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岩,孙海鸿齐齐哈尔市第七医院;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危重患者的护理分析
明岩1,孙海鸿2
1齐齐哈尔市第七医院;2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危重患者的有效护理方式。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行常规优质护理,以此为基础,观察组行个性化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有效情况,护理满意度和医源性感染发生率进行全面调查。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5.71%;观察组为97.14%。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较好,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整个治疗期间内,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了医源性感染;观察组无医源性感染情况出现,P<0.05.从住院时长来看,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长为(23.54±4.8)d,观察组为(16.71±4.3)d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总护理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为91.43%。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常规治疗为基础,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除了可以提升治疗效果之外,还能够缩短住院时间,节省治疗成本。降低患者二次感染率,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控制;护理
在以前,人们死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急性呼吸道感染。直至相关抗生素药物在临床上被应用后,这种情况才被改变。虽说和以往相比,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致死率已经得到了显著控制,但该疾病依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1]。相关数据显示,大约每相隔50年左右,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就会大规模爆发一次,该类型疾病的出现,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本文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其接受治疗过程中,实施了个性化护理,取得满意成果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符合卫生部最新制定的关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患者的临床体征为呼吸抑制,胃肠道不适,体温上升,乏力酸软,咳嗽等。在此其中男患者共计43例,女患者27例。年龄区间为29.8-71.6岁,平均年龄为(48.9±4.7)岁。本实验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执行,患者家属自愿参加实验调查,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现依照接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照组患者实施相关治疗,在此过程中,提供常规优质护理服务。以此为基础,观察组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具体为:
(1)防止医源性感染
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具有超强传染力,在患者入院后,护士必须做好隔离工作。并在隔离区内标记显著标识,医护人员和患者均佩戴口罩,依照最新制定的隔离标准,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以最严格的标准,对患者的衣物消毒。
(2)健康教育
因为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家属通常不会与其长时间接触患者。正因为如此,患者内心存在较为强烈的孤独感。护士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多与患者交流,深入到患者内心,帮助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全面消除其内心恐惧感。
(3)常规护理
护士每天都要对病房消毒,定期开窗,保证空气流通。每天使用温水擦拭患者身体,定期更衣,保持个人卫生。定期调整其体位,以防形成压疮,对于饮食困难者,要使用有效及时方式,注意清洁胃管。
(4)进展期护理
对于急性发作期患者,严格监护生命体征。重点观察患者的心电图,血氧分压,心率等相关指标。动态性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发生异常情况,必须在第一时间告知医生。
(5)康复期护理
经过急性期后,患者进入康复期。此时的患者病情基本稳定。护士可建议患者多进食新鲜蔬果和高蛋白食物,确保患者睡眠质量。
1.3观察标准
对患者的治疗有效情况,护理满意度和医源性感染发生率进行全面调查。
1.4统计学原理
本实验使用SPSS20.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使用T值检验的方式计算,数据中的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方式计算,当P<0.05时,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1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5.71%;观察组为97.14%。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较好,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治疗期间相关情况
在整个治疗期间内,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了医源性感染;观察组无医源性感染情况出现,P<0.05.从住院时长来看,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长为(23.54±4.8)d,观察组为(16.71±4.3)d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3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患者总护理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为91.43%。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纵观医学发展史可见,传染病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甚大,是历史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类型[2]。
随着我国的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传染病已经得到了较为完善的控制,人类寿命得以提升,病死率和传染率被大幅度降低。但值得说明的是,相继出现了新型病毒,其中包括SARS,H2N3等,为数众多患者亡于急性传染病。死亡人数上升,在根本上预示了疾病即将流行。相关文献证实,除了对患者提供有效护理之外,做好隔离举措也非常重要。其重点在于:(1)保证病房空气新鲜;(2)依照严格标准,全面消毒患者使用过得衣物;(3)合理规划患者的活动空间;(4)在和患者进行接触的过程中行,必须做好防护举措。
使用上述有效方式,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在本次实验的相关研究结果中能够看出,以常规治疗为基础,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除了可以提升治疗效果之外,还能够缩短住院时间,节省治疗成本。降低患者二次感染率,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危重患者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06:199-200.
[2]李萌,邹崇杰,黄想灵.医疗机构门诊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09: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