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兰
摘 要:教师要在讲述抽象概念的时候结合实际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对所讲的知识减少陌生感,使得数学知识的难度有效降低。教师努力营造具有生活情境的课堂氛围,实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使得学生的理解能力大大提升。在课堂上也可以适当开展实践课,提升学生理解数学相关知识概念的能力。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77-02
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大学,数学都是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重点科目之一,也是考察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科目之一。小学教师将生活情境有效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增加数学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小学生处在成长的重要阶段,喜欢求齐求异,追求个性化,有效的融合生活中的情境,不仅能够使得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同时,也能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有效提升数学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一、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情境的意义
1、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数学属于较为抽象的学科,就小学生来讲,其本身的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假设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单纯的运用理性说教这一方法进行教学,并不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很好的理解,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数学教师在展开课堂教学时,需要在课堂上引入生活中经常遇见的一些案例辅助教学,让学生发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更好的理解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于数据的处理十分关键,小学生由于自身的认识水平十分有限,缺乏良好的理解能力,在课堂上将抽象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一些数学难点的理解能力,教师要在讲述抽象概念的时候结合实际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对所讲的知识减少陌生感,使得数学知识的难度有效降低。
3、有利于提升学生探索实践能力
数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掌握提升探索实践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从小进行培养。然而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并不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压抑状态,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枯燥乏味,充满压力,自然无法培养起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而设置生活情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实践的联系,有效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将生活情境应用于数学教学中的策略
1、营造具有生活情境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主要通过数学课堂接触数学知识,时间非常有限,一些学生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对数学知识产生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导致数学学习的效果和质量难以有效提升,要想解决这一现象,需要教师努力营造具有生活情境的课堂氛围,实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使得学生的理解能力大大提升。在课堂上也可以适当开展实践课,提升学生理解数学相关知识概念的能力。养成将数学应用于生活中的习惯。
2、教师科学引导学生
教师在创建生活情境前,应该充分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状况进行充分的考察和研究,结合教学内容在进行情境的设定,这样的准备工作能够使得教师更加了解学生,让学生的兴趣能够被充分调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的角色,设置问题的时候应该由简到难,按照一定的秩序让学生接受知识,对于难度较高的问题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使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升探索知识的欲望,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比如,在讲述多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找到生活中的一些实物,先让学生对日常使用的三角板面积进行计算,再对四边形的桌面面积进行计算,通过逐步的拓展学习,结合三角形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再对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逐步展开知识的讲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更好的进行知识的学习。
3、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创立情境
引入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提升掌握知识的能力,并能够将数学知识有效的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所以,教师必须要联系实际生活创立情境、提出问题。比如,教师在讲述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程的知识时,应该让学生亲自对教室里的桌子、讲台、黑板等进行实际的测量,并通过测量结果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使得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更好的掌握知识。
4、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生活经验是在生活环境中积累下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找准知识在生活中的支撑点,运用各种方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活经验为支撑,建立数学概念。如 “认识分数”,学生在理解分数概念时,象对“ 一半、半个” 等不完整数的理解正是学生在各种生活情境中获得的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生活化” 这一手段来辅助教学,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请你拿出或说出“半个”物品。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活经验,并由学生呈现各种生活情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大多都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切割活动,如分月饼、分西瓜等等,安排这一环节,就很自然的唤起了学生的经验。但在这一教学设计中,课堂上没有安排具体的生活情境,因为学生在“切月饼、切西瓜”时,他们的数学思考很可能被淹没在月饼、西瓜等色香引起的其他想象中,而把“平均”之类的数学思考抛在一边。生活情景的干扰因素会破坏生活经验的转化。第二个环节,用你认为最好的方式拿出“一半”的物品。目的让学生对“单位1” 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三个环节,讨论:你认为” 一半” 多还是” 半个” 多呢?比” 一半” 小是“一小半”,比“一小半”还小呢?怎么表示?这样,逐步让学生呈现生活情景,并体验经验在特殊情况下的局限,从而激起他们的认知欲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也有了教学方法上的改进,通过引入生活情境展开数(下转第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