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患者室性早搏起源部位的动态心电监测分析及临床护理

2016-01-28 19:54戴丽娜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长春130021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8期
关键词:早搏右心室起源

戴丽娜(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心肌缺血患者室性早搏起源部位的动态心电监测分析及临床护理

戴丽娜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目的 通过动态心电图分析心肌缺血患者室性早搏起源部位的规律,为临床护理提供合理且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仪对200例心肌缺血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心肌缺血患者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结果 室性早搏在心肌缺血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且左心室早搏发生率明显高于右心室早搏发生率,其中左心室早搏主要发生在前壁和心尖部位,右心室早搏主要发生在流出道部位。结论 动态心电图能够客观且有效地评估心肌缺血患者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为临床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心肌缺血;室性早搏起源部位;动态心电图;临床护理

心肌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指由心脏血液灌注减少而导致的心肌能量代谢异常的病理状态。由于该病发病时没有或仅有微小疼痛感,因此易被患者忽略而导致心脏损伤,甚至有时可能引发猝死和心肌梗死等严重危及生命健康的心脏病突发事件。室性早搏又称室性期前收缩,是正常健康人群和各种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的一种临床非常常见的心率失常。临床上通常认为心电图是最为常见的室性早搏诊断依据,根据其异常的QRS波形而判断室性早搏在机体心室的发生起源部位,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2013年报道显示,室性早搏是心肌缺血疾病患者中发生效率较高的一种心率失常[1],而心肌缺血又是室性早搏的主要致病原因。因此,动态心电监测和分析心肌缺血患者室性早搏起源部位,对临床进行针对性治疗和合理的护理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心肌缺血患者200例,均符合心肌缺血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127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为62.7岁;女性患者73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为64.1岁。

1.2 方法

1.2.1 动态心电图监测方法:采用HOLTER 12.TOP动态心电图仪器(北京没搞仪计数有限公司)对患者进行24 h连续的心电图监测,随后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监测者是否为心肌缺血患者及其室性早搏起源部位。

1.2.2 心肌缺血诊断标准[2]:根据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概念心电图》,将心肌缺血诊断标准定为:24 h连续监测到的动态心电图中,J点后80 ms处ST段水平型或下移型下移(下移≥0.1 mV)或在原有ST段下移的基础上再次下移(间隔时间≥5 min;持续时间≥1 min;下移≥0.1 mV)。当某位监测者的动态心电图出现此种现象时,则将该监测者定义为心肌缺血患者。

1.2.3 室性早搏起源部位定位标准[3]:根据2004年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临床心电学及图谱详解》,将室性早搏起源部位定为四类:①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早搏。其特点是室性早搏QRS波在Ⅰ导联主波向上;而Ⅱ、Ⅲ和aVF导联主波直立高大;而Ⅵ导联则呈现rS型和QS型的左束支阻滞型。②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的早搏。其特点是室性早搏QRS波在Ⅰ导联主波向下;Ⅱ、Ⅲ和aVF导联主波直立高大;而Ⅵ导联则呈现qR型、R型、rsR'型和rsr'型的右束支阻滞型。③起源于右心室前壁及心尖部的早搏。其特点是右胸导联QRS波主波向下;Ⅰ和aVL导联主波向上,且呈现左束支传导阻滞型;Ⅱ、Ⅲ和aVF导联主波向下。④起源于右心室前壁及心尖部的早搏。其特点是左胸导联QRS波主波向下;Ⅰ和aVL导联主波向下,且V3和V4呈现QS型;Ⅱ、Ⅲ和aVF导联主波向下。

2 结 果

在动态心电图监测的200例心肌缺血患者中,有148例(74%)心肌缺血患者伴有室性早搏发生。其中57例心肌缺血患者发生右心室早搏,91例心肌缺血患者发生左早搏。

2.1 心肌缺血患者右心室早搏发生部位:在57例(38.5%)心肌缺血右心室早搏患者中,有8例(5.4%)患者的早搏发生在前壁部位,10例(6.7%)患者的早搏发生在心尖部位,34例(23.00%)患者的早搏发生在流出道部位,5例(3.4%)患者的早搏发生在其他部位。数据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心肌缺血患者左心室早搏发生部位:在91例(61.5%)心肌缺血左心室早搏患者中,有32(21.6%)例患者的早搏发生在前壁部位,39例(26.4%)患者的早搏发生在心尖部位,12例(8.1%)患者的早搏发生在流出道部位,8例(5.4%)患者的早搏发生在其他部位。数据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合上述结果,在心肌缺血患者中室性早搏发生率较高。在发生室性早搏的心肌缺血患者中,左心室早搏发生率明显高于右心室早搏发生率,其中左心室早搏主要发生在前壁和心尖部位,右心室早搏主要发生在流出道部位。

3 讨 论

心肌缺血是室性早搏的主要致病原因,其机制概括为心肌缺血患者的心肌细胞收缩功能异常,自律细胞的传导性和兴奋性降低,同时机体的异位自律性增高,于是产生折返激动和触发激动,随后细胞外K+浓度升高,从而内源性儿茶酚胺的浓度也随之升高,出现机体局部酸中毒和心肌细胞之间失耦联等现象,最终导致室性早搏心率失常[4-5]。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 DCG)是1957年美国Holter首次创造和应用的一种可以24 h连续记录并编辑分析人体心脏活动全过程的心电图变化方法,是临床分析病情、确立诊断、判断疗效重要的客观依据。本文结果显示,心肌缺血患者具有较高的室性早搏发病率,且左心室早搏发生率明显高于右心室早搏发生率。同时,左心室早搏发生部位主要在前壁和心尖,而右心室早搏发生部位主要在流出道。这可能与机体的心脏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关,心脏的泵血功能主要由左心室完成,相对右心室其耗氧量更大,因此左心室更易发生心肌缺血和早搏。当心脏的左前降支阻塞时,对左心室前壁和心尖部位造成拉力,因此这两个部位更易发生室性早搏。

综上,动态心电图能够客观且有效地评估心肌缺血患者室性早搏起源部位。因此通过对心肌缺血患者室性早搏起源部位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结果后可为临床综合判断和治疗心肌缺血室性早搏提供合理且科学的依据,同时也为临床护理提供有效的护理参考。我院通过对患有不同部位室性早搏的心肌缺血患者长期护理,总结如下临床护理要点:①预防为主:由于心肌缺血是室性早搏发病的最主要原因,而其症状又不明显,因此加强患者对该病的认识和发病机制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文化水平,由浅入深地对患者进行个体性、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心肌缺血室性早搏的危害,从而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预防以及紧急处理的能力。②加强心电图巡视:临床医师可以根据心电图分析结果诊断心肌缺血患者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从而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个体治疗。为了能及时的、正确的、有效的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护理人员首先应确保监测仪器的正常运行,然后对心肌缺血患者进行更为密切和尽责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同时将监测结果及时且准确的回馈给患者的治疗医师。此外,对于较为严重的心肌缺血室性早搏患者应准备好抢救设备,以便能够对突发病情进行及时抢救和治疗。③心理护理:心肌缺血室性早搏的患者通常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情绪也较为焦虑和急躁。因此护理人员应和蔼且耐心地同患者交流,同时用积极的态度和友善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和疏导,使其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治疗态度。④饮食指导:通常过多油腻的食物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因此护理人员应建议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纤维、少盐、少油的食物,且尽量做到多餐少食的饮食标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⑤运动指导:心肌缺血室性早搏的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肌耗氧量,同时也增强了心肌供氧量,对疾病有一定帮助。护理人员应根据心肌缺血患者的室性早搏起源部位和身体情况,对其制定个体运动建议方案,同时要告知患者,若身体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及时就诊。

[1]何勃,何文博,鲁志兵,等.低强度神经节丛刺激对正常心室电生理性质和急性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3,17(3):214-223.

[2]郭继鸿.新概念心电图[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38 -140.

[3]冯海新,吕聪敏,张丽华.临床心电学及图谱详解[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504-505.

[4]张振香,吕聪敏,王凯,等.中年高血压病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室性早搏起源部位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8): 3520-3522.

[5]张振香,吕聪敏,李莉.心肌缺血患者室性早搏起源部位的动态心电监测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3):25-26.

R473.5

B

1671-8194(2016)18-0284-02

猜你喜欢
早搏右心室起源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超声心动图表现
圣诞节的起源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奥运会的起源
超声对胸部放疗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心肌梗死:左右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