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2016-01-28 21:10:04张海静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麻醉科河南浚县45625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1期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

张海静(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麻醉科,河南 浚县 456250)



不同类型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张海静
(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麻醉科,河南 浚县 456250)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2800人份输注含白细胞血液制剂的输血资料,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1500人份、全血240人份、冰冻血浆260人份,分析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 本组血液样本中,输注悬浮红细胞中存在输血不良反应共27(1.80%)人份;全血中存在输血不良反应共13(5.42%)人份;冰冻血浆中存在输血不良反应共2(0.77%)人份;三种输血制剂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概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全血、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结论 成分输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具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血液制剂

输血不仅是现代临床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预防和抢救出现血细胞减少性以及失血性的一种重要方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输血的过程中或者输血后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伴随近年来输血新技术、成分输血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由此,本研究对输注含白细胞血液制剂的输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2800人份输注含白细胞血液制剂的输血资料,其中悬浮红细胞1500份,全血类240份,冰冻血浆260份;本研究选取的数据资料均未对研究结果造成严重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2 方法:①所有入院进行输血患者的血液袋上均配发一张反馈卡(记录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医师根据输血者的实际情况填写资料,并将血液袋定期交给血库或者血科;或者可以将反馈卡经过医院输血科、血库向采学供应机构进行输送并予以不良反应情况统计;临床医师及时回访,通过查阅患者病历、输血不良情况记录表等相关资料对未及移交反馈卡的医院进行统计和分析。②对血液制剂进行分类,可分为白细胞类血液制剂悬浮红细胞、全血、冰冻血浆。③采用赛尔金公司生产的白细胞过滤器,于血液收集后的6~8 h行去白细胞类血液制剂制备处理,即去白细胞全血、冰冻血浆、悬浮红细胞等血液制剂。

2 结 果

本组样本中,输注悬浮红细胞1500人份,其中存在输血不良反应共27人份,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为1.80%,可分为6人份荨麻疹,15人份发热,3人份不规则抗体阳性,3人份其他;全血240人份,其中存在输血不良反应共13人份,其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为5.42%,可分为4人份荨麻疹,6人份发热,1人份不规则抗体阳性,1人份其他;冰冻血浆260人份,其中存在输血不良反应共2人份,其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为0.77%,可分为1人份荨麻疹,1人份其他。三种输血制剂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概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全血、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

3 讨 论

本研究中发现,含白细胞类血液制剂的输血不良反应率为7.99%,略低于国内外相关报道9.28%[2]。考虑上述结果的产生可能与以下各因素有关:①部分为轻微的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而临床医师未能够在及时处理此类患者后予以记录;②在输血前进行给药治疗,继而造成输血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③临床医师自身经验不足、专业素质欠佳,其未能够正确认知输血不良反应。本次研究选取的资料主要以溶血反应、变态反应、发热为主,较少记录其他的不良输血反应。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全血类输血不良反应率为5.42%,同相关研究报道中的数据资料相似,其中冰冻血浆输血、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80%、0.77%。长期的临床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全血类的输血不良反应率较之于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两种血液制剂更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未分离的全血,尤其是新鲜的全血,含有较为丰富的白细胞类物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指出,出现白细胞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约在6.49%~14.54%[3]。而在悬浮红细胞制剂中,含有较少的血浆和白细胞,且其冷冻血液样本的过程中会破坏或者削弱血浆蛋白抗原以及白细胞抗原,因此,其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更低。基于上述原因,为降低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采用成分输血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相关研究证实,输全血患者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HFTR)的概率显著高于输红细胞悬液的患者[4]。而上述结果的出现与全血中悬浮红细胞的含量远低于白细胞、血小板的含量有关,因此,NHFTR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者输血后发生输血发热反应的概率也相对较高;此外,部分献血者的体内含有封闭的抗体(HLA抗体)、白细胞凝集素,此两种物质与接受输血者体内的白细胞发生作用后,同样可以造成发热反应的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的发生率同输注白细胞的数量、速度均存在一定的关系,存在两次以上输血患者的FNHTR发生率更高,且同输血次数呈正比例关系。提示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FNHTR发生概率,受到样本量等因素影响,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综上所述,通过对不同类型血液制剂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进行分析,可知采用成分输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而予以白细胞去除后的成分输血可进一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参考文献

[1] 徐应芳,许广芳,吕春菊.83例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2(6):136-138.

[2] 孙春霞,洪雅华,赵群益,等.2008-2011年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及实验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12):1246-1247.

[3] 滕方,张燕,孙桂香,等.我国三甲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3):282-289.

[4] 吴子权.不同类型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J].当代医学, 2015,21(3):76-77.

中图分类号:R457.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1-0049-01

猜你喜欢
输血不良反应
32546例疏血通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研究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2:18:54
基层医院应重视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2:05:02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双创需要金融创新“输血”
新民周刊(2016年39期)2016-10-22 12:41:34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