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乳”的秘密
——解读卡尔维诺《月亮的距离》中的“月乳”形象

2016-01-28 18:13李疏桐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
名作欣赏 2016年20期
关键词:卡尔维诺图式后现代

⊙李疏桐[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1331]

“月乳”的秘密
——解读卡尔维诺《月亮的距离》中的“月乳”形象

⊙李疏桐[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重庆401331]

卡尔维诺《月亮的距离》中的“月乳”之所以充满了神秘而独特的魅力,其原因实际上在于它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首先,它作为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结合形成一种审美冲突,造成了陌生化和含混的效果;其次,它一方面既具有西方传统神话的象征,另一方面又蕴含了后现代社会的焦虑与彷徨。

卡尔维诺 《月亮的距离》“月乳”

意大利著名小说家卡尔维诺的《月亮的距离》是一篇神奇而神秘的小说,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创作的第一篇宇宙奇趣《月亮的距离》,是最‘超现实主义’的一篇……”①《月亮的距离》中的人物都是以字母组合、符号、数学公式等命名,讲述了在几百万年以前,月亮离地球的距离很近,主人公qfwfq和他的伙伴们经常到月亮上挖取“月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渐渐远离地球,qfwfq所爱的船长的妻子永远地留在了月亮上。在这个故事中,神奇而神秘的“月乳”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原因在于它丰富的内涵所显现出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一、审美内涵与心理学隐喻相结合的形象

首先,“月乳”形象本身具有创造性。在《月亮的距离》中也有这样一段话:“这种月乳是当月球掠过地球上的草原、森林和沼泽地时,受月球吸引而飞到月亮上的那些东西在鳞片之间发酵而成的,其主要成分有植物汁、蝌蚪、沥青、兵豆、蜂蜜……陶瓷碎片、鱼钩,偶尔还有梳子。”②

月亮本是无生命的物体,然而“月乳”的出现使它具有了植物或动物似的生命力。“乳”形象的选择也使月亮具有了母性与柔性,本身那种坚硬的触感变得柔软了。这就体现出西方审美形态的“优美”。美学家博克总结出了优美的几个特点:“第一,比较地说是小的。第二,是光滑的。第三,各个部分的方位要有变化。第四,这些部分不能构成棱角,而必须互相融为一体。第五,要有娇柔纤细的结构,不带任何显著的强壮有力的外貌。第六,他的颜色要洁净明快,但不能强烈夺目。第七,假如它不得不有一种显眼的颜色,而这种颜色就必须同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的变化。”③“月乳”柔和、光滑,乳白的色彩又是温和不刺眼的,“乳”的阴性属性也决定了它是非强壮的。可见,“月乳”的确有优美的特质。值得注意的是,“月乳”的出现并不是让月亮单调地拟人化,因为“月乳”的成分又消解了那种生命力。“月乳”是由“陶瓷碎片、鱼钩,偶尔还有梳子”构成的,是由肥料、残渣、垃圾构成,美是由丑构成的,这又体现出荒诞性。我们在审美上感受到了陌生,但同时也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张力。而这其中,也有着心理学的因素。朱立元在其主编的《美学》中谈道:“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告诉我们,人们是以一定的认知结构来认识和把握外界事物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一种认知结构一旦形成就造成一种认知心理图式(scheme),遇到外界新事物就用这种图式去同化(assimilate)它,把它纳入现成的图式去解释,但当这种图式无法同化外界事物时,认知机制就设法调节(accommodate)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形成新的认知图式。”④当我们用拟人生命化的认知图式去感受“月乳”时,它的构成(例如梳子、沥青)打破了我们的既有认知图式,无机物竟然是有机物的组合材料,这种矛盾带来错愕感,也是一种陌生化,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调节自我的认知图式,建立新的认知图式以适应这一形象,而这个调节的过程,就是卡尔维诺创造的“月乳”造成的审美效果。

在对“月乳”的这种审美感受和体验中,除了笼统的认知结构,卡尔维诺的这一文学创作还利用了“空间知觉”的一些特性,并更深入地突出了这种特性的相反面。“空间知觉”的重要内容是对形状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在《普通心理学》中有这样的解释:“认知开始于对原始特征(primitive feature)的分析与检测。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⑤这些原始特征构成图形的轮廓,而“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⑥。“月乳”不像月球,有明确的球形轮廓,它的边界是模糊的不明的。而正是这种模糊和不明,破坏了确切的“空间知觉”,使“月乳”脱离了认知的角度,而进入“含混”的审美层面。“含混”本是英国诗人燕卜荪的诗歌理论,但也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文学术语汇编》中对“含混”的定义是“使用一个单词或表现方法,表示两种或更多的不同意思、两种或更多大不相同的态度或者感情”。但这里“月乳”的“含混”更多是审美解读的层面,而不是词语的层面。尤其是它模糊了视觉知觉,而触发了味觉(普通人对“乳”的味觉),同时又用“月乳”的构成成分来消解这种味觉。卡尔维诺虽然提倡“精确”,但并不反对“含混”。他对“月乳”的描写十分精细,达到了一种写作的精确与感受的“含混”,两者相辅相成。

二、传统神话与后现代意义相融合的形象

单独把“月乳”抽出来看,它具有丰富的审美效力;而把它放到《月亮的距离》这篇小说中来看,它又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焦点和关键。主人公qfwfq与他的朋友之所以要到月亮上去,除了有距离和引力的因素,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月亮上有神奇而美味的“月乳”:“现在,你会问我们去月亮上究竟要干什么,我这就解释给你们听。我们是去取奶的,用的是一把大勺和一个大木桶。月乳是很浓的,像是一种凝乳。”⑦由此可见,“月乳”是一种诱惑的存在,它与船长的妻子是异质同构的。“船长的妻子弹着竖琴,她的胳膊极长,在夜光下像鳗鱼一样闪着银光,腋下则是像刺海胆一样神秘的深色。”⑧虽然颜色不同,但那种神秘的诱惑性却是一致的,她们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甚至主人公qfwfq都爱上了她。“就这样,我开始爱上了船长夫人,这也是令我痛苦万分的事。”⑨船长妻子不仅象征着诱惑,而且“她所想的就是变成月亮”⑩,在这时,“月乳”又由异质同构体变为了船长妻子与月亮的完美媒介。“月乳”作为异质同构体和媒介体现了西方传统神话中的某些集体无意识。在古希腊神话中,月神阿尔特弥斯代表贞洁与狩猎,既美丽却又受到痛苦的诅咒。“月乳”是那样纯洁美好,却又是地球上的垃圾发酵而成的,充满悖论和矛盾。而船长的妻子,同样美丽而神秘,却最终独自永远地留在了月亮上,成了永恒的无法得到的诱惑,就像月亮。小说中的三个形象互相交织,促成了高潮和转折,也相互磨合产生出了几千年来人类对于女性这一群体的共同认知。

不仅如此,“月乳”还体现出了后现代意义。《宇宙奇趣》这部小说集中的小说文本与传统小说不同,它体现了科学知识与小说虚构的高度互文,具有后现代文学的结构特征。每篇小说开头都有一段非小说化的科学引文。《月亮的距离》是小说集《宇宙奇趣全集》里的其中一篇,它的开头是:“据乔治·达尔文先生所说,从前月亮曾经离地球很近。是海潮一点一点把它推向远方的:月亮在地球上引起的海潮使地球渐渐失去了自身的能量。”⑪由此引发一个传奇而略带悲伤的故事。“月乳”是甘美的,但它的构成成分“沥青、梳子”等又消解了它的甘美,这在形式上也具有后现代表征。卡尔维诺是矛盾的,挣扎的。虽然卡尔维诺的作品在艺术形式上是“迷宫叙事”的,有非文学化的倾向,体现的是他对后现代世界的碎片化、重复化的体验,但这仅仅是对其作品和后现代社会表征的描述,卡尔维诺在本质上是否认这样的偶然事件的,自愿承担起宇宙万物的使命感。他曾在自传《巴黎隐士》中说:“不过偶然事件的和谐幻象是自欺欺人,所以要到其他层面寻找,就这样我走向了宇宙。”⑫纵观整个小说集,很多作品例如《恐龙》《水族舅老爷》等都写了“失败的恋爱”。《恐龙》讲述了世界上最后一只恐龙爱上了新人(新物种)姑娘,与她生下了孩子却不被世人所容而逃走。《水族舅姥爷》讲述了新的陆生动物(主人公)的女友爱上旧时代的水生生物(水族舅老爷),他无可奈何地独自向新时代迈进。《月亮的距离》也是如此,起先月亮离地球很近,为了摘取“月乳”,主人公和他的朋友也常常到月亮上去。然而,月球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远离地球,主人公深爱的船长妻子也留在了月亮上与主人公永远地分离。“月乳”与船长妻子一样留在了月亮上,象征着永远得不到的美好,这正是卡尔维诺在后现代社会中对历史的审视——对旧时代有着强烈的爱却又在现代社会中为永远地失去它而悲痛,背负着一切走向新的时代。卡尔维诺虽然深处于荒诞的世界中,却仍然做出了选择,寻求新的意义,而不止于荒诞和虚无。

“月乳”具有“优美”的特质,它本身的审美效力在于符合认知图式的调节而又打破了空间知觉。并且,这种充满想象力的创造有着传统的民间童话的浪漫影子,投射出某种集体无意识的感动,但它自身包含的矛盾性消解性又体现出后现代意识的部分视角。著名文学家董鼎山在《所谓“后现代派”小说》中对卡尔维诺的《宇宙奇趣全集》中有着这样的评价:“此书是太空时代的寓言,用意大利古神话方式描写太空时代的故事,中间又穿插了意大利的现状。作者一脚踏在五色的幻想中,一脚踏在灰色的客观现实中,让他本人的想象力任意自由飞翔,结果便是一本极其动人的作品。”⑬《月亮的距离》是《宇宙奇趣》中的扛鼎之作,而“月乳”则是《月亮的距离》中最出色的形象,它的意蕴丰富,令人陶醉,而它的秘密,还需要无尽地探索。

①[意]卡尔维诺:《卡尔维诺文集·美国讲稿》,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91页。

②⑦⑧⑨⑩⑪[意]卡尔维诺:《宇宙奇趣全集》,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第5页,第7页,第9页,第13页,第1页。

③[英]博克:《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5辑·关于崇高和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59页。

④朱立元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页。

⑤⑥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7页,第167页。

⑫[意]卡尔维诺:《巴黎隐士》,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⑬董鼎山:《所谓“后现代派”小说》,《读书》1980年第12期。

作者:李疏桐,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5级研究生。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卡尔维诺图式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卡尔维诺的月球计划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卡尔维诺(素描)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90后现代病症
卡尔维诺名言五则
小说终须是『寓言』——合说汪曾祺与卡尔维诺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