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志西藏民族大学
《活着》的方法论分析
孔令志
西藏民族大学
摘要:《活着》是余华先生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乐观态度的作品。文章叙述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写作背景,结合以实践为基础、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了作品的写作手法。通过对作品写作手法的解读,更加深刻地解读作品所反映出的独特的世界观。
关键词:《活着》;余华;方法论解析
《活着》是我国著名的当代作家余华所著,余华的早期作品小说中主要描写血腥、暴力、死亡,所展示的是世界和人黑暗的一面。表面上看似不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却在传达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意义,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对现实、对人生的不断地思索与追问,是隐藏在看似荒诞叙述后的高层次的真实,但这种真实需要我们去挖掘。作者曾表达过,他所有的创作都是为了更加逼近真实,然而这个真实又区别于生活里的真实,因为在余华的眼里,生活本身是不真实的,是一种有真有假、真假参半的事物。
“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小说的叙述者“我”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期间,遇到了一位名叫富贵的老人,听他诉说了自己坎坷的经历:作为少爷的富贵原本有殷实的家业,但他嗜赌成性,把家里的资产通通败光了;他的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带大了一对儿女,但不幸的是女儿后来又变成了哑巴;穷困潦倒的他因为母亲病重而去求医,没想到在路上又被国民党抓了作壮丁,后来又被解放军给抓了作俘虏,当他回到家乡后,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可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上演:他的儿子为救县长夫人的命,因为抽血过多而死亡;女儿嫁给了偏头二喜后,产下一个男婴,而自己却因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家珍是因为犯了软骨病后不能从事重活,后来也因疾病缠身而死;二喜是因为吊车出错,惨死在水泥板之间;最后只剩下孤零零的富贵带着他可怜的外孙苦根回到乡下,看着可怜的外孙,富贵决定煮豆子给苦根吃,却不料苦根被豆子撑死……阳光下仅有的一头黄牛陪伴在富贵身边。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无情的死亡撕得粉碎,揭示出人活着的真正意义,人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这样一个人生观。
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历经生活的重重考验和培养独特文学风格下孕育而生的,与作者的亲身实践和体味的社会矛盾是分不开的。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实践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这些都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正如孙犁所说的那样,风格在任何时候都不仅仅是单纯的形式而已,它和作家的生活实践,和作者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余华的作品有着其深刻的根源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与他的童年生活经历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他曾经谈到过:“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这是他区别于别的作家所特有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与他童年抑郁孤独的生活、敏感脆弱的心灵有关。他曾在《自传》中谈到,“我是在医院里长大的,我父亲是外科医生,常常见到手术服上沾满鲜血的父亲,还有提着血肉模糊的护士”。这样的经历和记忆使余华过早地契入了关于生与死,存在与虚无的思考。余华的童年是极度缺少关爱的,在余华自己看来,人类所谓的温情只是从血缘亲情中滋生出来的人际之爱,只是使孤魂得以欣慰的一点生机。童年的这种实践经历对余华后来文学走向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创作,再加上他自己后来的从医经历,使他产生了超乎常人的承受力。《活着》这篇小说中体现的灰色的主题与余华的生活实践是分不开的,没有特殊的生活体验就没有作品独特的风格。
(二)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又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矛盾,同一事物内部也存在的矛盾,正是在矛盾运动中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同时矛盾的双方又是对立统一的。
文中的主人公富贵就是集种种矛盾于一身的人物,在旁人看来,富贵的命运坎坷,幼年家道殷实,却因嗜酒成性而家破人亡,父亲也含羞而死。在殷实与贫穷的这一对矛盾中,我们可以看出走向矛盾对立面的富贵将会改变他自己的一身,从不愁吃穿到举步维艰,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命运对一个纨绔子弟的惩罚。寄人篱下后刚浪子回头却又被国军抓壮丁充军,在战场上苟全性命回乡才知道母亲已病故,日子刚平稳了几年,儿子意外死亡,妻子病中撒手人寰,不久女儿难产而死,女婿工作丧命,最后连外孙都不在了等等,富贵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也看过太多的悲欢离合,在他的眼中生命脆弱的不堪一击,每当日子回到正常轨道上来时,各种飞来横祸都会抢走他想要的生活,富贵的内心是矛盾的,更是绝望的。他努力的去改变自己,然而环境的改变,命运的捉弄,似乎在和他的努力是背道而驰的,但富贵不清楚的是他已经活出了生命的韧劲,他经历了不同时代后仍然奇迹般的活下来了。在家人死亡与富贵活着的这对矛盾中,我们可以看出富贵面对残酷现实后麻木生存的一个现状。当亲人都离他而去,我们感受到是那种撕心裂肺的痛,但在经历一切后又幸存下来时,似乎在富贵的脸上流露出略带微笑的狰狞。
《活着》这本书刻画的主人公富贵是集矛盾于一身的人,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如在文中不同时期富贵所面临的的矛盾是不同的,战争、“大跃进”、饥荒,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不同的背景下面临的不同的变故,正是这些矛盾冲突构成了故事的框架,推动故事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到尾声,他不动声色的将我们带进福贵的生活,让我们在他的生活中燃起希望继而又迅速破灭,就当你觉得一切都无望时他又会给你一些温情,暂时的快乐,让你深信噩梦不会再次降临到富贵的身上。但是,直到最后你才知道,这仅仅是富贵命运的陪衬,残留下来的只是措手不及的残忍,这一切也都随着厄运的降临而结束了。正是这些平淡无奇的过去增重了我们生命的砝码,成长成了现在的样子。由此而揭示出,我们的命运不过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偶尔坚强偶尔脆弱,构成了我们曾经历的每个阶段的疼痛与欢笑,像极了一朵腾起的波浪,深谙每一段难忘的故事,这就是人生,说不明,猜不透,我们仅仅是经历过了才会懂。
同时矛盾的双方又是对立统一的。在《活着》中富贵一家人在艰难困苦中相濡以沫,与富贵生命密切相关的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妻子,一个是他的母亲,她们是富贵的人生导师,为富贵打开了关于生存的智慧大门。她们把富贵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温情脉脉地开导并呼唤着富贵,让他体味着有关生命的意义。虽然生活依旧艰难,但富贵的妻子依然选择不离不弃,坚持留在富贵的身边,和他一起经历生活的磨难。表现了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相互依存,而没有选择对立,离开富贵。面对如此艰辛的生活,家珍本来可以回到富足的娘家,过上至少还可以说是普通的生活,可她父亲把她接回去不久,家珍又带着儿子来到了乡下,回到了富贵的身边。她看淡了关于未来的一切苦难,“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这样的价值观,不得不让我们对现在的婚姻观有所考量,两种截然不同的面对生活的态度,似乎让我们感觉家珍这样的妻子更值得我们去敬佩。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才会收获什么样的生命价值和婚姻价值,然而,金钱并不是我们生命的一切,似乎这份担当才更显得弥足珍贵。我们拥有太多的物质,而没有一种关乎价值的担当,这样的人生似乎又少了一些人间的烟火气息。“患难之中见真情”,我们似乎真的应该考量一下当代社会中的婚姻价值观了。
在文学创作中坚持用实践和矛盾的方法论,才能使作品做到现实化、平民化,提高作品的可读性,这样作品才能深入读者的内心。这部作品中所运用的方法论观点,不仅可以为作者的创作带来独特的灵感和思路,也对人们树立新的世界观有所触动,让作品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余华.余华作品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2]邢建昌,鲁文忠.先锋浪潮中的余华[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年
[3]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4]温如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孔令志,学校:西藏民族大学,专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