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性服饰
—文人笔下话服饰

2016-01-28 08:50:47黄梓桐中央民族大学
科学中国人 2016年17期
关键词:女性民国文人

黄梓桐中央民族大学

民国女性服饰
—文人笔下话服饰

黄梓桐
中央民族大学

摘要:民国时期社会呈现动荡不定的局面,由于西风东渐开始冲击我国本土文化使得整体国民思想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尤其是大批女子走向社会让服饰也打开了全新的局面,一次服装改革的浪潮席卷了中国。本文透过民国时期文人的作品,从这一视角追寻女性服饰变幻,探究服饰文化背后的政治状况、经济风貌、道德观念及生活习俗的同时,思考中国服饰可发展之方向。

关键词:民国;女性;服饰变幻;文人

1.前言

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早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西风东渐“的现象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观念的变化,一些知识分子也认识到“预开民智,先去民陋”的重要性,《剪辫令》与《放足令》的出现便是知识分子为改革服饰乃至国情的重要举动。同时西方的商品源源不断的输入和留学生所带回国的新思想新装扮改变了国人原有的服饰观,抑制了国内同种商品的生产,工业化大生产使女子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也去繁从简,自此,新思想新文化带入一股新风气,并涌入人们的视野。

社会形态的变革使民国时期的服饰也随之变革,而服饰的改革也对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着巨大影响,社会形态也再随着服饰的进步而发展变化;中国文人的笔下也开始记录着中国女性服饰开始从传统的中式服饰走向西式化的道路。

2.民国女性服饰变幻曲

民国初期,夺得政权的革命者们首先采取的改革措施是满族的辫发和千年的缠足。早在1882年,康有为奏准及告示天下禁缠足;女子缠足一是不利于行,在战乱多发之年逃难是极为不便的,二是缠足小脚的女子缺乏运动,难以生养出健康强壮的婴儿,这样于国家富强,于人民兴旺而言都是不好的。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男权社会对妇女缠足是喜爱不已,妇女放足条例和现象的出现代表着新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提升;虽然国民心中的封建缠足意识远比想象中顽固,民国这些年间女子的脚缠缠放放根除不禁,②但放足的条例却是真实地推动了女性思想与服饰的发挥与发展,这些潜移默化源远流长的影响带动了之后民国女性服饰的变幻多样的新气象。

2.1鲜少出户,未触洋风

鸦片战争开启国门以来,西式风潮就开始影响中国人的生活,20世纪初的男装已渐渐接触到西式西装,而女装的情况有所不同,一是因当时中上阶层的女子大多都鲜少出户,与西方接触甚少,服饰受影响的情况相对较少;二是19世纪的西方盛行的服饰复杂夸张,有着洛可可时期的遗风,不容易被华人女子所接受,也不符合当时的中国时宜,除了在上海及广州一些极少数的留洋海外的富裕人家会穿着女式洋装以外,并不能成为大部分中国女子的流行时尚。张爱玲在《更衣记》中就提及:“开国的时候,因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显著的明代遗风。

2.2讲究合身,装饰渐少

辛亥革命前女子在当时想要出众一点都是伤风败俗之事,诗人徐志摩在《巴黎的鳞爪》里就提到:“我们不幸生长在中国女人衣服一直穿到下巴底下腰身与后部看不出多大分别的世界里,实在是太蒙昧无知,太不开眼。”③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民国之初,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都送进了历史博物馆,随着革命之力的影响民国女性服饰渐渐的也开始简化了,女装油清末的上衣下裤逐渐演化为上袄下裙,衣身开始收得较窄小,下摆开始多变,袖长变短开始呈现喇叭状,也是之后被人们称谓的“倒大袖”。

2.3返璞归真,文明新装

在当时大部分女性对服装的改易是极为缓慢甚至保守的,但在清末女装样式依旧是主流的杂乱混沌的年代里,出现了以大学生装束亮相的一股清新空气。1910年后,女学生和年轻妇女受当时日本女装的影响流行起了不施绣文不戴首饰不涂脂抹粉甚至是不穿裹足的“文明新装”,当时新办女校常用西式的教育方式,所以服饰也流行起这种上身着修长高领衣衫下穿黑色长裙,搭上小圆眼镜、大围巾和尖头皮鞋的学生装。这种妆容淡雅,洗净铅华的女校素服开了现代女装的先头。

文人们对女子服饰也是有态度的,文明新装的新装在文人眼中也是不同的,甚至在他们笔下是不同世俗的好看,在徐志摩先生写给陆小曼的日志中就提到:“我爱你朴素,你爱你奢华。你穿上一件蓝布袍,你的眉目间就有一种特异的光彩,我看了心里就觉着不可名状的喜欢。朴素真是真的高贵。你穿戴整齐的时候是好看,但那好看是寻常的,人人都认得。素服的眉,有我独到的领略。”④这种有着知识沉淀的别样装扮,介于清朝几百年的“鎏金错彩”之美后着实给人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2.4长袍加身,旗袍登场

“一九二一年,女人穿上了长袍”⑤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清楚的提到长袍在女性身上穿着的时间,女子在五族共和之后不知为何的女性突然一致的改穿旗袍。服饰从“三绺梳头,两截穿衣”变成男子的一截穿衣,这样的行为并不是为了效忠清朝和复辟运动,而只是醉心男女平权之说,模仿男子的一截穿衣,排斥一切女性化的东西,以此展现女子也可自立自强的男性一面,甚至有人认为民国最早的旗袍就是完整的男式长袍。

当然女子的衣饰革命不仅仅只是女子穿长袍这一说,在整个20世纪20至30年代是女子服饰变幻最多之时,在林语堂的解放运动一文中就提到“在这些跳舞场、咖啡馆里,中国姑娘行动态度的改变,使任何人大吃一惊。英国高跟鞋,巴黎香水,美国丝袜,高叉旗袍,西式紧身马甲(所以代替老式肚兜者)和独幅女子浴衣,才是时代的骄儿。”自20年代起,中国女性就开始了自觉扮美的新时代。剪发运动的开始,高跟鞋与丝袜的流行,束胸的放开这些林林种种的女性扮美行为终于开始不再是徐志摩笔下“中国女人衣服一直穿到下巴底下腰身与后部看不出多大分别的世界里”⑥中那样的女子,女人也离开了张爱玲笔下的一个由层层衣衫重压而消失的衣架子的角色,开始独立美艳起来。

说起旗袍,仅在女子旗袍的衍生与变幻上,就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在钱钟书的《围城》中得到证实:“那件旗袍太老式了,我到旅馆来的时候,一路上看见街上女人的旗袍,袖口跟下襟又短了许多。”⑦过去的旗袍本是不开衩的,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地在左边开了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高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1932年起旗袍的长度一度忽高忽低的变化着,林语堂先生《理想中的女性》中提到:“不过二十年前中国妇女满街走着都是短袄长脚裤,现在都穿了颀长的旗袍把脚踝骨都掩没了;而欧美女子虽还穿着长裙,我想宽薄长脚裤随时有流行的可能。”⑧1935年流行低衩的旗袍,位置差不多到小腿,而到了1937年因为中日战争的爆发,为了行动方便衣长逐渐变短,侧衩也慢慢升高修窄。张爱玲在《更衣记》中就提到:“近年来最重要的变化是衣袖的废除。(那似乎是极其艰难危险的工作,小心翼翼地,费了二十年的工夫方才完全剪去。)”⑨

2.5国服旗袍,体育服兴

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国旗袍最灿烂的时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经典的过程并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除了旗袍以外,都是女性也穿上了西式女装,林语堂先生在《论西装》一文中就早提及女子穿西装一说:“所以二十至三十五岁以内的女子西装,我还赞成,因为西装确可极量表扬其身体美,身材轻盈,肥瘦停匀的女子服西装,的确占了便宜。”⑩女子穿西装在他的眼中还是可以接受也是好看的,在那时除了女式西装之外女性们也会选择搀和着西式穿着的洋味旗袍搭配着装饰自己。钱钟书在《围城》中就写道:“苏文纨比去年更时髦了,脸也丰腴得多。旗袍搀合西式,紧俏伶俐,袍上的花纹是淡红浅绿横条子间着白条子,花得像欧洲大陆上小国的国旗。”⑪在那个摩登时代,西式服装和旗袍争奇斗艳,女装的样式和面料都丰富多样,搭配的配饰也开始讲究起来。女子穿西装外套搭配旗袍或裤装工装裤的也颇为普遍。

在20世纪40年代时还有一样时兴的服饰就数运动服了,随着各种西式体育的传人,适意于体育活动的各种运动服也被国人所喜爱和接受了。林语堂在解放运动一文中提到:“体育变迁的结果,又产生对于女性美的观念底变迁,从昔时矫揉造作的所谓娴静温雅变至较为适合于人类天性的活泼健美相近于欧洲妇女。”⑫具体体现在冰心的《去国》一文中就有写到:“英士看见他妹妹手里拿着一个球拍,脚下穿着白帆布的橡皮底球鞋,身上是白衣青裙,打扮得非常素淡,精神却非常活泼,并且儿时的面庞,还可以依稀认出。”⑬从这可以看出西洋运动在中国的时兴程度。

3.结论

民国时期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出现了传统与现代、旧与新并存的局面;服饰亦是变幻多样与绚丽多彩。服饰的大半反映着身份、地位、气质和品位,甚至可以以小见大的呈现当时政治状况、经济风貌、道德观念及生活习俗。中国服饰是不同于西方服饰的,它本就带着一种文化和智慧,中国服饰看重人与衣的联系,中式服饰更关注的是对人精神气质的表达和迎合。20世纪初开始的人衣互动,合乎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是中国简约中庸天人合一的中国服饰也并未被结构多样绚丽多彩的西方服饰所掩盖。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一样形成了具有我们独特特色的中国服饰;譬如经过历史沉淀后拥有独特中国美感的文化女装旗袍,它才是中国的服饰,才是我们中国服饰以后该发展的方向。

注释:

①陈美怡在《时裳》这本书中提到此类说法。

②在冰心的1924年发表的六一姊中就描绘过小脚的存在。

③徐志摩.徐志摩散文:插图珍藏版(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系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63-78

④徐志摩.徐志摩散文(志摩日记)插图珍藏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216-243

⑤张爱玲,原刊1943年12月《古今》半月刊第34期

⑥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八、解散运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153-155

⑦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9

⑧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9

⑨张爱玲,原刊1943年12月《古今》半月刊第34期

⑩林语堂.林语堂经典作品选,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08

⑪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八、解散运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153-155

⑫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八、解散运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153-155

⑬冰心,原载于1919年11月22-26日北京《晨报》第7版

参考文献:

[1]徐志摩.徐志摩散文:插图珍藏版[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萧红.萧红散文[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3

[3]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11

[4]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9

[5]林语堂.林语堂经典作品选[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08

[6]鲁迅.鲁迅文集[M].海南出版社,2001.1

[7]傅光明、冰心.冰心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2

[8]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9]袁仄,胡月.百年衣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作者简介:黄梓桐(1992-),女,湖南益阳人,北京市海淀区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女性民国文人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电影(2018年10期)2018-10-26 01:55:26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宝藏(2017年4期)2017-05-17 03:34:23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19:08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01:05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百家讲坛(2016年6期)2016-09-28 0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