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徽州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16-01-28 07:28张晓媚
运动 2016年19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徽州武术

张晓媚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徽州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张晓媚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武术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智慧和精华,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精神所在。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的重视,2014年徽州武术已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之中。本文以此为契机,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徽州武术文化的传承进行浅要的解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可行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武术;传承;发展

1 影响徽州武术文化的传承因素

1.1 地理环境

传统文化受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的影响,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则有不同的精神文明和生活文化差异存在。而自然环境因素则是根本因素,影响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徽州地区属安徽省最南端,群山环绕,多为丘陵地带,封闭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徽州武术个性的形成。在中国古代,因为战乱导致徽州地区人口资源过剩,人们对生存空间的争夺显得尤其重要。争夺依靠武斗,这就是徽州武术最初的起源。而徽州地区的丘陵地带对习武者步伐的要求更加严苛,注重腿部力量、依靠灵活多变的步伐则成为正面交锋对手取胜的关键。人们还通过加工当地现有的资源制造武术器械,利用竹木生产出诸如竹刀、竹剑、竹棍等具有威慑力的简易武器。崇尚攻守兼备的徽州武术在社会守旧、环境封闭的当时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地域特性的文化,并使其武术文化长期在思想聚焦的浪潮中保持着中华传统武术的精髓与烙印。

1.2 宗族文化

徽州武术在宗族传统影响下传承与发展,宗族与武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宗法制社会的中国古代,一切以宗族利益为中心。徽州明清时期尚武之风盛行,常结社习武。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古代徽州社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大力发展家族武术以抵制外族的侵略行径。

1.3 儒家伦理

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儒学氛围对传统习武之人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徽州地区,习武之人常常学习儒家学说,有道是文武兼修。武德在他们看来是至高无上的,遵守“拳虽小技,其道存焉”,学拳先学武德,正道是以德服人。

用空白血清制备低、中、高浓度的质控样品,每个浓度质控样品取6份测定作为日内精密度,连续检测3天获得的结果作为日间精密度。向空白血清中加入低、中、高浓度的标准品,每个浓度各取6份,通过计算检测值与加入的标准品的比值,取平均值得到回收率。结果表明,各药物的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5%;平均回收率在90%~110%。见表4。

1.4 徽商影响

徽商来自徽州,即古代的新安郡,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商帮,徽商的经营促进了徽州武术文化的发展。因徽商皆处于贫困的山区中,种地无以生存。顾炎武曾说:“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徽州人遂外出经商,因路途艰辛,时常伴有猛兽袭击,十分危险。加之古代政局交替,社会动荡不堪,马贼、强盗等人频繁出没,正因如此徽商便研习武术以备不时之需。更有徽商想要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雇佣武艺高强之人保护自己,此举催生出武师、镖局等新兴产业。徽商规模的不断壮大让徽商在勃兴之时推动了徽州武术的发展,徽州武术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重要。

2 徽州武术文化的发展对策

2.1 树立全局责任意识

传统的徽州武术文化正面临着空前挑战,人们在追求新兴文化的同时却早已把传统文化抛之脑后。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来已成为社会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徽州武术种类繁杂多样,作为文化的继承者们应全方面了解探析徽州武术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树立全局意识,增强责任意识,赋予强烈的使命感。不仅要在省内开设“徽州武术传承杰出贡献者”活动,而且要深入基层进行传统文化的保护宣传。

2.2 增强传承保护意识

应在加强传承的同时注重保护意识,做到传承与保护兼备。将保护意识放到战略中心的位置上,明确只有保护到位,徽州武术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发展与传承。开展有效的措施,如开设专门的武术学校、业余武校或从小学开始开设武术课程,让更多的青少年在低年龄时接触徽州武术,认识与了解徽州武术,使得徽州武术文化的传承更加亲民化,接触徽州武术的人群基数增大,宣传范围增广,去除了以往的宗族和学派界限,将徽州武术更加健康地传承下去。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徽州武术的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一个国家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途径。众所周知,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其中,徽州武术就是重要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非物质性、传承性、无形性、地域性、社会性、多元性等意识形态。徽州文化经历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仍然经久不衰。徽州武术作为徽州文化和中国武术的结合体,不仅长期以来秉承宗法传承,而且更是一种典型的非物质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

3.1 加强政府的政策导向

2004年8月,我国政府经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为全球批准为数不多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关于文化遗产相应的国际公约有1996年12月16日第二十一届联合国大会第2200A号决议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于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由此可见,相关政策及法规的制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不能及时跟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缺乏相关法律的保护。相比较更多发达国家其政策仍远远不够。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政府的政策导向,有利于传承徽州武术,更能有效地对其实行保护措施。相关政府政策的出台,捍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使得徽州武术得到最大化程度的发展。

3.2 加强徽州武术“学”与“术”的并重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源于中国,蕴含了深远的文化底蕴,承载了中华文化特有的魅力。武术文化具有两面性,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秉持批判的态度,学会以批判的态度继承徽州武术文化,与此同时这也是徽州武术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古至今,“重术轻学”的态度严重影响了传统武术的理论进展。在封建社会的观念中,人们秉持重文轻武的思想。相对于武术这一技艺而言,它的传承方式更多的是以“口传身授”为主。师徒传承是武术最基本的传承方式,在传承关系中,师父处于核心地位,肩负相应的责任。徒弟处于被传授地位,以“学”为主。但仅仅以“学”为主的口传身授的方式并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武术的精髓。只有将“学”与“术”并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的环节中加入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使武术的作用最大化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以理论为依托,徽州武术的发展以“学”与“术”并重。

3.3 推动徽州武术的产业化

积极开展专项武术竞赛和武术节活动,2004年由河南卫视推出《武林风》,节目是集中国传统武术和现代电视媒体于一体的大型武术娱乐栏目。这无疑是电视节目的一大创新,《武林风》栏目已成为中华武术娱乐栏目的代名词。徽州武术可以借鉴《武林风》的成功经验,开辟有自己独有特色的新兴栏目,以安徽省悠久的文化底蕴为背景,结合娱乐媒体的宣传效应,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徽州武学的博大精深。

加强徽班和徽剧的演出。徽州戏剧、徽班和徽州武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徽剧和徽班是徽州武术特有的衍生品。当地政府应当从这方面着手,加强徽剧和徽班对内及对外巡演,深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加强徽剧和徽班的宣传力度,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了解徽州武术的内涵。

拓宽武术产业链,发展武术旅游文化。依托徽州秀丽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强徽州的对外宣传效应。通过大力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步伐,带动塑造徽州武术的文化品牌。

3.4 加强对传承主体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人为载体”和“不具有再生性”两大特性。这就意味着失去了传承人,此项技术或技艺将永久失传与不复存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权利保护体系尤为重要,在保护体系的构建中,需要以人身权利的完整保护原则、财产权利的惠益共享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为基础,从权利保护、利益分配机制、对传承主体的监督三个方面来完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主体的保护,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就是推动徽州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只有完善传承主体的各项法律保障,才能推动传承主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5 加大宣传力度,整合媒体资源

全球化时代是一种信息媒介时代,信息网络最大限度地改变了人类的交往媒介和生活方式。当年少林武术因电影《少林寺》而家喻户晓,更多的人从中认识与了解了少林武术。电视电影或是宣传片等娱乐媒介的宣传,能够使人们更加快捷地得到相应的讯息。以目前较火的各地美食宣传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在拍摄后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极大的反响,受到了强烈的反响和好评。通过电影纪录片的形式向大家讲述各地的美食文化。这样新颖的宣传手法给观众全新的视觉冲击与享受。这就是媒体宣传成功的典型案例,安徽省政府可以从中得到启迪,借用全新的宣传方式拍摄一部讲述徽州武术文化的宣传纪录片,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去讲述自己的武术故事。

4 结束语

我国民族传统武术现已屹立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列,近年来我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武术一词已成为中国的“身份标识”。传统武术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徽州武术在其历史发展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4年5月4日通过安徽省皖政38号文件,正式录入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面对徽州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需要通过媒体包装、政策支持、武术交流等形式实现传统武术文化的活力。

[ 1 ]罗鲲.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湖南新化县梅山武术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 2 ]唐存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武术的保护[ D ].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 3 ]吴永存,张振东.全球化场域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1):41-45.

G85

A

1674-151X(2016)10-148-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9.079

投稿日期:2016-07-11

张晓媚(1992—),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产业。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徽州武术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中华武术
徽州人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