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艺术在语言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价值

2016-01-28 06:53张宏芳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10031
大众文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朗诵者言语普通话

张宏芳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210031)

朗诵艺术在语言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价值

张宏芳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210031)

朗诵是以有声语言为主要表达形式,对文字作品进行再创作的综合性艺术。从用眼“看”文字作品,到用嘴“诵”出来,再到用耳“听”自己和他人的朗诵之声,朗诵活动是语言输入与输出并用的综合性活动。从语言的书面文字和口头言语两重内涵来看,成功的朗诵既要吃透文学作品,又要对文学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所以在文学方面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既要正确地解义正音,又要传达得鲜活灵动,所以在言语方面也同样有传承和创新。

朗诵;文字;言语;价值

此论文系课题研究成果。课题项目名称及编号: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Y150047。

朗诵艺术,是以适当的音量、清晰正确的普通话读音,配以目光、表情、姿态、仪表等态势语言,用真挚感情把书面的文字作品,主要是文学作品,变成具有声音美、视觉美和情感意境美的生动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性的综合艺术形式。

一、朗诵艺术的语言信息传输特征

朗诵是一种多感官并用的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综合活动,是一种语言信息处理和转换的过程。它对视觉感知的语言信息加以理解和加工,再将信息内容转换为口语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过程中,人的言语观察、言语听觉和言语动觉(说)都能得到锻炼。

首先,它是一种语言的输入形式。因为朗诵者只有通过视觉“看”到文字并将之转化为相应的语言形式才能进行朗诵。从“输入”的目的来看,朗诵除了要获取信息,还为了传递信息。再者是一种“听”的形式。朗诵者朗诵的时候,在将无声的文字符号变成有声的言语的过程中,朗诵者本人和受众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会听到朗诵者发出的语言信息。“看”和“听”表明朗诵是一种语言输入形式。

其次,它是一种语言的输出形式。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诵读。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是将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语言形式的一种艺术再创作活动。朗诵者将文字符号通过发音器官“诵”出来,需要用“嘴”来说,因此朗诵又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输出形式。

二、朗诵艺术在语言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价值体现

在朗诵活动中与语言有最直接关系的就是文字作品(主要是文学作品)和口头言语。叶圣陶等老一辈学者下过这样的定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实际上是说语言包含书面的文字和口头的言语两重内容。因为语言输入与输出的特征,使得朗诵可以提高人的阅读能力、增强文学鉴赏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人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在文学和言语的传承、创新中具有良好的价值体现。

(一)在文学的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价值体现

1.吃透作品,传承文学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原作品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品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品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受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他们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选择并且吃透原作品。

准确地把握原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朗诵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原作品内容和思想这个前提,朗诵技巧就是无源之水、无米之炊的形式主义。朗诵者需要真正理解作品,走进作品,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只有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才能使己动情,使人动心。如果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进入原作品的意境,没有使自己真心动情,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不会打动听众。如此看来,我们的朗诵者要使朗诵活动成功,就必定会钻研选定的文学作品,走向深度阅读品鉴和生动广泛的传播,在文学的传承上趋向深入。

2.二度创作,创新文学

朗诵是对原作品的二次创作,是创造性的艺术品类。朗诵者个人对原作品的体悟与感受非常重要,要根据原作品的内容及其提供给我们的人物形象、环境场景等要素进行推理、分析,努力使自己设身处地地生活在原作品给定的情境之中,这个过程即“情景再现”或“体验"。每个朗诵爱好者都要掌握这项技能。它需要朗诵者有开阔的思路、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生活积累。从语言输入的角度来说,文学的阅读与品味,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一部作品的解读,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一个作品,尤其是跨越不同时代、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不会只有一种解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不同时代下又有可能被诠释出不同的涵义,融入时代意义。所以,只要合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必拘泥于固有模式,不用害怕被冠以“离经叛道”的罪名。从语言输出的朗诵表演角度来说,朗诵者因本身的先天条件、技巧把控、兴趣喜好等方面的差异,所选择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处理手段也会展现出多彩纷呈的艺术特色,也因此而使朗诵艺术不断出新、出彩、出成果。这就是创新的功劳。

(二)在言语的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价值体现

所谓言语,是指语言的运用,常常主要指口头表达活动或口头表达内容。

1.解义正音,传承语言

朗诵的前提和基础是对原作品的准确解析,只有准确领会,才能准确传递。这就应该先有一个解读字、词、句的过程。朗诵者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意义,不能囫囵吞枣、望文生义、歪解文意。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感情、有意义的,如“微笑”“狞笑”“冷笑”之“微、狞、冷”。越是想朗诵成功,越是要准确领会原作品的字面意义和精神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传递原作品的精神和情感,传递意境与美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当然会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感受力。这是对语言意义的传承。

中国现代朗诵要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和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普通话的吐字归音、语流音变等要求,以便于正确识读原作品的字词。国家文化部朗诵艺术社会等级考试要求朗诵者具有二级甲等以上的普通话水平,即国家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在87分以上,应该说普通话的音准至少处于中上水平,且具有良好的语言朗读和说话能力。这对于普及普通话,语音纠误补缺等有极大的正面引导力。

2.鲜活灵动,创新语言

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语言都有鲜活、灵动的特质,这个特质决定了成功的书面和口头的语言表达一定含有创新的成分。朗诵寻求最佳的表情达意的艺术化语言,追求并且感受声音的美妙与变化,切忌“千人一面”。对于朗诵者来讲,把原作品提供的内容和信息转化为生动传神、富有色彩的言语,追求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的最高境界,这本身就只有对语言的不断创新才能够获得和实现。

朗诵被称为“语言的音乐、声音的雕塑”,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基本要求是“字清、气顺、音正、声脆、腔美、调纯、意切、神出”。为了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朗诵应使用必要的表达技巧,如停连、重音、语速、语调、高低、强弱、虚实等等。在朗诵表达中,不同的人各有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选择。同一作品常常会有不同的人来朗诵,其表现出来的风格往往会有所不同,这就是其先天条件有异、方法技巧运用各有巧妙不同的的原因,朗诵的语言输出也因此出现出五彩缤纷的风格。

当然,朗诵艺术因其配乐、舞台表演等需要还可以在音乐、美术、舞蹈、多媒体技术运用等方面进行传承和创新。

随着人们的文化修养、审美鉴赏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朗诵者应当努力跟上并适应时代的要求,多读、多思、多练,努力丰富自身的语言鉴赏经验和表达元素,以此来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理解和表现能力,使语言文化传承和创新之路越来越广阔。

[1]张颂.朗读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毕一鸣.朗诵艺术及水平等级考试纲要[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3]南京艺术学院朗诵水平等级考试专家委员会.朗诵艺术水平等级考试(高级)[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4]肖君,陶岚晴.朗诵——教学考级表演教程中册[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5]晓天,王本华.叶圣陶始创“语文”一词[J].应用写作,2013(10).

张宏芳,现就职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朗诵者言语普通话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浅谈朗诵者应该如何选择朗诵稿件
我是小小朗诵者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