学生速读课文,然后进行快速抢答,目的在于,要想把事情概括清楚,就要留意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求学生语言要尽量简洁一点。
再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每个人物角色,感知每个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如,文中的“我”:孝顺、体贴、温和、稳重;母亲:温和慈爱;儿子:聪明伶俐、善于观察;妻子:温柔贤惠等。从而体会到这个幸福的家庭,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无论写谁,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真挚的情感。再水到渠成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引导学生感知和体会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二、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诗意美
本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却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先听课文的配乐朗诵后再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并赏析。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新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则显示了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召唤。这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生活得酷爱,对生命的珍爱。这两处景物描写,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因此,应引导学生好好品味。
三、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培养学生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
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对称的句式,如:“有的浓,有的淡。”“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等,并让学生以不同形式(男女生分开读,老师与学生分开读等)朗读,体會这两两对称、互相映衬、富有情趣的美。
2.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传情的句子,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精当的用词,如“熬”“铺”“慢慢地”“稳稳地”等以及含义深刻的语句:“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对这些句子进行品味,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本文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有滋味。启发学生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语言,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一份朴实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四、悟课文,诠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
这一环节可让学生谈谈读完本文后在情感方面的感受,并谈谈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应如何做到尊老爱幼等,可借此机会让学生打电话慰问父母或其他亲人,或让学生回家后用实际行动回报亲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不能只说空话,只讲不做,应学以致用,当场体现,落实在实际行动上。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其他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让学生快乐学习。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