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欣 (内蒙古师范大学 010000)
《内战的预感》与《格尔尼卡》的差异性比较分析
杨佳欣 (内蒙古师范大学 010000)
20世纪初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到50年,西方艺术却呈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各个流派都开始标新立异,怕自己赶不上潮流,虽然都有独特性,但是不同流派之间也存在很多共性。达利的《内战的预感》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恰是身处不同的流派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诠释着人类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战争不仅摧毁着我们美好的世界,也摧毁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心灵,我们都向往和平的生活。因此本文将以同是战争主题题材两件作品为例,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讨论两者是运用怎样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对战争的不满与悲愤。
内战的预感;格尔尼卡;差异性
《内战的预感》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作品,其主旨是远离现实与理性,回到原始,注重人们的无思想意识活动,强调抛弃有逻辑次序的已知的基础为现实中的形象,把实际想法与潜在意识的梦相结合的方法。《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的作品,立体主义主张画家应当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物象分解对象,接着将每种要素结合起来、互相叠加,画面中把一切东西肢解和毁坏,最后组合、拼集。两件作品的创作背景大致相同,都为西班牙内战时期,当然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也会导致创作的不同。
(一)达利创作《内战的预感》历史背景
达利从小就过着富裕的生活,只喜欢上流社会的生活,因此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一副体现出对贫苦人民的关心与同情的画面,之后在二次内战爆发的前夜,全欧洲甚至是全世界都笼盖于法西斯的魔爪下面,不法分子叫喊着战役的到来,然而于战争爆发前六个月,达利便灵敏地感觉到战争的光降,就立刻创造出了《内战的预感》,因此《内战的预感》的灵感也便是来自于达利对即将降临的战役的惶恐。
(二)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历史背景
1937年年初,由于毕加索的声望远及,邀请到西班牙,为巴黎世博会画一幅壁画。构想阶段,法西斯发动轰炸,西班牙北部的格尔尼卡遭到巨大创伤。毕加索义愤填膺,下决心以这一事故作为创造壁画的主题,来表达自己对罪犯的反抗和对此次事故中死去的人的悲悼。此后,被人耳熟能详的《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
两位画家都是闻名代表,身处两个不同的流派,绘画风格自然也会不尽相同,但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多共性的东西,两位画家画风多变,并且有很多创作性的作品,但在战争面前,两位画家又是如何表现作品的呢?这一点是很有值得研究的地方,同为战争的题材,两幅作品也会呈现不同的表达方式与感受。
(一)都采用象征与隐喻的表达方式
达利的《内战的预感》是用一个被扭曲支解了的、似人非人的造型,来象征性地表达人们因内战的即将来临而产生的恶性变态心理和苦闷绝望情绪。《内战的预感》的画面中的形象,面目全非,十分狰狞、恐惧,脖子上暴露出来的青筋也描绘的淋漓尽致,像是在极大的炫耀自己获得了胜利的果实,画面中央是整个人被劈成了两部分,左边似乎是一只手在蹂躏象征性的乳房,而右边是狂乱的撕扯着自己的腿,作品中央的形象和被肢解了的手和腿组合形成了一个四边形,好像寓意着现在的西班牙正处于分崩离析的现状。
在《格尔尼卡》的作品中,毕加索同样也采用象征与隐喻的表达方法,将作品中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刻画的形象有一位女性、一头公牛和一匹马,他(它)们表情极度恐慌。公牛象征着发起战争的法西斯,尽管自己遍体鳞伤,它也不惜一切代价的掠夺和平的果实,践踏人们的生命,而马则象征正受苦受难的人民,遭受着战争的摧残与压迫,画面中模模糊糊的看不见马的四肢,接着右边的女人由于受到了战争的折磨和摧残,细心裂肺的失声痛哭着,手里却举着油灯试图想要看清这一历史的悲剧。毕加索作品的形象是实实在在的,体现一种现实主义风格,可是在手法上却运用了极简单的平涂方法,表达战役的危险之深。
(二)结构方式的差异性
达利的《内战的预感》采用的是极其传统的核心透视,使人们在心理上感到很真实,被分解了的手和腿组成了一个倒三角形的构图样式,重要的形象在画面正中心的地方,加上上方天空的烘托,把形象体现的十分高峻,给人真实逼近的视觉体验,进而也体现出画家对战役即将到临的预感感到非常惶恐,以及觉得在战争面前人的渺小。
《格尔尼卡》的表现形式采用的是重新组合结构构造,从左边到右边观察,依次可分为四大板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公牛的形象,接下来是没有四肢的马的形象,再者就是举着油灯的撕心裂肺哭喊的女性形象和感到十分绝望的男性形象,这些形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及结合,几个不同的形象组合到一幅作品中,每个形象都产生不同的形状,整幅作品是以黑白灰的色调来表现的,更加突出强调了画面组合形象的过度紧张和极度恐慌的状态,形象象征性的寄意也更确切地展示主题的内在含义。
(一)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生活
两幅作品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的创作原则都是你以现实主义原则为主,即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生活。虽然两幅作品在对现实的刻画从表层现象上来看是荒谬的、不真实存在的,好像与现实生活离得很遥远,但本质上来看,它们更加反映了真实的现实生活,更加直指人的内心。
(二)向往和平,拥有希望
两幅作品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由于《内战的预感》创造于西班牙战役爆发前夜,所以它的感情主要是对战役的恐慌以及内心的挣扎,然而这种恐慌就是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战役的逐渐迫近,人类对于战争的厌恶与憎恨本能的引发出一种无处不在无处可藏的恐慌,而此种恐慌感恰是达利创造《内战的预感》的主要来源,也是这幅作品所表达的主要感情。而《格尔尼卡》是战争爆发之后,毕加索是亲眼看到战争给人类的带来的痛哭与折磨,西班牙的格尔尼卡遭到了战争的强度轰炸,因此它所传达的情感不光是对战役的惶恐与惧怕,更多的是对法西斯分子的痛恨,对受苦受难的西班牙人民的同情以及表达人类对和平的希望与向往。
战争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与苦难,艺术家也逃不掉,两位画家的作品虽然都体现了对战争的恐惧与害怕,但是在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中,我们可以看到希望。
[1]王圣松.《内战的预感》与《格尔尼卡》的异同[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2(1).
[2]陈厚娟.《内战的预感》与《格尔尼卡》的差异性及其原因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10(4).
杨佳欣(1993-),女,河北唐山人,就读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及儿童美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