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珍,梁同福
(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上海 200092)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服务于社区养老的路径探析
郭晓珍,梁同福
(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上海 200092)
根据高校人力、科研等方面的优势,从承接政府服务、深入社区服务、组织志愿者团队、深化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内涵方面探析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路径,为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助力社区养老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社区养老;人口老龄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凸显,养老问题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老年人创建和选择健康和谐的养老环境是子女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传统的养老方式相比,“社区养老”不离开原本的生活环境即可享受养老服务,是很多家庭的第一选择。逐渐,老年人已成为社区体育的主要参与对象,社区体育的服务重心也慢慢的向“社区养老”倾斜。社会服务是高校的职责,社区体育服务更是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在社区服务中关注养老问题更是高校不可忽视的环节。因此,高校应利用自身优势实现体育社会服务在社区养老中的多元价值,整合各方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高校体育社会服务价值从而体现“社区养老”的优越性,为“社区养老”的建设添砖加瓦。
1.1 我国传统养老模式
目前,我国传统养老方式主要有社会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等,在日益提高的养老需求下,“以房养老”和养老公寓等观念层出不穷。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那何谓孝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以别乎?”也就是说,对老人的“孝”与“养”是要有区分的,我们不仅仅要从物质上赡养父母,还要重视父母的精神需求,给父母精神上的关爱、慰藉。然而,从我国传统的养老历史中可以察觉,出于子女的忙碌或者社会的原因,“空巢”“老漂一族”的现象越来越多,家庭养老或者社会养老更多的只关注到赡养老人的物质层次,老年人对健身健心的要求并不能得到满足。即便是老年大学的兴建,也仅仅能够满足经济发达地区中极少数老人的需求。
1.2 社区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不同于单纯意义上的家庭养老,而是在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也有别于社会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使老人在家即可享受专业的养老服务。社区养老可以是公益的,也可以是购买的,它是一种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起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社区养老”社区养老的优势在于让老人离开家庭而不完全离开,进入社会又不感到陌生,充分发挥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势,节约国家资源,方便了老人和家属,是儿女实现“孝养”老人最便捷的方式。
高校不仅仅是教育、科研、人才的集聚地,还是连接政府、社区的传送带。社区养老首先要有场地、服务人员、资金的支持,这也是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利用现有体育社会服务资源,为当地社区提供场地、仪器等硬件设施以缓解社区养老的场地问题;其次组建社区养老志愿者与团队、提供健身医疗保健知识,将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科学的服务力量,从而解决服务人员及其专业性的问题;另外,将体育服务深入社区养老工作,在实现体育服务价值的同时可以切切实实了解社区养老需求,向政府寻求切实的财政支持,承接政府服务工作,不仅可以避免政府资源的浪费,还能实现高校自身的社会服务价值。因此,在场地、服务人员及资金支持方面,高校可依托其自身优势,使政府、社区、高校3方联手开拓社区养老路径,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友所为”的养老需求。
3.1 承接政府服务
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使社区养老不能仅仅靠政府的投入,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社区养老服务调动起来显得极为重要。作为高校,承接政府养老服务工作,是政府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的有效途径。根据市场机制导向,社区服务可划分为公益、盈利、公益与盈利相结合的模式,高校可根据自身软硬件优势,为社区和政府提供直接与间接的社会养老服务。在深入社区养老服务中,高校不仅仅身为社区服务者,更重要的是作为社区的“代言人”,承担政府的咨询服务,利用科研优势了解社区养老现状、社区老人需求度,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社区养老方案,规划社区养老事业发展方向,探索社区养老服务业的体制、机制创新,节约政府资源,使政府投入落入实处,科学合理地建设社区养老产业。
3.2 深入社区服务
3.2.1 设立社区养老服务站 为使社区内的老人可以就近、便利地享受社区养老服务,高校可利用自身的硬件资源优势,在完成本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空闲之际,带设备入社区,送师资入基层,在社区内成立养老服务站,为就近社区老人提供日常的体质测试、健康咨询评价、体育组织与指导、运动处方、体育娱乐等服务。
3.2.2 开展老年人体育活动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群体普遍缺乏专业的健康知识与体育技能,所以高校应为老年群体设计符合其需求的理论与实践类的体育文化活动。高校利用相关学科优势,根据老年群体的兴趣爱好为老年群众开展如“老年人慢性病健康指导”“老年人身体运动训练指导”“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指导”“运动养生保健服务”“家具环境改造服务”“运动辅助器械选购”等理论性课程,也可以组织老年群体开展如“广场舞”“健康万步走”“太极拳”等适合老年群体训练强度的实践课程。搭建老年群体体育健康平台,根据老年人兴趣爱好,充实生活、健康体魄,围绕“老有所学、学有所乐、寓乐于养”的思想,使老年人不离开熟悉的环境而能享受社区养老带来的福利,使他们的社区归属感更为强烈,使孝养文化得以弘扬。
3.2.3 为社区基层代言 在深入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作为社区与政府的沟通的纽带,要发挥社区群众代言人的功效。了解老年群体的健身需求,积极向政府或相关部门反馈,提出科学化合理化的建议,保障老年人权益,凸显社区养老工作中体育服务的功能,努力推进社区养老事业发展。
3.3 组织体育服务志愿者与团队
高校体育社会服务者对社区养老工作起到直接的引导、组织与推动作用。在社区体育服务的志愿者与团队建设方面,高校具备独特的人力与学科优势。通过学生会、社团或体育、医学相关专业,校团委或相关专业的各组织部门组建具备基本专业素养的志愿者团队,对参与师生进行培训,对志愿者团队进行考评与表彰,与周边社区联谊结对,鼓励高校志愿者团队倡导社会企业捐助、公益慈善组织,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多渠道投资社区养老服务业,不仅可以提高高校体育志愿者服务团队形象,还能帮助社会建立良好的养老氛围和和谐的社会气氛,为和谐社会的构造奉献力量。
3.4 深化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内涵
社区养老体育服务者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在认真踏实的为老年人服务的同时不断的奉献与学习,不断提升养老专业知识,不断掌握各种适合老年人学习实践的体育专业技能。高校的教育意识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更应将服务意识贯彻于学习实践中。按时为下社区的师生志愿团队进行培训、树立体育社会服务与社区养老新理念,不要把社区养老当作单一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深入发挥体育社会服务对社区养老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作用,从细节做起,深化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内涵。
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关注社区养老问题,是高校回馈社会的体现。作为政府、社区的纽带,高校应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团结社会力量,既节约了国家资源,又能方便老年群体与家属,同时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因此,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助力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成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现状下的必然举措。
[ 1 ]黎文普,龚正伟.“文化养老”视域下社区体育文化养老路径探析[ J ].体育学刊,2014(7).
[ 2 ]胡精超.我国老年人家庭运动健康服务运营模式研究 [ 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G807.4
A
1674-151X(2016)10-007-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9.004
投稿日期:2016-09-04
同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郭晓珍(1986—),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