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丽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和修复的研究
王丽丽
目的探讨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后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和修复情况。方法87例(患眼87只)白内障患者,均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期的角膜内皮细胞直径和密度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术前细胞直径为(69.8±3.5)μm;术后1周、1、2、3、6个月分别为(79.8±8.5)、(75.6±4.4)、(78.6±5.4)、(69.3±6.2)、(70.5±4.6)μm。患者术前细胞密度为(2987.3±289.6)个/mm2;术后1周、1、2、3、6个月分别为(2278.2±498.5)、(2480.5±279.5)、(2283.5±292.5)、(2968.6±474.8)、(2920.1±289.2)个/mm2。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1、2个月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直径明显增加,细胞密度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患者的细胞直径、细胞密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治疗白内障后,短期内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受损严重、密度下降,3个月后损伤细胞得到修复。
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白内障(cataract)是由代谢异常、局部营养障碍、中毒等因素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而致使晶状体蛋白质变混浊的一种临床疾病[1]。病理显示该类患者通常表现为角皮内膜细胞损伤,角膜功能受到抑制,可能伴有致盲风险,于日常生活十分不利。针对以上情况,临床上主要采用延伸甚至扩大周围健康内皮细胞来达到修复受损角膜内皮细胞的目的,一般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3个月可达到彻底修复,但目前尚未找到完全修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有效方法。为此在术后加强观察,采用相应措施控制临床症状是确保手术质量的关键。本文详细探讨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后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和修复情况,以期为临床研究做出示范。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87例(患眼87只)作为研究对象,男女患眼数分别为48、39只,平均年龄(68.9±17.7)岁。排除青光眼、糖尿病以及葡萄膜炎等合并症患者。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操作流程:患者表面麻醉后利用开睑器于角膜10点钟方向作透明切口,于角膜2点钟方向作辅助切口,然后前房处注入粘弹剂,连续进行环形撕囊,超声乳化晶状体,并吸除晶状体残留物质,最后植入人工晶状体,清除粘弹剂[2]。
1.3 观察指标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开始前,利用Bio Optics非接触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析仪观察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直径及其密度,并于术后1周、1、2、3、6个月再次对细胞直径及其密度加以观察,并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期细胞直径比较 患者术前细胞直径为(69.8±3.5)μm;术后1周为(79.8±8.5)μm;术后1个月为(75.6±4.4)μm;术后2个月为(78.6±5.4)μm;术后3个月为(69.3±6.2)μm;术后6个月为(70.5±4.6)μm。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1、2个月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直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患者的细胞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期细胞密度比较 患者术前细胞密度为(2987.3±289.6)个/mm2;术后1周为(2278.2±498.5)个/mm2;术后1个月为(2480.5±279.5)个/mm2;术后2个月为(2283.5±292.5)个/mm2;术后3个月为(2968.6±474.8)个/mm2;术后6个月为(2920.1±289.2)个/mm2。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1、2个月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患者的细胞密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近十年来在研究白内障领域中,临床医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应用机、电、光等各种高科技手段研发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较好地解决了白内障带来的困扰,但与此同时,在手术开展过程中,可能造成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严重损伤,甚至引起相关眼部并发症而导致患者失明[3,4],故手术操作应格外慎重。目前关于修复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已初具规模,研究表明在参考角膜水肿分级以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下,采用延伸甚至扩大周围健康内皮细胞的方式可实现受损角膜内皮细胞的修复。但修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5,6]。
在本次研究中,87只患眼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后1周、1、2个月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直径与术前相比显著增大,细胞密度与术前相比显著下降(P<0.05);但术后3、6个月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直径、细胞密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术后前3个月是角膜内皮细胞的修复期,3个月后角膜内皮细胞修复基本完成,到6个月时,由于角膜内皮细胞的再生能力慢慢减弱,因此角皮内膜细胞直径并未出现明显增大,而此时健康内皮细胞迅速延伸和扩大,以致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3个月的基础上反而有所降低,如本文研究结果所示:术后3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968.6±474.8)个/mm2,而术后6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920.1±289.2)个/mm2。
综上所述,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治疗后短期内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受损严重、密度下降,3个月后损伤细胞得到修复。
[1]刘婕,赵娴,邵丽静,等.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研究.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247-2249.
[2]王欣,刘明江,施丽萍,等.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硬核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分析.西南国防医药,2013,23(11): 1185-1187.
[3]吴智文,胡丽兴,周澐,等.不同模式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效果.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3(3):136-140.
[4]刘玺,陈维,岳鹏,等.白内障超声乳化对角膜内皮细胞的相关影响因素.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3):523-526.
[5]张忠伟,宋彩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及修复的临床分析.中国处方药,2014,12(6):65.
[6]Bourne RR,Minassian DC,Dart JK,et al.Effect of cataract surgery on the corneal endothelium: modern phacoemulsification compared with extracapsular cataract surgery.Ophthalmology,2004,111(4): 679-68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1.017
2016-10-25]
222100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