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木雕在地方高校非遗教学基地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6-01-28 08:03:59唐伟军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322100
大众文艺 2016年4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

唐伟军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322100)



东阳木雕在地方高校非遗教学基地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唐伟军(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322100)

摘要:东阳木雕在地方高校非遗教学基地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历史悠久的东阳木雕,因产于浙江东阳而得名。如何在高校非遗教学基地进行中国木雕工艺传承与创新,高校非遗教学基地如何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为传统木雕行业注入活力,进一步为东阳的木雕产业输送更多的新鲜血液进行研究正当时。

关键词:东阳木雕;非遗教学基地;传承与创新;创新型技能人才

一、东阳木雕概况

(一)东阳木雕历史简述

东阳木雕历史悠久,因产于浙江东阳而得名,是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其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据东阳《康熙新志》载,东阳木雕工艺大约始于唐代,发展于宋代,盛于明、清两代。辛亥革命以后,东阳木雕转向商品性,木雕艺人制作的工艺品及箱柜家具被商人买去远销香港、美国、南洋等地,形成东阳木雕产品的盛期。1914年在杭州开设的"仁艺厂"是东阳木雕最早的厂家,以后逐步向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把流散在各地的木雕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合作社。1954年又成立了东阳木雕厂,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东阳木雕已发展到7大类三干六百多个品种,其中木雕屏风、挂屏和立体艺术台屏等艺术性较高的欣赏品是而今东阳木雕行业在传统浮雕工艺形式基础上的一个创新。

(二)东阳木雕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分析

对东阳木雕的再度审视与研究具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东阳是著名的“中国木雕之乡”,木雕工艺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转型,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因后继乏人而技艺水平衰退等原因,以致产品萎缩、手艺失传。近年来以东阳传统木雕为资源的文化产业开发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的增长点,但在探索产业化发展的道路都遇到发展瓶颈:首先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其次是产品缺乏创新,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才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今时今日的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整个培养体系应该如何建立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这些新型人才既能“继承”即能全面掌握老艺人传承下来的精湛技艺,还能“创新”,即要具有全面的艺术修养,创造出适应产业化发展需求、具有时代气息的精品。这是高校非遗教学基地也是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亦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内容。

二、地方高校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

大学在文化建设中应该起到三大作用,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以及引领文化发展。如何加强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促进高校与产业的结合,充分发挥保护与传承文化的桥梁作用,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强化高校责任意识,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始终肩负着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光荣传统和使命。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及文化责任决定了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又在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及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高校能借助其优越的条件和独特的地位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引领时代的作用。鉴于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要积极发挥高校文化育人作用,从而使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保留。

(二)以产学研合作为实践平台,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引领地方经济发展

任何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系统构成的,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高校在整个文化系统中处于轴心位置,特别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必然成为开展科学研究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有效开展科研项目,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实现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三、高校非遗教学基地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随着东阳木雕产业的发展,传承方面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尤其是题材老化、缺乏创新等瓶颈的制约,极大影响了东阳木雕手工艺产业的发展,由人才青黄不接带来的是题材老化,只能走沿袭传统,互相模仿的恶性循环的路子,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大家应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走学校教育知识化、体系化与传统师徒相授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子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该专业是国内高校唯一的木雕专业,现有在校生280多人,毕业生260多人。木雕专业是该院特色专业,并于2012年底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近年来,广厦学院借助得天独厚的东阳木雕地域优势,通过积极探索东阳木雕教育和传承新机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东阳木雕专业人才,为东阳木雕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该专业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木雕专业特点,开创了“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二年在校工学交替、产学结合,对学生进行系统化教育。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口手相传,学艺时间长,只注重技艺传授的“师傅带徒弟”的单一技能培养模式变为科学系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综合培养模式。学院在人才培养教育上探索传统木雕师徒制传承方式和现代高校知识化、体系化的教学模式的融会贯通,各取其优点,去其不足。具体来说就是“五个结合”:(1)教师和师傅结合;(2)学生和徒弟结合;(3)教室和车间结合;(4)作品和产品结合;(5)传承和创新结合。通过这五个结合,使学生不仅能很好的继承东阳木雕的传统工艺技法,并且能够在设计理念上敢于创新,不拘泥于传统题材,和现代生活紧密相关。这些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起到助推作用,通过3年培养,学生的设计与制作能力得到木雕大师们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三年的培养达到了传统培养六、七年的水平。现已有多位毕业生在大师工作室工作,得到了大师们的认可和肯定,毕业生陈德鸿同学被国家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文土收为弟子。

(二)大师引领,技术能手授艺相结合培养新一代的创新型木雕大师

2010年2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万名高级技师。”为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带徒传技作用,建立大师工作室更好地为东阳培养优秀的木雕设计与制作创新人才,促进传统东阳木雕创新发展。广厦学院构建起行之有效的“大师工作室培养与职业院校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木雕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发挥大师工作室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应有作用。学院引入“大师工作室”进行实践教学,这种模式是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进入工作室工作。同时学院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陆光正担任木雕专业负责人,其他10位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木雕大师为兼职教授。同时学院通过公开招聘选拔了14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木雕能手、工艺美术师作为专任教师,他们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订,为学生传授木雕传统文化和专业知识,指导学生木雕设计与制作的实践,充分发挥他们的技能优势,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手把手地指导学生进行木雕设计与制作。经过实训和实践,广厦学院学生的木雕作品题材非常新颖有创意,作品不拘泥于传统风格,有想法有设计,并且这些作品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而东阳木雕从业者做出来的木雕作品主要还是以传统国画中的人物、山水、花鸟为主,作品缺乏创新。因此学生们的作品既继承了传统表现手法,在题材上又大胆创新,让人耳目一新,受到大师们的一致好评。

(三)以技能比武为抓手,推动木雕文化传承创新

近日,浙江省文化厅浙文非遗[2016]1号文件公布了“2015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基地优秀案例名单通知”,广厦学院木雕专业非遗传承教学经验《以技能比武为抓手,推动木雕文化传承创新》名列其中(浙江省共有九所高校入选)。学院每年5月举办一年一度的“学生技能大比武”成为学院一项特色活动。以技能比武为抓手,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效果。技能比武面向全体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以现场绘图、雕刻并由专家审评的比赛形式,展示学生技能水平,传承东阳木雕传统文化。木雕技能比武不仅展示了学生的木雕技能水平,同时为行业创新充当实验点,勇于探索各种创新题材,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活动,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木雕文化和技能,并促进教师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木雕创新人才,同时也反映木雕传承教学基地在非遗教学、传承、普及、宣传、展示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设立成人教育,建立木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

随着广厦学院的木雕班在全国享誉,学院近年来又大刀阔斧,在原有高职班的基础上立足社会需要办起了3+2教学模式、五年制和成人教育大专班等四种培养方式,并作为学院的重点专业来抓。通过此举,进一步为东阳的木雕产业输送更多的新鲜血液,同时也为木雕这一传统技艺木培养更多的人才。学院因此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获教育部“全国特色教育示范单位”称号。同时学院也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承担东阳市木雕行业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每年定期开设培训班,定期组织考试。每年承办一次东阳木雕行业的技能大比武,颁发获奖证书及木雕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使行业的培养体系更系统完善。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地方高校非遗教学基地建立完善传承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结合实际需要和时代特征进行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为传承和发展东阳木雕传统文化,振兴木雕传统产业,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而奋斗,东阳木雕的传承与发展定会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杜志正.东阳木雕发展的现状及问题[J].浙江工艺美术,2010(6).

[2]朱孝岳.传统工艺人才出现断层原因何在[J].上海工艺美术,2002(1).

[3]金柏松.东阳木雕——在继承与创新中与时俱进[J].雕塑,2009(1)

[4]金梅珍.东阳木雕产业化发展的着眼点在于人才培养[J].价值工程,2011(10).

项目来源:金华市社科联2015年度课题“东阳木雕在地方高校非遗教学基地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Y183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
中药成像鉴别法的探索与研究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青年时代(2016年30期)2017-01-20 00:33:22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东方教育(2016年8期)2017-01-17 19:54:43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今传媒(2016年12期)2017-01-09 18:59:03
湘西土家织锦元素在现代服饰中运用与创新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27:02
非物质文化遗产
浅析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再设计”
女书文化在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探索
西方翻译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共生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