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艳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530000)
从桂林郡(府)古籍方志、文人笔记中管窥广西古代音乐民俗与音乐生活
王艳(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530000)
摘要:桂林府是广西地区历史沿革久远的行政区域,在其留下的地方志及文人笔记等文献资料中全面展示了当地的社会生活,其中音乐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桂林府尤为丰富,并渗透于各个层面,折射出当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概况,是研究桂林府历史的另一视角。
关键词:桂林府;地方志;音乐民俗;音乐生活
本文为2015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英文译名为:Innovation Project of Guangxi Graduate Education)《桂林郡(府)古籍方志、文人笔记中的音乐史料的整理与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标号:YCSW2015203
桂林府所存古籍方志十分丰富,从所存史料中我们可以将桂林府地区的音乐生活在功能上划分为“娱神”及“娱人”两类。音乐在祭祀仪式中作为对神灵的献礼担当着与神灵交流的重任,因此祭祀音乐多具备凝重、肃穆的音乐性格。祭祀活动中,仪式内容的充实与音乐表现形式之丰富互相促进,使祭祀活动中的音乐逐渐形成岭南民俗的色彩。从历史的横向发展看来,“娱神”类的音乐活动最早产生于祭祀之中。早期人类的信仰理念影响着实践活动,先民对于自然、神鬼及先祖的尊崇促进了祭神活动的展开,除去将人们的物质享用供奉于神灵外,音乐歌舞等精神享受亦被献于神灵,以此愉悦神灵、祈祷所愿。祭典中,器乐与歌舞的运用最为广泛,从这些运用于祭典的音乐活动即可管窥当时音乐生活的发展势态。桂林府聚居着各个少数民族,拥有着不同的民俗习惯,在音乐的表达方面也拥有不同的特征。其中瑶族作为聚居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由其信仰盘王的祭祀仪式逐步发展而来的长鼓舞是其最为典型的音乐表现形式。在祭祀该族先祖盘王的祭典中,瑶民以歌舞模拟再现盘王的传说,“跳盘王时,舞场四周悬挂盘王象和十八神像,边舞边唱盘王歌”1,祭祀者手持长鼓,边击边舞。“跳长鼓舞除打长鼓外,还有唢呐、皮鼓、锣钗等乐器”2,此种配以歌唱及器乐的表演最终形成了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即乐舞。而祭祀乐舞所表达的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特征中可看出当时人们的劳动生活已然涉及农耕与渔猎,人类寄托于神灵的期望更多的反映出其实际生活上的缺失。此外,瑶族对于先祖故事的代代流传可知民族信仰文化已然形成,各种信仰之下的祭祀活动与音乐活动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使“娱神”活动成为现实生活的反映及艺术化再现。
其次,从纵向发展来看,与“娱神”同步发展的“娱人”类音乐活动是以音乐活动来取悦人类自身。在早期礼仪民俗中,音乐除具备仪仗、导引作用外,在仪式之后、筵席之上更多的是发挥其娱乐宾客、烘托气氛的“娱人”功用。如婚礼筵席上“酒半相士赞唱贺词,侑以鼓吹谓之贺郎”3;庙会庆祝活动中“击鼓乐为嬉,乡落聚赛会或有迎神者”4等。迎神赛会是当时音乐活动举办的重要契机,如临桂县在立春时“扮雜剧”5、全县于元宵时“联臂歌采茶,笙箫鼓乐前导”6,可见此时歌、舞、戏、乐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而后经济生活的富足与随之发展出现的艺人团体,更为广西地区音乐生活的丰富提供了动力源泉。
与民间集会热闹繁杂的音乐不同的是学校举行释奠活动时所运用的严格的规范制度下的音乐,其体现出古代音乐生活中与“礼”相配合的特征。释奠活动中涉及到用乐的包括有乐制、乐器、乐章、乐谱、舞佾、乐舞生等,何时何地用何种音乐均受到了“礼数”严格的规范,如灵川县的祭孔活动中,“先师孔子,每岁以春秋仲月上丁日祭於類宫,正官将事,佐贰分献,监视以师儒,赞引執事以生员,中和韶乐羽籥之舞。”7其中操琴、吹笙、击鼓、擎旗、舞蹈等乐舞生一百二十名。这些乐舞生由司乐官率领演习音乐、舞蹈的表演活动。祭孔乐舞表演场所在大成殿的露台上,祭孔专用的音乐被称为“大成乐”,其具有悠久的艺术源流及独特的乐制、乐器、乐谱、舞佾等规定。在乐器方面,据记载祭孔音乐使用古老的乐器,主要有柷、敔、大鼓、大钟、编钟、编磬、琴、瑟、箫、笙、龙笛、搏柎、鼗鼓等。在舞佾方面,中国的宗教舞蹈分为“文舞”与“武舞”,祭孔乐舞属文舞,舞生左手持籥,右手持翟,舞生八人为一队,称为一佾,清代祭孔为大祀,因此乐舞用八佾,分纵八横八排列,共六十四人。祭孔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说明了由中央掌控的文化信仰渗透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关于祭孔仪式中音乐的部分,亦反映出统治者以严格详实的礼数规范将用乐的等级制度展现出来,其中各种乐章、乐舞以及各种形制的乐器使用其中,展现出清代音乐生活的丰富多彩。
从当时音乐活动大量与释奠仪式相结合来看,清代的广西地区社会各界较为推崇文教,自中央系统贯彻文教、设立各府官学以来,人民对于文教的重视形成了一种共有的意识形态,这反映音乐文化的渗透贯穿于各项具体政策的实施中,音乐作为一种政策实施的手段,无形间影响着群众意识,以礼与乐的结合将封建社会的阶层礼数观念植入其中。从当时音乐与各种岁时活动相结合的情况来看,传统文化在民间根深蒂固,群众间不同习俗文化的融合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反映出文化处于互相交融的阶段,各民族的聚居使不同民俗相对独立且互相影响,促使了岭南文化的形成。另外,从当时音乐活动频繁出现于节日庆祝及宴餉中,可知当时社会经济逐步发展,人们将资金用于娱神娱己的各项娱乐活动之中,消费意识的增加从侧面反映出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对社会状况的侧写,使历史研究之下的广西文化更为立体。
从桂林府方志中所呈现出的音乐史料以观广西地区的音乐生活,可知在清代广西的经济有了很大的进步,人民的音乐生活从以往单纯的以音乐供奉于神灵逐渐趋向于娱人娱己,音乐活动的形式从单一的演唱或演奏发展为歌、舞、乐三者结合的乐舞形式,乃至角色扮演的戏剧表演等。这些形式上的改变促进了音乐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在继承传统音乐的同时也加入了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鲜血液。音乐活动,逐渐增强了娱乐的性质而被广泛运用于人民生活之中,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注释:
1.姚舜安.《中国少数民族文库瑶族民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9):162.
2.姚舜安.《中国少数民族文库瑶族民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9):162.
3.(民国)《灵川县志》卷四《礼俗》,成文出版社选编《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12号),第17页.
4.(嘉庆)《临桂县志》卷十二《风俗附・序》,成文出版社选编《中国方志丛书》(第15号),第4页.
5.(嘉庆)《临桂县志》卷十二《风俗附・序》,成文出版社选编《中国方志丛书》(第15号),第2页.
6.(民国)《全县志》第二编《社会风俗》,成文出版社选编《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15号),第57页.
7.(民国)《灵川县志》卷八《典制》,成文出版社选编《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12号),第41页.
王艳,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13级中国音乐史研究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