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镜轩 (西安音乐学院 710061)
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思维的培养和应用研究
孙镜轩(西安音乐学院710061)
摘要:本文从歌唱思维的含义及重要性入手,对情感和创造两种歌唱思维在高校声音教学中的培养与应用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提升我国高校声音教学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歌唱思维;培养;应用
一个完美的歌唱演绎,演唱者必须运用思维,产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才能够将歌曲深层次的内容挖掘并有效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日常练习过程中,能够加强歌唱思维的训练。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在积极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片面的重视演唱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歌唱思维的培养,不利于提升学生声乐演唱能力,同时,也不利于提升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思维的培养和应用研究势在必行。
(一)含义
声乐演唱作为一门艺术,对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及唱功具有较高的要求,然而单凭演唱技巧,演唱出来的歌曲相对生硬,无法打动聆听者的灵魂,而真正意义上的演唱作品,能够传递出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并将自身深刻的感情融入其中,实现理性与感性、表达等各项因素的融合。这一过程中,演唱者必须通过自身的思维能力,将众多因素进行整合和处理,并运用自己的方式将其重现展现出来,才能够将歌曲传递过程更加完美的展现出来。这样一来,歌唱思维就可以定义为,声乐演唱中,演唱者自发的进行创造、审美和想象等思维活动,并通过有效处理,提升演唱质量和效果。
(二)重要性
首先,歌唱思维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作为一门艺术,自产生之日起,便受到广泛艺术家的热爱,演唱艺术家运用多年的时间,对其进行挖掘,从而推动声乐艺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传扬。而在对声乐艺术进行专研的过程中,艺术家在大量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心灵上的触动,才能够创造出更加优美动听的声乐作品,因此也可以说,声乐作品是对艺术家情感的表达。演唱者在对声乐作品进行演唱的过程中,是运用自身的理解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要想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必须能够对作品深层次的情感进行彻底的挖掘。而挖掘的过程,是演唱者运用自身歌唱思维的关键环节,通过歌唱思维,提升作品表现中的个性化,是对歌曲进行再现的关键。因此,歌唱思维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歌唱思维有助于提升声乐教学质量。现阶段,我国高校在积极进行声乐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片面的强调对学生演唱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歌唱思维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对歌曲理解的能力,也无法在对歌曲进行再现的过程中,将其内涵充分的表达。现阶段,我国高校声乐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熟练掌握多种演唱技巧,然而及时抓住歌曲内涵的能力相对较低。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应当从歌唱思维入手,提升学生的歌唱思维,并促使其在演唱过程中,有效的融入到声乐作品当中,从而将作品真实、感人的一面充分的展现出来。加强对歌唱思维的培养和应用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声音作品的内涵,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情感思维方面
声乐作品本身就是对情感的一种抒发,因此声乐作品中包含了浓厚的情感。演唱者会对作品进行再现,演唱者对声乐作品内涵的领会程度决定了演唱是否成功,也决定了声乐作品是否能够得到受众的喜爱。由此可见,声乐艺术当中,被情感所贯穿,完美的声乐演唱可以促使演唱者同听众都得到心灵上的共鸣。
在创作声乐作品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准确的用词,将自身的情感和思想等内容进行充分的表达,作曲者需要在词的基础上,通过旋律将情感更加生动的展现出来,提升声乐作品的吸引力。从声乐作品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其融合了作词家与作曲家相对丰富的情感,而演唱者在对作品进行再现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再次创作。例如,我国经典的声乐作品《母亲》是著名艺术家阎维文演唱的,多年来始终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人们在聆听过程中,经常被打动,会热泪盈眶,这是因为,演唱者通过对声乐作品深刻的再次创造,同听众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由此可见,在歌唱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增加对情感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因此,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对声乐作品内包含的情感进行体会,引导学生假设自身就是作品的创作者,从而近距离的体会声乐作品创作过程中包含的情感。例如,在《鸟儿在风中歌唱》这首歌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通过声乐作品中的歌词“朝向自己的猎枪”等内容,对鸟儿悲凉的命运和无可奈何的情感进行充分的体会。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歌唱过程中积极融入情感,积极并主动的掌握歌曲的内涵,才能够将自身咬字、呼吸等技巧更加完美的应用出来。
(二)创造思维
演唱者对作品的再次创造是提升声乐作品感染力的关键,演唱者将自身对曲目的理解融入到演唱过程中就是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关键。新时期,高校声乐教学中,培养和应用歌唱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加强对学生创造思维的训练。
首先,行腔上的创新。多数声乐作品演唱艺术家通常情况下拥有几乎平等的唱功,而分辨不同艺术家演唱的关键就是不同的行腔。演唱者应根据自身的状况,对自身的声音应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来进行限制,从而表现自身的创造性,促使自身演唱的歌曲各家具有独特性;其次,形象上的创新。运用现代唱法对经典老歌进行翻唱就是对声乐作品形象上的创新。例如,《洪湖水,浪打浪》的传统唱法,充分向观众描绘了一幅女战士无私无畏的画面。然而,现代声乐演唱者黑鸭子组合的全新唱法,对洪湖的美景进行了更加充分的体现,同样能够带给听众享受之感。
在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应用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增加对学生个性和特点的了解,并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思维的训练。教学中,将自身的创造思维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创造思维,并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和展现。这一过程中,还应当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等,从而达到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例如,部分学生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这类学生应当多接触拥有较大创造性空间的作品,教师这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并引导学生向着这一方向不断努力,逐渐构建属于自己的演唱形式。
结论:新时期,在积极提升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应当从声乐作品情感和再现的角度出发,在严格要求学生基本演唱技巧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歌唱思维。在日常学习中,首先要求学生从情感上增加对曲目的了解,并从行腔和形象两个角度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提升学生对声乐作品再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俊霞.高校声乐教学心理因素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史江霞.声乐训练中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重要性[D].山西大学,2010.
[3]梁卫金.浅谈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