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瑞,樊荣,韩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高校课外活动与产业园合作机制研究
李欣瑞,樊荣,韩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摘要:基于产业园对高等学校在地理区位上的依托,本文探讨高等院校与产业园在学生课外活动领域建立合作的可行性。站在双方互利共赢的角度,探讨相互合作的几种具体方式。并给出在开展合作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的几点事项。
关键词:高等院校;课外活动;产业园;合作
本项目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金资助。
1.创意产业园——经济新兴体
创意产业园是21世纪以来,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的概念。它是以城市为载体,对旧工业遗留建筑改造,翻新使用的一片区域。对比工业园,产业园是面向某产业或技术的聚集区,是协助企业从技术开发层面走向产业化的孵化平台。创意产业园区企业,深度开发其创意成果,将创意技术转化为经营资源、生产要素,实现盈利,促进创意产业向传统产业链渗透。其产业园区构成,主要是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包括工程设计、产品或活动策划推广、信息咨询,还有专业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文化经营的经纪公司。这种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构成以文化创意为主体的产业链,对地区经济效益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国家“十三五规划”将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
近些年,以高等院校为区位依托的创意产业园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大学校园作为头脑风暴的聚集地,是一个提供技术、文化交流的开放社区,不断培养着各领域的优秀人才,这使得依托高校校园成为发展创意产业园的一大途径。比如,西安东郊的“老钢厂创意产业园”坐落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内;上海的“现代设计一条街”依托其隔壁的著名学府同济大学;武汉的“光谷综合产业园”依托紧紧围绕其周边的——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
2.高校课外活动
高校课外活动是彰显校园文化、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按牵头方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学校团委负责组织的科技竞赛活动,以及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一类是由学生社团发起的社团日常活动,包括社团例会、社团内部项目运作。前者具有高度组织性、规律性,在每学年的几个固定时段举办校级科技竞赛活动,营造校园“课外活动周”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规模与质量上均有校方做保障。后者为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课外活动,活动范围仅限于社团内部,具有局限性,但活动时间、地点均可灵活掌握,可在更宽范围内选择活动主题,活动次数可较为频繁。两者相互弥补,均为必不可少的高校课外活动。
1.产业园对高校特色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来讲,学生将头脑中的满腹经纶应用于现实问题,不仅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巩固、验证书本知识的有效途径。如书本中关于企业经营管理之道的解读,将其应用于现实,哪些行之有效?哪些方案与实际相矛盾?只有切实了解公司运营细节,亲身体验方法实施效果,方能对知识有更深入的体会。再者,学生参与团队协作,利用知识储备解决公司实际问题,本身便是一笔经验财富,这种经历在塑造其人格、培养其社会性上有一定影响。长远考虑,不管学生求学深造、找工作还是创业,都将更具竞争力。
校园文化建设上,校方与公司合作,支持学生参与更具挑战性的项目,体现出课外活动的实践意义。至于学术研究型社团,争取与公司建立合作,针对公司遇到的某个实际问题确定“社团活动主题”,有助于社团成员真正受益,深化社团影响力。
2.高等院校对产业园成长的贡献
高校内的各种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学生社团、专业班级,其成员均对某项活动有兴趣爱好、或对某领域有所擅长,而这些突出优势恰可为企业所利用。公司将自身需要面对的难题交给在校学生,这些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与不断更新完善的专业知识储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给公司提供全新视角。另一方面,学生拥有较自由的学习时间,在与同伴的合作过程中,可以将较多精力放在要解决的问题上。最后,公司允许在校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日常运营,实现了以相对廉价的成本,获取学生丰厚的劳动果实。
1.高等院校与产业园层面达成合作协议
了解与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只有双方均有合作意向方能推动合作进展。高等院校与产业园基于双方的互利互惠,在各自擅长、关注的领域寻找共同点,商讨合作方向与具体合作方案的可行性。从维护各自成员利益讲,高校与产业园层面达成合作协议,为日后合作开展教育实践奠定基础,也对彼此权益提供必要保障。
2.高等学校面向产业园,应积极宣传本校突出专业与学生特色
每所学校都在专业与学生素养上具有各自特色及优势,这表现为学生在专业、才能上的各类成就,学校师资队伍的实力与校园创新管理模式等。产业园方面只有认可、并了解对方优势,方能够结合学生可能出彩的领域,整理出适合的课题,以恰当的形式交给学生处理。如坐落于华清学院内的老钢厂产业园,其中入驻多家建筑设计公司,而华清学院的王牌专业恰为建筑设计与土木工程。产业园得以利用华清学院学生的天然专业优势,拓展企业业务的高效性、专业性,以低廉的成本获得建筑领域一手信息资料。
学生在与企业合作中,通过接触实际问题,锻炼了动手能力及个人综合素质。而以上这一切,都得益于高校与产业园的充分沟通与深入了解。
3.高校课外活动与产业园合作方式的探索
公司注重实际利益,坚持效率第一,习惯在传统工作方法的基础上优化改进。高等院校是做理论研究的学术交流场所,擅长推动学科建设、完善规章制度,而疏远了知识的实践应用。基于校方主导的科技竞赛活动与课外实践,合作方式可以尝试为:产业园内企业,针对学生有可能出彩的领域,整理出需要面对的难题,以恰当的形式将其包装成一次“竞赛活动主题”,以公司领导、相关专家和学校领导作为评委,选出优秀可行的方案,公司采纳方案并做后期反馈;学生课外实践方面,校方与产业园签署合作协议,定期向企业派送优秀学生代表前去实习,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参与企业工作;对于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公司可利用社员共同爱好及特长,将自身遇到相关问题整合,以“课题”的形式“外包”给相关社团组织解决,并在规定期限内审查方案结论,对其中达到期望标准的,公司予以采纳。
4.学校将优秀团体、学生,作为校方代表
针对与产业园的合作,学校应依据综合素质,考评出一批出色的团体、学生代表,优先推荐、派往产业园,参与课外实践。学生为争取宝贵的实践机会,将在专业学习与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加倍付出。校方利用此激励机制,不但有效提升了本校学生专业素养及工作能力,也加强了与产业园合作中的主动性、话语权。而对于产业园,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判断与选择,更具竞争力的学生群体无疑会是受捧对象。
5.学校与产业园定期沟通,跟踪合作进展
良性合作离不开双方的定期沟通。学生表现、产业园配合实际情况与初期意向相悖时,为确保合作长期进行,双方需加强履行各自义务。为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允许调整部分合作思路,是协调局面的的必备机制。在这样的定期沟通中,双方逐渐加深对彼此信任及了解,这不仅巩固着已有合作,还有助于拓展合作范围,拓宽彼此互利互惠途径。
目前各地区,其高等院校与当地产业园的合作均在探索中,由于地区差异与行业差异,没有一条有效且万能的合作模式可以照搬照用。然而,双方互利互赢的合作基础不可否认,校方拥有强大的人才储备,产业园提供诱人的就业机遇与实践基地。尽管校方与产业园的合作在不断摸索中前进,但日趋紧密的合作是必然的。鉴于以上背景,初期开拓合作或许遇到较多障碍,但伴随成功合作案例的增多,校方与产业园均将体会到合作带来的潜在机遇,为当地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建设带来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盛辉,(2012),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在独立学院中实践创新教学探索,中国电力教育,2012.17,104-105
[2]中国人民共和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山西省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简介:
李欣瑞(1988-),女,西安人,经济学硕士,助教,研究投资经济、教育教学领域。
樊荣(1979-),男,西安人,法学硕士,讲师,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管理等领域。
韩婵(1985-),女,西安人,理学硕士,讲师,研究基础数学、教育教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